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發還是不發,贊還是不讚,這是一個問題

仔細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人們在朋友圈的表現大致有這麼幾種類型:

有的把朋友圈作為自己的生活記錄本,新去了一個地方,新買了一樣東西,新吃了一道美食,都會在上面一一展示出來,與大家分享;

有的喜歡在朋友圈轉發自己關心的話題,感興趣的文章,加幾句點評轉發幾條甚至幾十條;

有的則把朋友圈作為自己的宣傳陣地,推送自己所經營的產品,推廣自己公司或單位的活動;

還有的,則基本不發朋友圈,幾年下來也難得見到一、二條,安靜的好像不存在;

針對別人發的朋友圈,人們的態度也有這麼幾種類型:

諸如此類,形形色色,林林總總,各自有各自的習慣和態度。

朋友圈:發還是不發,贊還是不讚,這是一個問題

朋友圈,體現著狀態

我不是一個太愛發朋友圈的人,但我很欣賞那些經常發發個人生活動態的朋友圈。

在我看來:網絡社交時代,一個人的朋友圈,藏著他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態度。

一個經常發一發個人動態的人,一般都會是一個樂觀明朗,生活積極向上,有著廣泛興趣愛好和一定生活情趣的人。

一個真正幸福的人,總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生活大大方方地展現在朋友圈中,並在與別人的分享中,增加自己的幸福。

當然,那些極少發朋友圈的人,生活未必就過得不好,他們未必就沒有可以曬的美食,可以分享的旅遊照。

他們極少發朋友圈是因為他們覺得:真的沒有什麼好發的。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狀態。

如果一個人以前經常發朋友圈,突然很長時間不發了,那說明其生活一定發生了些什麼變化,要麼是變得很忙了,要麼是心情或身體變化了。

如果一個人在某一段時間,經常發某一方面內容的信息,那麼從這些信息中可以感覺到其生活的正在經歷什麼,如果經常發一些很勵志的話語或文章,那麼其工作和事業可能正在上升期,經常發一些消極的或憤怒的言論,那麼也許其正在承受某種煎熬、失落或打擊。

總之,你的朋友圈,就是你的另一張臉,寫著你走過的路,說過的話,以及正擁有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朋友圈:發還是不發,贊還是不讚,這是一個問題

朋友圈,價值在守望

對個人動態,有意思的通常會點一個贊,對轉發的文章,有興趣的也會打開看看,對推銷的產品儘管不需要,也不會屏蔽或拉黑。

對我來說,瀏覽朋友圈,是瞭解所在乎的朋友們的一個重要窗口。因為,朋友圈的本義,就是“離你喜歡的人更近一些”。

我從來不介意我在意的朋友曬娃、賣商品,不介意他們不間斷地旅遊直播,更不介意他們自拍、扮酷,雖然一點都不好看。

我不介意他們在朋友圈發了什麼,只要他們還在。

在這些年裡,經歷了不少世事,走著走著,刷著刷著,也不知道丟失了多少朋友。可是,我一直覺得,只要那些真正在意的人還在,就很好。

早就習慣了這樣一種狀態,一個人的時候讀一讀那些所在意的朋友的生活,就好像依舊在身邊,活靈活現的樣子。

在這車水馬龍的世界裡,沒有誰會每天24小時守著對方的日月星辰。就連偶爾的碰面和問候,都顯得難能可貴。多虧了朋友圈,讓我感覺到每一個在意的朋友就在身邊。

你若安好,就是晴天。當你在我朋友圈生龍活虎,就是最好的相望。因為我知道,你在,你也好。

朋友圈:發還是不發,贊還是不讚,這是一個問題

有人認為這個功能有點麻煩,如果大家都是朋友,誰給哪一條點了贊,說了些什麼,一目瞭然。於是,評與不評自然就成了分歧,贊與不讚自然就有了立場。

現在的人,喜歡對方或批評對方時,都會翻出從前的的微博或朋友圈來曬。

網下說的話,說完以後就煙消雲散。縱然不慎傳開去,也還是可以堅決不認,不像朋友圈裡的一條信息、一條評論或一個贊,大拇指豎在那裡有如鐵板釘釘。

如果《紅樓夢》裡有“朋友圈”,賈寶玉給薛寶釵某條信息點了贊,若是林黛玉剛好對那條不以為然,肯定就是一場風波。

大部分人當然不會像林妹妹那麼小心眼兒。我們只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牢牢把持住自己,有原則地點下一個贊或者取消一個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