聽從內心選擇的人,有沒有過好這一生?

听从内心选择的人,有没有过好这一生?

江蘇共青團

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

听从内心选择的人,有没有过好这一生?

壹心理創作者 | 小若

今天想跟大家談談關於人生的選擇問題。

我們這代年輕人,嘴邊都喜歡掛著一句:“跟隨自己的內心”。作為追求自我實現的一代,我們都默認 “從心” 的選擇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然而,心理學家卻給出了相反的數據:即使是 “從心” 的選擇,也可能會使我們感到後悔、不快樂。

這意味著什麼呢?

難道 “從心” 是一個謬誤?

“從心” 與任性的區別在哪裡?

什麼才是真正的 “從心”?

我們又該如何作出人生的選擇?

今天的文章正是討論這個問題,或許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和反思。

听从内心选择的人,有没有过好这一生?

最近朋友因為工作問題,特別苦惱地過來找我。

兩年前她曾想過辭職,但是因為公司離家很近,工資也還可以,在家人百般勸說下,決定聽他們的建議,繼續在原來公司上班。

今天她坐在我的面前,滿臉懊悔,她和我吐槽,之前就覺得這個公司眼界太低,自己竟然還傻傻地待著這裡,整整兩年過著鹹魚般的日子,錯過一個又一個窗口期。

“如果當初按照自己的選擇走,現在應該就不會這麼痛苦了。”

听从内心选择的人,有没有过好这一生?

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過相似的感受。

當我們被困在苦悶的生活中時,心中仍然抱著一絲希望;我們深信自己的生活之所以有這麼多的不愉快,都是因為聽從自己的內心去沒有做好選擇。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

听从内心选择的人,有没有过好这一生?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 “從心” 有著執念?

“勇敢地跟隨自己的內心吧”,很多人都這麼建議。

經歷過那麼多的挫折和後悔,我們也開始覺得,“從心” 才是最正確的出路。我們相信只要能夠 “從心” 做選擇,就不會再像現在這麼痛苦了。

而事實上,“從心” 的好處確實有很多:

1. 從心讓我們感到舒心自在

朋友感覺當時如果聽從了自己的內心,選擇一個更有作為、更有前景的工作,不去顧忌家人的阻攔,就會活得痛快很多。而不是像現在,陷入一種後悔的兩難之中。

听从内心选择的人,有没有过好这一生?

2. 從心讓我們體驗到了「可控感」

我們的生活常常被別人的眼光決定、被愛人的期望決定、被社會的價值觀決定,偏偏唯獨不能讓自己的內心來做決定。

而回歸 “從心” 能讓我們收穫對生活的控制感: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不需要參考社會上的條條框框去做決定;我喜歡某個行業,何必太在乎它的薪資和戶口?

這種感覺會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是真真切切的活著。

3. 從心讓自己的選擇賦有意義

我們到底是在做 “自己”,還是在做 “別人眼中的自己”?我們每一個選擇的衡量標準到底是別人會怎麼看,還是我到底喜不喜歡?

他曾經和我聊過,當初讀大學選專業的時候,周圍人都不知道 “心理學” 到底有何用,將來也不容易就業,家人都想讓他讀金融。但是他依舊選擇了去探討人的內心世界。

後來他跟我解釋說,聽從自己內心做出的選擇,能夠讓他感受到這段經歷是有意義的;無論結果如何,他都樂意去承擔。

听从内心选择的人,有没有过好这一生?

“但有時候我選的,都不是我最後想要的”

“從心” 的選擇,為何依然會帶來後悔?

這麼說來,“從心” 似乎就是解決所有人生選擇困難的方案,然而一些心理學家卻給出了一個與此相反的數據。

听从内心选择的人,有没有过好这一生?

通過研究人們十年前後的狀態對比,他們發現,當我們成為未來的自己時,我們並不總是對過去做過的決定感到高興。

認識一個姑娘 Vee,在大學時談了男朋友,畢業時決定結婚。她把男生帶回家,家裡人都不太同意,覺得男生對大事的擔當太差,也不夠成熟。

但是 Vee 覺得男孩子很寵愛她,每日起床都會發早安,會親暱的叫自己 “寶貝”,兩個人如膠似漆。她一心認為家人反對是因為男孩的家境不好,結果還和家人大鬧一場,急急忙忙便結了婚。

現在偶爾刷朋友圈時看到她的狀態,和愛人的關係時好時壞,遇到大事需要做決定時,愛人總是猶豫不決。她看上去過的並不快樂,也許她也後悔,父母當時那麼反對,為什麼沒有仔細聽聽他們反對的原因呢?

我相信 Vee 當時是真心愛著那個男生的,也相信她做出結婚的決定是最 “從心” 的選擇。可是為什麼即使 “從心” 了,將來的某一天我們依然會後悔?

這是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在圍繞一種 “錯覺” 在生活,這種錯覺便是:當下的 “我” 是最能夠做出理智決策的人。

過去那個無知、愚蠢的自己已經過去,而當下這個 “我” 剛好成為了想要成為的自己,並下意識地默認這個 “我” 並不會再改變。

听从内心选择的人,有没有过好这一生?

心理學家將這個現象稱為「歷史終結錯覺(the end of history illusion)」:人們永遠大大低估了在未來的 10 年內他們將要經歷的變化。

前幾天收拾衣櫃時,翻到了三年前在某個商場看中的一條非常喜歡的裙子,才發覺自己早已把它遺忘在角落裡。那一刻我甚至有點懷疑自己的審美,自己當初怎麼會喜歡這樣的款式?

我們總以為自己未來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我們當下喜歡的決定,哪怕在十年、二十年以後,依舊是喜歡的。

但我們錯了,時間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改變了我們的喜好,重塑了我們的價值觀,甚至改變了我們的人格。

然而,倘若一切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那麼 “從心” 也是一個謬誤嗎?進一步想,當面臨一些人生決定時,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

听从内心选择的人,有没有过好这一生?

我們究竟要不要 “從心” 呢?

答案是:儘管未來會後悔,但現在必須要 “從心”。

上面的理論告訴我們,陷於「歷史終結錯覺」的我們,可能會做出當下覺得 “想要、正確” 的選擇,而到後面開始後悔。

“從心” 也因此會背上黑鍋,成為很多人口中的說教:

“我當初就是不聽話,所以才走到現在的結果,所以勸你現在還是聽話比較好。”

听从内心选择的人,有没有过好这一生?

事實上,“從心” 的選擇僅僅是一個開端,並不是整個過程,或者事情的結果。

但僅僅是個開端,就已經是非常重要了。就像那句話說的 “你不試試,你怎麼知道不好呢?” —— “從心”,是我們認識自我、探索自我、及實現自我的第一步。

每個人的一生其實都是由無數個 “當下” 組成的,而想要過好 “當下”,很重要取決於能否 “從心”。要不要辭職?要不要結婚?要不要回老家發展?要不要繼續深造?

這些事情都需要我們聽從自己的內心去作出決定,“從心” 能夠讓我們感到舒心自在,對自己的生活擁有可控感及生出意義感。

追隨著自己的心,才能試出自己現階段最想要的答案。

因此,雖然 “從心” 不能直接讓我們得到愉悅、快樂、平和,但它可能是我們作出人生選擇時的最佳指引,一個好的開始。

而相反,那些不從心,忽視或壓抑內心而作出的決定,常常會使我們感到不自由,對自己的生活、未來失去控制感,日子過得毫無意義,猶如行屍走肉。

某種程度上,人生並沒有完全白費的經歷;因為現在的我們,是由過去的每一個選擇 “試錯” 造就出來的。

而 “從心” 的試錯,才能試出自己的侷限和誤會,把我們一步步引向更完善的自己,組成我們人生的藍圖。

听从内心选择的人,有没有过好这一生?

“從心” 不是任性,也講究方法的!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 “從心” 是值得被鼓勵和堅持的,但 “從心” 不是胡來。

一個好的 “從心”,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 “從心” ≠ 任性 | 我們仍然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古典老師曾經提過,很怕聽到年輕人說要 “做自己”,因為很多時候他們的真實意思是:我們只想任性不顧一切地生活。

曾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一位 HR 面試了個男孩,男孩 18 歲就出來闖蕩,剛畢業時嫌工作對身體不好,就辭職回家呆了兩個月。後來又去做保安,但是他感覺保安工資低,還需要上夜班,無法養活自己,又一次任性的離職。

這樣來來回回的幾年內換了十幾份工作。而這次面試給 HR 的感覺是,他的技術能力和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差不多,與他的年齡完全不符。如果那個男孩不能發現問題所在,接下來的人生可能也會一直處在尋找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中度過。

其實,真正的 “從心” 絕對不是任性的表現。

相反,聽從自己的內心然後慎重地選擇,是一種認真對待自己人生的態度,一種對自己生活負責的體現。

真正的 “從心”,是聽從和尊重自己內心的聲音做出決策,並願意為自己的決定的後果負責。

听从内心选择的人,有没有过好这一生?

2. “從心” 越早開始越好 | 30 歲不是新的 “20歲”

之前有個超火爆的TED演講《20 歲光陰不再來》,講了幾個現實:

  • 當你還在 20 歲的時候,你可能交了一個男朋友人品很差,但是你認為無所謂,又不是衝著結婚去談戀愛,等到 30 歲找一個穩重的男人成家就好。


    這樣一年又一年,你換了幾個男友,但都不是非常喜歡。而今天你想找一個伴侶成家,你卻發現離你最近的,仍是你那位沒有共同愛好的男友。

  • 當你還在 20 歲的時候,你可能找了一份並不喜歡的工作,你希望 30 歲的自己可以有獨立的事業。但是無所謂,還有十年,你想先消磨一下無聊的時光,等到 28 歲再努力,再找機會去創業就好。


  • 這樣一年又一年,你已經邁過早年定下的期限,你也丟失了太多的能力和機會。

听从内心选择的人,有没有过好这一生?

不要把 20 歲想做的事情,放到 30 歲再動手。

越早 “從心”,越早探索自我,越早為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努力,才能避免更多的後悔,將改變生活的權利握在自己手裡。

因為這個世界真的會懲罰,那些總是忽略自己內心的人。

听从内心选择的人,有没有过好这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