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縣進結鎮實施村幹“職業化”管理

——天等縣進結鎮實施村幹“職業化”管理側記

6月6日上午8點,天等縣進結鎮愛樂村村“兩委”6名幹部準時來到村委政務服務中心上班。這天,愛樂村翁屯村民梁成官到村委為自己的父親老梁辦理大病救助。依照程序,辦理大病救助申請須經村“兩委”討論、審議並有5名村“兩委”幹部共同簽字才能上報。要在以往,群眾辦理這項業務得一個村幹一個村幹挨家去找,有時一週也辦不下來,如今愛樂村幹週一、週五“集體坐班”,梁成官的業務當天上午就順利辦結了。“真是方便!”梁成官高興地說。

為有效打造一支職業化、高素質的村幹部隊伍,更好地服務群眾,去年8月以來,進結鎮聚焦選任、激勵、培育、監管四個中心,傾力打造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職業化”村幹部隊伍,夯實黨的執政之基,推動農村各項工作。

“副業”變“主業”:村幹不再“打醬油”

“打醬油”,意即“路過而已”,就是“事不關己”。

村“兩委”幹部是農村基層的“主心骨”,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力量,“但是長期以來,村‘兩委’幹部隊伍建設管理存在工資待遇偏低、管理鬆散、職責不清、動力不足等問題,存在‘打醬油’的情況。”進結鎮黨委書記羅國謠說。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在深入調研基礎上,該鎮黨委下決心探索實施村幹部職業化管理,先在愛樂、品力、進結3個村(社區)試點,隨後逐步在全鎮13個行政村全面鋪開。

進結鎮村幹職業化管理的做法——

首先是“週一佈置,週五總結”。每週一在村委召開工作佈置會,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及村“兩委”全體成員參會,由第一書記或駐村工作隊長將上級文件精神及時傳達給村幹部,同時對本週重點工作進行部署;每週五在村委召開工作總結會,由村“兩委”成員分別彙報各自包片區域工作完成情況,村支書統一彙報本週來訪黨員群眾意見建議,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或駐村工作隊員針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做具體指導。

其次是“每日值班,每月謀劃”。每個工作日安排兩名以上村“兩委”幹部在村委政務服務中心值班,工作時間與機關單位一致,方便群眾辦事。此外,在每月最後一個週五召開村屯工作會議,第一書記或駐村工作隊長組織村幹、屯幹討論並總結本村本月以來工作開展情況,分析困難,研究下一步具體工作措施。

再次是工薪化報酬發放。自2017年換屆後,進結便落實上級有關規定精神,提高了村“兩委”幹部的工資、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村支書兼村委會主任“一肩挑”1800元/月,較之前提高600元;定員全額幹部工資提高到1600元/月,較原來提高了700元。

進結鎮的探索與實踐,在管理上、待遇上促進村幹部的身份“職業化”,取得的效果比較明顯:村幹部真正將本應承擔的任務作為一項“主業”來抓,最具體就是村幹都按時值班,認真服務群眾,“打醬油”的情況得到了扭轉。

責任感增強:不幹事對不起“職業”

“‘村官’不是官”,因此過去村幹部“選準難、留住難、幹事難”,農村能人不願當村幹,或者當了村幹“打醬油”,村務沒人管,村裡難發展。

“推行村幹部‘職業化’,增強了村幹部的榮譽感、責任感和職業感,‘經濟上有幹頭,政治上有奔頭,退職後有靠頭,工作越來越有勁頭’!”進結鎮愛樂村村幹黃朝華表示,“心裡想著為群眾多辦實事,不然就對不起這份‘職業’。”

40多歲的黃朝華,去年在村“兩委”換屆時當選為村委委員、民兵營長、團支書。自當選以來,他幾乎每天都在村委度過。“剛開始時,家人都說我太認真,當個屁大的村幹忙得像個總理。後來我為群眾辦的事情多了,群眾經常在家人面前稱讚我,也給我的家人帶來成就感和榮譽感。”

愛樂村委委員、婦聯主席趙錦英因忙村務以至家族裡有個什麼紅白喜事也顧不上,還因此被親戚誤解。現在情況變了,“大家不再認為村幹部可有可無,村幹部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支持。”趙錦英說。

翻閱結安村的《“村幹職業化”值班記錄簿》,“辦理高齡補貼申請”“辦理學生貧困生助學補助申請證明”“辦理貧困救助申請證明”……村幹們的工作具體、實在,切實給群眾帶來了方便,讓群眾心裡踏實。

“真正能讓村幹部定下心來接受‘職業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職業認同感’。”羅國謠表示,“能和公務員一樣按時上下班,而且縣財政還大幅提高了工資待遇,對村幹部來說是一種鼓舞。”

為確保“職業化”取得實效,進結鎮要求村幹部實施“三公開”,即值班人員身份公開、舉報電話公開、崗位職責公開。同時,實施“四項規範”:制度規範、記錄規範、人員規範、場地規範。其中,“人員規範”明確值班人員、值班安排,確保每個村幹部每月值班不少於5天;“場地規範”要求值班人員固定在村政務服務中心值班,並負責做好值班場所清潔衛生,為群眾辦事提供一個乾淨、整潔的環境。

村幹“職業化”:提升百姓“幸福感”

“村幹上班了,我們遇到難事就先想到村幹。”去年11月,愛樂村龍坡屯群眾李華區火急火燎趕到村委,向值班村幹李加紅反映,他家危房改造施工到一半,錢已花得差不多了,現在要封頂,請求鎮裡儘快撥付剩餘補助款。李加紅當即與分管副鎮長趙志營聯繫、溝通解決問題,李華區當天下午就拿到了剩餘補助款。

“現在村幹部辦事效率真是高,感謝他們給我雪中送炭,我對他們的工作作風很滿意。”李華區一邊說,一邊豎起了大拇指。

總結起來,進結鎮實施村幹部“職業化”,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切實增強了村“兩委”幹部的凝聚力。通過週一佈置、週五總結的固定模式,工作隊長及村“兩委”幹部每週至少要集中兩次,加強了鎮、村人員的有效溝通,確保村委工作有具體內容、有發力方向、有推進合力,有效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效率,村、鎮兩級各項工作順利開展、高效推進;

二是轉變了村“兩委”幹部工作作風。通過實行“村幹職業化”管理,切實把村幹部打造成了一支素質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隊伍。使村幹部樹立了“主人翁”意識,幹事創業的熱情被激發出來,集中辦公同時也加強村幹間的相互監督,推進了農村黨風廉政建設;

三是提高了群眾滿意度。“村幹職業化”實行之後,暢通了民意反映渠道,使群眾訴求第一時間得到回覆,群眾呼聲第一時間得到解決,群眾矛盾第一時間的得到化解。群眾時時能找得到人辦得成事,群眾滿意度提高,對政府工作更加支持;

四是提升了群眾幸福指數。設置群眾滿意度測評指標,讓全體黨員、村民代表、村監委負責人等一同評判村幹部履職盡責情況,對滿意度低於60分的評予不合格,不發績效報酬,倒逼村幹部“眼睛向下”,深入基層推動黨的各項惠民利民政策落實,由此更有效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