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當前A股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06.08李志林—忠言周評:當前A股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本週大盤再收陰線。尤其是週二、週三、週四連續3天站上3100點,並上衝3128點後,週五一根大黑棒,便將5月31日3041點以來的反彈成果,幾乎吞沒。

市場各方都在追問:當前A股市場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有關部門稱:最大的問題是外部因素的不確定和外部股市的震盪,引發了A股的波動。實際情況證明了這個論點不成立。近期歐美股市連續大漲,納斯達克指數再創新高,“中興”危機也已經解除,但是A股仍然大跌不休。

管理部門認為:A股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獨角獸為代表的新經濟公司。對此,投資者雖然也不否認其必要性,但對高價的獨角獸大規模來A股抽血,憂心忡忡。

投資者則認為:A股市場最大的問題是:新增資金寥寥,而存量資金卻日益嚴重“失血”。

1、價值判斷失靈。

對多數股票而言,人們通常使用市盈率來判斷其價值的,通常認為20倍市盈率是具有投資價值的。然而,這一估值標準,現在也失靈了。

論估值,目前滬市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4倍,上證50和滬深300只有9倍和11倍,深市主板19.1倍,中小板33.1倍,創業板45.1倍,已低於998點和1664點時的水平,迴歸到安全的投資區域之中,屬於全球股市的估值窪地。

但是,近期人們看到,大批個股跌到了十幾倍,甚至5—6倍市盈率,仍然大跌不止,下面的人們不敢接盤。這表明,一定是市場的資金面嚴重匱乏,從而使人們失去了對股票價值的理性判斷。

2、破淨股超百。

跌破淨資產的股大批出現,通常被視為市場觸底的信號。在A股的歷史上,2005年6月998點的歷史低點附近,A股市場的破淨股175家;2008年10月下旬,至1664點附近,A股市場的破淨股數量215家;2013年6月1849點附近時,A股市場的破淨股數量為160家。

如今,在3050點附近,A股市場的破淨股已有115家。至6月5日,26只銀行股中,已有15只破淨。今年2月以來,銀行板塊整體跌幅在20%以上,一些小盤銀行股跌幅接近40%。而2017年26家銀行股的淨利潤達1.39萬億,佔A股所有上市公司淨利潤總額的四成有餘,而現在的經濟基本面情況,要比前3次好得多。

這種大面積破淨的出現,是市場資金嚴重“失血”所造成的,

3、指數位置處於全球股市最低。

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為參照系,美國股市至今漲幅已超300%,歐洲各國股市和日本股市漲幅超200%,香港股市已收復了當時的最高點。

唯獨A股熊冠全球10年,至今仍在金融危機前高點6124點的半山腰徘徊不前。而這10年,中國的GDP從27.02萬億,到82.7萬億,增幅達2.06倍。這說明,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價值中樞已被嚴重扭曲,那一定是資金問題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有關方面還在奢談“要提高投資者的幸福指數”,豈不很笑話麼?

4、擴容大躍進的後遺症。

股市具有擴容功能,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作為管理層,必須通過各種手段進行嚴格的、科學的、量化的管理,把握每年擴容的總量、節奏與市場資金面的統一,竭力保持一二級市場的和諧發展。一旦市場持續下跌,那一定是擴容的力度大大超過了市場的承受度,這是一個淺顯的道理。

但是,2016—2017年,不切實際地提出了“儘快消滅堰塞湖”的口號,兩年發行上市新股670多家,僅2017年就發行了450家,堪稱史上最快的擴容大躍進。

且不說,這670多家新股中,真正有質量的新經濟股少之又少,也不談大非是否已經減持,單單是到期的小非減持量,已遠遠超過新股首發融資的總額,使市場資金更大規模的失血。遂導致新股跌,並帶動老股一起跌,股價中樞不斷大幅下滑。這便是市場一再詬病的新股發行結構不合理所產生的後遺症。

用犧牲二級市場已經具有投資價值的牢固的股價,來滿足一級市場的擴容和大小非減持,這種做法是很不合乎情理的。

5、估值合理的大盤股和白馬股補跌。

由於去年全年,國家隊主導了大盤股和白馬股的主流行情,市場時興炒“大”和炒“白”。各路機構抱團取暖,調動大量資金集中突擊大盤股,致使大批週期性的大盤股和白馬股漲幅高達50%—100%。

今年以來,由於國家隊資金大量退出,政府的政策取向轉向了新經濟和獨角獸,導致了獲利盤甚多的大盤股和白馬股,被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不問估值地大量拋售,兌現盈利。而大盤股和白馬股的下跌,使市場資金的失血程度,遠大於中小盤股。

人們定看到,近期哪怕是在A股納入MSCI指數後,哪怕是大盤股、白馬股已經很有價值,但市場領跌的品種依然是上證50、滬深300和上證綜指。可見,與去年越是大盤股越是能買得進相反,現在變成了:越是大盤股越是能拋得出。

6、獨角獸也加劇了市場的失血。

現已上市的獨角獸,如360,流通市值最高達260億。藥明康德的最高流通市值達140億。週五上市的工業富聯,首日流通市值就達到220億,據說要超2000億,成為A股市值最大的高科技股。下週一寧德時代也將上市。此外,有BATJ等5家超級大盤股的CDR也將上市,據說融資規模達60—300億美元,相當於380—1920億人民幣,上市以後市值還將有數倍的增長。那將要吸納市場多少存量資金啊!

儘管管理層為了增加市場對獨角獸的承受力,下週即將發行6家規模達3000億元的獨角獸基金。但是,基金的認購者仍然來自於二級市場,從存量資金中轉移,且要封閉3年,短期對市場的抽血效應是實實在在的。

為什麼管理層不讓社保基金、養老基金、企業年金去認購獨角獸基金呢?為什麼不動員市場以外的資金來應對獨角獸的大規模擴容呢?既然獨角獸那麼重要,為什麼不作出其他的新股為獨角獸讓路停發的決策呢?

7、人們只能自我縮容到獨角獸概念中去。

根據A股的歷史經驗,市場的機會往往是與當年的擴容的主體相聯繫的。既然獨角獸是未來A股市場的擴容主題,政府的政策取向又是大力發展自主可控的、有核心技術的高科技產業,那麼投資者就只能到與新經濟相關的板塊和個股中去尋找機會。

首先是參股“獨角獸”的上市公司,受益於事件催化有望迎來主題性機會,但應考慮上市公司市值和佔股比例,由此判斷彈性空間。

其次是產業角度被低估的存量“獨角獸”上市公司,將其定義為具備稀缺性的垂直行業龍頭企業,存量“獨角獸”多在金融IT、醫療、大消費、大交通等領域,其中不少公司或其子公司已被行業巨頭參股。

再次是政策重點支持的芯片、軟件和集成電路、5G、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板塊的龍頭企業。

第四,有通過併購重組,實現轉型升級的超跌的、地部連續放量的中小盤、中低價股。

也不能否認,獨角獸上市,將市值做大後,也會穩定或帶動新經濟板塊的指數,給相關個股的股價具有提升作用。

李志林:當前A股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