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婦女喪夫守寡後如何度過剩下的大半輩子?

yangbaiqiang

這個是要分時代的。

在東漢以前,成為了寡婦之後,大多數人都是可以再嫁的,這在當時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這一階段的婦女和普通婦女的生活差異並不會很大,社會對寡婦態度相對開放。

比如著名的美女夏姬,丈夫死了以後追求她的人一樣很多,甚至有巫臣這樣付出了極大代價的。當然,夏姬一代絕色,和普通人並沒有大的可比性,但是總的來說,在大變革、大動盪的時代及其之後的時代,是不是寡婦並沒那麼重要。

再如卓文君,司法相如娶她的時候她是孀居在家,也是守寡之身,但是日子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東漢以後社會動亂,受所謂胡風影響,對寡婦態度也較為開放,唐朝就繼承了這一階段的兼容大氣,據《新唐書》公主表載,唐朝寡居的公主比比皆是,再嫁、三嫁都都很普遍。

到了宋朝以後,後代的儒者把貞潔放到了至高無上的位置,動不動就是“夫有再娶之義,婦無再嫁之理”。他們不止反對寡婦再嫁,也反對男性娶寡婦,認為娶了“失節”的人,自己也會跟著“失節”。

明代建國以後,開始在法律上對那些“守節”的女性進行精神和物質的獎勵,給他們立牌坊、建旌善亭,五十歲以後不改價還可以免除這家人的差役。

於是,寡婦的下半生就被政治、文化、社會這一層層的大牢籠罩起來了,社會給她們安排的後半生就是孀居在家,孝順老人,撫養孩子長大,孤寡至死。

想改嫁,也不是不可能,哪怕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有嚮往自由的女性和不懼輿論壓力男性再結合。也有夫家出於錢財繼承考慮強迫改嫁的,女方年紀太小允許改嫁的,家庭太過貧困被迫改嫁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明清階段,“寡婦貞潔率”不斷攀升,守節殉夫的數量也在增多。

福州有首歌頌被迫自殺的寡婦的詩,其中有這麼幾句:

“女兒貪生奈逼迫,斷腸幽怨填胸臆;族人歡笑女兒死,請以旌籍傳姓氏。”

真是可憐、可嘆、可恨。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鳳嫵一

女人守寡很難受,不僅是生理上,更多的還是精神上。在早期,禮教沒有那麼嚴格,原則上是可以改嫁,比如漢武帝的老媽王娡,再比如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再比如有“髒、臭”稱呼的唐朝。



越發展到後期,對女人的禮教約束越強,越來越崇尚“從一而終”,你死了倒是小事,失去貞節可是大事情,改嫁是可恥的,守節才是光榮的。

在這時,守寡女人的日子非常難受,男人是頂樑柱,逝世後家庭經濟很有折扣,有時候還會被人指指點點,因為正是你剋死了丈夫。

所以有些女人會自殺,還有一些女人會跟隨丈夫一起離去。當然,有些女人也會守著貞節,如果有兒子,則是細心教導,讓他好好讀書,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沒兒子,那也孤獨終老!

漫漫人生路,一個女人怎麼活下去?怎麼活到老?肉體精神雙重摺磨,因而有人選擇了找男人,也就是私通、偷情。雖然事發後會飽受一系列的刑法,比如騎木驢,甚至浸豬籠。但一時快樂總比後半生痛苦強。



也有有一些女人守寡一生,乃至傳承家業。前不久熱播《那年花開月正圓》,講述著寡婦周瑩的事蹟。在裡面,有人喜歡她,雖然她也喜歡,但最終還是守寡一生。正是“贏了天下,卻輸了你”。

這時有人好奇了,那些妃子怎麼辦?

武則天守寡,但人家也有後宮佳麗三千人;慈禧守寡,但人家熱衷權力、珠寶珍玩,每天晚上抱著兩個大西瓜睡覺;皇帝死了,一些朝代會讓她們殉葬,或者再進宮為妃(比如武則天),更或者常伴青燈古佛,或者被供養在宮中,也少不了殉情的妃子。在一些古代的少數民族根本沒“守寡”一說,基本上是“子承父業”,繼承所有女人,比如王昭君。

生何歡?死何苦?慘淡人生路……


文/非常茴香豆


非常茴香豆

現在夫妻離婚越來越變得常態化,不像上一輩人,只要離婚了,女性就不好再嫁人了,但是在古代,女人是不可以提出離婚的,單身的女人只能是被休或者丈夫去世,被休的女人就只能待在孃家,再也不能改嫁,要是成了寡婦的,更是十分艱難。

我們都知道寡婦難做,但是都沒有做過古代的寡婦,當然,史論縱橫是個男人,到了古代也不會做寡婦。

今天,縱橫就來講一講古代寡婦的困苦生活!

寡婦分兩種,一種是有兒子的,一種是沒兒子的。

其實有兒子的還好,最起碼家裡還有個傳承,就是累一點,在我們東北經常有一句話就是給寡婦挑水,為什麼會有這句話呢?因為寡婦家沒有了乾重活的男人,地裡遇到有些重活,那必須是男人才能幹的,這個時候就得求人幫忙,在我們這求人幹活不給工資,中午和晚上待飯就行。

這樣,就會給人留下話柄了,而且農村人沒什麼聊的,一些無所事事的人,成天就在街頭街尾嚼人舌頭根子,尤其是關注寡婦家裡的事,縱橫是最討厭這種人的,當然,講的好的,我也愛聽,大概這就是八卦精神吧!


相對於這種閒言碎語,老百姓其實沒有什麼惡意,就是在無聊的生活中增添點樂趣,這種寡婦還不算慘,最慘的就是沒有兒子的寡婦。

為什麼古代一再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呢?什麼斷子絕孫,都是扯淡,根本原因就是在於古代一直有“吃絕戶”的陋習。

什麼是吃絕戶,就是當家裡的男人死了,妻子成了寡婦,下面再沒有個兒子,那麼,整個宗族或者村裡的人,都會衝到他家大吃大喝,一直到吃的什麼都不剩,這就是最典型的吃絕戶,隨著社會的發展,吃絕戶的方式也變得極其成熟。

比如,你家裡的房屋地契桌椅板凳都會被宗族或者村裡充公,然後給分了,當然,這個陋習並不侷限於農村,簡直是全國性的,像明朝東林領袖錢謙益的小妾柳如是因為沒有生下孩子,最後就被吃絕戶,包括潘金蓮、祥林嫂都是被吃絕戶了。

這就是為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窮其實是一切罪惡的淵源,想要人變得像個人樣,必須得讓老百姓富起來。幸好現在的社會再也不會發生那樣的悲劇。

關於寡婦生理上的難題,縱橫作為一個大男人就不討論了,少兒不宜,少兒不宜!


史論縱橫

一說古代寡婦的生活,是不是就覺得冷冷清清,孤孤單單,悽悽慘慘慼戚?其實,這些都是明清以後,解放以前,寡婦的日子。其他時代,寡婦的日子並不難過,自立門戶或改嫁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漢朝的卓文君改嫁大才子司相如,還被歷代文人傳為佳話。宋著名詞人李清照也在丈夫李明誠死後改嫁張汝舟,陸游前妻唐婉被休以後改嫁趙士程。就是說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程頤,他的外甥女喪夫之後,他也把外甥女接到家中,然後再嫁給他人了。



著名思想家范仲淹在其所訂《義莊田約》中,更是規定給予再嫁寡婦一定費用。並身體力行,將他的守寡的兒媳,嫁給了喪妻的學生王陶。他的母親也是帶著他改嫁的寡婦。



真正難過的寡婦時代南宋末期明朝之後,程朱理學逐漸成為統治者禁固人們思想的工具,對女子的要求也逐漸增多,特別是寡婦。對她們貫輸“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根扁擔抱著走”的“從一而終”“一女不嫁二夫”“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概念,併為那些守寡多年的女子建立所謂的貞潔牌坊,從輿論上給予各種壓力,使她們不敢走出輿論的囹圄。



寡婦若是家庭富裕,又有兒子可以依靠的還好一些,只要謹小慎微,守好門戶即可,若是公婆嫌棄,家庭貧寒,又無子女撐腰,那日子連乞丐也不如的。她們不僅要忍受生理上的隱痛,還要忍受精神的折磨。更有物質上的煎熬。



幸福的女人都是相似的,不信的寡婦門各有各的不幸。有的寡婦為了解除寂寞自殘自身,有的不忍受辱,上吊投河自盡,有的為了守節,絕食而亡。她們的苦楚只有我們想不到,沒有他們遭遇不到。



例如《紅樓夢》中的寡婦李紈,丈夫死後,不能管家,不能戴花,不能穿鮮豔衣服等,剝奪了她所有享受青春的權利,在滿目錦繡之中,活成了槁木死灰。


碧水藍天222533528

夏商周時期,婦女喪夫改嫁不是難事,那個時代的婦女社會地位較高,社會道德或制度對婦女的迫害與約束裡力不高。

春秋戰國時期,“人”是一個國家國力的象徵,年輕寡婦再嫁社會普遍認可,甚至國家還大力提倡,畢竟需要人丁興旺。

秦漢時期,其實也不是很嚴重,儒學看重的是人倫。

唐朝更不用說,唐朝民風開化、追求自我、且唐朝上層就不注重所謂的禮數,庶母、兒媳都可以變成自己的媳婦,何況寡婦再嫁?

真正對此進行約束的,始於宋朝的“三綱五常”。所謂的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把一個女人完全變成了男人的附屬品。

守寡了,有兒子的養兒子,沒兒子的侍奉公婆,再不濟的還可以出家當尼姑。

反正守寡守得好了,政府還會給立個貞潔牌坊!

古代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守寡的婦女能幹啥,還得根據時代背景論。


汪鴛淵

古代有個女子,她十五歲結婚,20歲的時候丈夫就去世了,七十歲的時候人們問她50年沒改嫁,這五十年到底是如何度過的?老人沒說話,只是拿出了一串銅錢,足足有一百個,她說最難熬的是孤獨,夜裡總是睡不著,於是就把蠟燭吹滅,把銅錢撒在地上,一個個黑燈瞎火的去摸,直到自己精疲力盡才能睡著,五十年裡她基本上都是這樣度過的。聽到這樣的故事是不是覺得古代女子真的很可憐,因為她們一生下來地位就不平等,什麼“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


一:如果題主指的是生理上下半輩子怎麼過?

古代女子其實真正守寡的大都是從理學的興起才開始的,他們提倡“存天理,滅人慾”,宋朝開始有了終生守寡的說法,但是那時候並不多,直到明清時期,立了貞節牌坊,此時的女子凡是喪偶必須守寡,否則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這完全是對女性的不尊重。那麼她們面臨半輩子的守寡生活都是怎麼度過的呢?

首先:自殘;聽起來是不是嚇人,匪夷所思,但這確實是存在的,據說明朝就有個寡婦實在忍受不了寂寞,把自己的十個手指給砍斷了,用身體上的痛苦來緩解心理上的痛苦。還有清朝的寡婦,她們有的只要在寂寞難耐的時候就往自己的腿上割一刀,還有就是用香頭往自己身上燙一下,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貞。

其次:就是轉移注意力;也就是我開題說的那段話,把自己累到睡著。

最後:遁入空門或者唸佛;說到底也就是給自己尋找一個精神慰藉,讓自己有個信仰,也不至於天天痛苦不堪,她們為了能夠剋制自己的私慾,強行讓自己出家,以此來達到滅人慾的目的,也有家中唸佛的,只要到了夜晚就去唸佛,在這個神聖的地方自然也就斷了念頭了。

二:如果你是問經濟上下半輩子怎麼過的話

首先:跟你嫁的男人家庭有關,如果是有錢人家,你自然就不愁吃穿了,如果是窮苦人家,那你只能找些手工活幹幹,用來補貼家用。

其次:鄉里親戚以及鄰居的幫助,一般來說她們的丈夫總會有其他兄弟姐妹,不說養她,至少會給予幫助。

再次:母以子貴,如果你喪偶的時候兒子已經出人頭地了,自己自然也就不用擔心生活的問題了。

最後:自給自足,古代很多女強人,大多是經商的的寡婦,因為她們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一些東西,所以這裡就會出現不少女強人,她們絲毫不比男的差。


羽評歷史

基本上會選擇守寡一身!

在中國古代,長期的男尊女卑,女子受到三綱五常,倫理道德,貞節牌坊等的嚴苛束縛。即使在一個家庭之中,女子地位也是十分卑微,不平等的。男人可以妻妾成群,女子卻必須要從一而終,就是丈夫死了,守了寡,也還有貞節牌坊枷鎖的壓制。

但是如果是富貴人家的守寡,可能會繼承家業,有才能的發揚光大。

還有的可能改嫁,通信還不普及,你離的遠遠的誰知道你嫁過人了,對方知道,只要大家不知道就行了。畢竟古代崇尚貞潔。



國足進世界盃了嗎

我母親的奶奶18歲。身懷六甲,丈夫拉壯丁死在戰場上,夫死三個月後,生下一個男孩。就是我外公,我媽的爸爸。我媽的奶奶一生守寡。在孃家人的幫助下,含辛茹苦,艱辛努力給我外公掙下了一份較大的家產,誰知1949年解放。我奶奶由於土地較多且僱傭了長工。被打成地主成分。老太太雖然活到90歲去世。也算高壽。但一生受苦。我母親每當說起她奶奶都會流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