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邊寧條樑鎮西園則村走出一條“三變”改革脫貧路

靖邊新聞訊(劉曹凱)初夏時節,位於靖邊縣寧條梁鎮西園則村的2200餘畝小流域綜合治理經濟林示範種植基地。在如波浪一般的寬幅梯田上,群眾正在為栽植不久的北斗晚熟桃樹苗澆水,嫩綠的樹苗在陽光下煥發出了勃勃生機,而在一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水土流失嚴重、乾旱貧瘠的荒山坡地。

靖邊寧條梁鎮西園則村走出一條“三變”改革脫貧路

航拍小流域治理改造梯田

“以前因為坡地跑水、跑肥,這裡只能種些糜谷、蕎麥等雜糧,產量沒有保障,屬於典型的靠天吃飯。”村主任曹長宏介紹,結果撂荒現象越來越嚴重,群眾早就想把坡地整理成高產梯田,但因為各家土地分散、資金有限,一直沒有辦成。

靖邊寧條梁鎮西園則村走出一條“三變”改革脫貧路

改造完成後的梯田

2017年秋,鎮上多方協調,由靖邊縣水務局和寧條梁鎮共同在該區域實施了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項目共投資385萬元,對生態環境脆弱、防洪保持水土能力較差的荒山坡地進行了全面改造,新建寬幅梯田2200餘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6300畝。

靖邊寧條梁鎮西園則村走出一條“三變”改革脫貧路

深鬆土地

項目實施完成後,該鎮按照大力發展經濟林產業、配套種植生態林草、小雜糧的思路,成立了西園則村馮窯集體股份經濟合作分社,吸納農戶150戶,46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6戶)。以“合作社+農戶+個人”的模式,打造馮窯千畝水果產業園,全力推進“三變”改革,助力脫貧攻堅。形成了以“土地入股,勞力拆資入股,人頭佔股”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模式。

靖邊寧條梁鎮西園則村走出一條“三變”改革脫貧路

新種植的桃樹苗

2018以來,合作社集體調苗、集體種植、集體管理,農戶以土地和勞力入股,完成深鬆土地2200畝,新打550米深井2眼並配套水泵、變壓器、管網等設施,安裝變壓器3臺,建設120立方米蓄水池2座,水窖2個。種植山地蘋果200畝,大扁杏嫁接600畝,北斗晚熟桃500畝;此外種植生態林檸條1300畝,苜蓿500畝;蕎麥、糜谷、豆類、馬鈴薯等特色小雜糧1000畝。

靖邊寧條梁鎮西園則村走出一條“三變”改革脫貧路

給樹苗澆水

村支書雷喜軍介紹,合作社以土地、人頭各佔股50%,土地以每畝100元、勞務以每人每天120元折價。分紅按照土地佔比分紅,勞務天數折價分紅,股民佔總股比率分紅。現入社農民人均入股土地5.3畝,改造後,糜谷蕎麥豆類等特色小雜糧每畝可增收200—300元,每畝純收入可得到700元。

水果產業園三年後進入成熟期,按現有市價和平均產量折算,山地蘋果:每畝可產3300斤,現有市價每斤1元,除去勞務成本等,每畝純收入2500元;北斗晚熟桃:每畝產果2250斤,現有市價每斤2元,除去勞務成本等,每畝純收入可達3480元;大扁杏:每畝產果8250斤,現有市價每斤0.5元,除去勞務成本等,每畝純收入可得3725元。按現有分紅模式三年後每年每戶可分紅約7.61萬元,人均可分紅2.35萬元。

該項目實施以來,不僅有效改善了該地區生態環境,將荒山坡地改造為綠水青山,而且以打造千畝水果產業園為抓手,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推進“三變”改革,為農戶帶來了經濟效益,有力推動了西園則村的脫貧攻堅步伐,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獨具特色的“三變”改革之路,將綠水青山打造成了名副其實的金山銀山,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