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一年、收購失敗,暴跌後又漲40%,究竟誰在操縱奔騰集團?

有的時候,吹牛可以成為市值管理的巔峰之作,比如上個月A股的泰禾集團,董事長一句“2018年銷售額的目標是再翻一番至2000億元”,結果公司股價在短短一個月內翻了一倍。

但更多時候,吹牛的代價,很可能是雞飛蛋打,賠了夫人又折兵。

去年剛開年時,一家新三板公司的牛皮就吹大了。2017年1月3日,奔騰集團(832650.OC)發佈一則董事會公告,稱“公司擬在A股市場收購上市公司,公司管理層正積極推進,尋找與公司戰略契合的標的”。

此言一出,公司股價立馬暴漲,僅僅5個交易日就實現了翻倍。不知有多少為了與奔騰集團一同實現A股夢想的有志青年,衝了進去。

停牌一年、收購失敗,暴跌後又漲40%,究竟誰在操縱奔騰集團?

可隨後,奔騰集團收到股轉公司問詢函,隨即於去年1月9日起開始停牌。

一、奔騰集團,何許人也?

奔騰這個名字,家喻戶曉。光三胖哥所知道的,就有奔騰汽車、奔騰電器、奔騰剃鬚刀,還有拍電影的小馬奔騰……我們今天所說的這家奔騰集團,和上面的這些,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內蒙古赤峰奔騰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7月,至今已有20年的悠久歷史,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各類家用電器和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批發、零售,主要在內蒙古及周邊地區通過自營店、加盟店、代理店實現銷售收入和提供服務。通過公開信息我們瞭解到,公司現擁有規模較大的旗艦店16家、連鎖店86家、加盟店193家。

停牌一年、收購失敗,暴跌後又漲40%,究竟誰在操縱奔騰集團?

簡單來說,奔騰集團就是一個“大型家電連鎖賣場”,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內蒙古當地的“蘇寧易購”。

2015年6月,在那個新三板大牛市和全國各地大躍進的時代,奔騰集團在主辦券商大通證券的推薦下成功掛牌新三板,股票代碼832650,也是繼凌志股份後,赤峰第二家新三板掛牌公司。

在掛牌後的半年內,奔騰集團就完成了融資、做市等資本運作。2015年10月,奔騰集團以1.2元/股發行5422萬股,成功融資6506萬元,投後估值4.45億元。

三個月後,奔騰集團又啟動了做市交易,上海證券和日信證券為其提供報價服務,隨後,華安、聯訊、德邦、五礦等多家做市商後續加入做市,直到現在奔騰集團仍有13家做市商。做市以來,奔騰集團交易活躍,股東人數很快激增,從掛牌時的2人增加到了最新的250人。

資本運作搞的風生水起,那麼奔騰集團的業績怎麼樣?答案是,看起來真的很美!

2015和2016兩年,奔騰集團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4.34億元、15.46億元,淨利潤1.27億元、1.28億元。不僅業績好,奔騰集團也有著很不錯的現金流,公司每年都能保持經營活動現金流為正,到去年半年報,賬面現金就高達3.75億。

這樣的經營成績單,如果放在A股可能不算靚眼,但在地雷滿地的新三板,絕對算得上是標準的“白富美”。

二、收購始末,套路十足

奔騰集團的收購夢想,最早源自於2016年,導火索則來自另一家上市公司的一則公告。

2016年10月,上市公司英力特(000635.SZ)發佈公告稱,“控股股東國電英力特能源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擬轉讓英力特51.25%股份,並公開徵集受讓方”。隨即,奔騰集團便動起了“買殼”的心思,向英力特提交了受讓意向。但在去年1月6日,奔騰集團收到《資格預審合格通知書》,認為與英力特的發展方向存在不契合之處,決定不再參與後續工作。

從公告董事會議案到決定放棄收購,只有4個交易日,而奔騰集團也是在這四天裡股價翻倍。但事實上,公司卻並沒有及時公告上述信息,三胖哥也只是在股轉公司問詢函的回覆中才找到了上述真相。

停牌一年、收購失敗,暴跌後又漲40%,究竟誰在操縱奔騰集團?

奔騰集團儘管現金流尚可,但可動用資金也只有3個億,日常經營是沒問題,但如果真的說到收購一家上市公司,就有些可笑。所以,看過上面的分析,您是否覺得奔騰集團揚言的收購,其實只是一場套路?

然而,這樣的套路卻有投資者願意為其買單,實際控制人當然也就樂此不疲地減持。

就在股價暴漲的那幾天,奔騰集團的實際控制人張鬱達減持3萬股,其妻子張曉敏控制的西藏奔騰中投股權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減持9.1萬股,原第八大股東鄒冬燕減持26.2萬股。

說到減持,三胖哥這裡還有另外一筆賬,算過之後,或許您更會大吃一驚。

奔騰集團大股東張鬱達,掛牌時持有公司股票9658萬股,經過了2015年9月的10送13轉8後,持有股票數量約為3億股,但我們來看2017年半年報時,驚訝地發現,張鬱達的持股數量只剩了2.88億股,累計減持1083萬股;

另一位原始股東張然(張鬱達弟弟),掛牌時持有560萬股,轉增後目前持有1524.67萬股,累計減持211.325萬股;

上文提到的張鬱達妻子張曉敏控制的西藏奔騰中投,2015年增發認購2916.67萬股,最新持股1868.07萬股,減持1048.6萬股。

上述的兄、弟、妻三人,合計減持數量竟然高達2342.9萬股,如果按照奔騰集團做市後3.3元/股的均價計算,套現的資金超過7700萬元!

看到這,您震驚嗎?新三板流動性不好、沒投資者,但就是有人能在這裡高額套現。

三、停牌一年,奔騰經歷了什麼?

反覆論證,不再推進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收購,奔騰集團2月1日復牌。在停牌的近13個月中,這家曾經躊躇滿志的新三板公司,都經歷了些什麼?

三胖哥把奔騰集團所有公開信息看過後,總結了其在2017年所做的三件事:公司更名、接受證監會調查、從關聯方買樓,下面為您一一道來。

先說最簡單的,2017年4月,公司通過董事會議案,將公司全稱更改為

“奔騰科技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主要有兩個變化,加了科技二字、去掉了內蒙古。然後,便有了兩個想象:擴展全國市場、涉足互聯網。但直到現在,這兩個似乎都沒太看到。

第二件事,2017年10月,公司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查通知書》,因信息披露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員立案調查。雖然尚不知細節,但三胖哥猜測,也是與之前的收購相關。

最精彩的是第三件事,買房。

在掛牌新三板前,奔騰集團其實是一家輕資產公司,2014年底,儘管公司總資產高達6.1億,但其中的6.07億都是流動資產,包括2.2億現金、1.3億應收賬款、9368萬預付賬款和1.6億存貨,而公司的賣場等經營場所,均是租賃取得,出租方正是上文提到的張鬱達、張然、張曉敏三人。但在2015年,也就是奔騰集團變成一家公眾公司後,原本從關聯方處租賃的房產便陸續“注入”公司。

2017年半年報,奔騰集團已經擁有1.46億固定資產,另外還包括3500萬原本計入了在建工程隨後轉入長期待攤費用的“金獅大廈辦公樓”項目。

從公司的現金流量表中,我們也可以看出,2015年到2017年,奔騰集團“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分別達到了9,576.43萬元、7,331.49萬元和2,006.74萬元,合計達到了1.89億。

那麼問題來了,奔騰集團這些固定資產,從哪買的呢?

在2017年,公司連續發佈兩則《購買固定資產暨關聯交易公告》,分別向關聯方張曉敏和張然購買兩處房產,一處面積472.32平方米,定價1950萬元,一處2257.76平方米,定價6450萬元,均以公司自有資金支付。

停牌一年、收購失敗,暴跌後又漲40%,究竟誰在操縱奔騰集團?

停牌一年、收購失敗,暴跌後又漲40%,究竟誰在操縱奔騰集團?

這樣計算下來,兩處房產的單價達到了4.13萬/平和2.86萬/平。

我的天!這大赤峰的房價,豈不是直追北上廣了?

停牌一年、收購失敗,暴跌後又漲40%,究竟誰在操縱奔騰集團?

賣了1個多億房產給公司,再加上上面提到的二級市場減持,三位老闆這兩年從新三板總共賺走多少錢,三胖哥數學不好,有點算不清楚。

四、暴跌後大漲,誰在買入?

上週四,奔騰集團股票復牌,毫無意外暴跌,當日股價最低2.15元/股,收盤下跌63.31%。本以為奔騰的股價會跟隨樂視、保千里一起。可更意外的是,在暴跌後,奔騰連續暴漲兩天,漲幅分別為27%和9.9%。今日收盤,奔騰集團股價2.98元/股,市值11.06億。

停牌一年、收購失敗,暴跌後又漲40%,究竟誰在操縱奔騰集團?

按照公司披露的2017年半年報來看,淨資產6.83億,對應市淨率1.62倍,如果再把公司1.46億固定資產和3500萬待攤費用重新評估,可能還更高,估值談不上便宜。

暴跌後大漲,買入奔騰集團股票的,可能是實際控制人張鬱達,畢竟,他還有大量的股票處於質押狀態。

停牌一年、收購失敗,暴跌後又漲40%,究竟誰在操縱奔騰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