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的力量 ————烹飪與文明相關聯

味道的力量  ————烹飪與文明相關聯

縱觀《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雖社會上褒貶不一,但是我始終看好,飲食已不是光停留在唇舌和味蕾層面了,以器物開篇,外延為審美或精神層面,味道和美食與禮儀、文明緊緊關聯。

古代關於中國社會構建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儀式性行為的文獻,特別注重食物的選擇和料理、餐桌禮儀,包括給先人供品中應有哪些食物,逝者與在世的人食物有同樣需求。

人們認為遵守儀式的人為文明人,反之則認為是未開化的野蠻人。山東省是孔孟之鄉,飲食和坐席特別講究禮儀規制,相反有些省份坐次隨便坐,喝酒不禮讓,吃菜隨意吃,山東人很不習慣。

此外禮文還將烹飪與文明、治國相聯繫。將煮食的鼎作為國家象徵。文明人被認為是“熟”的,未開化的人則認為是“生”的,用火是介質,是區分生和熟,文明和未開化人的標準。

也催生了文化與自然、食物料理與身份緊密相連,出現了“吃什麼象什麼”、“治大國若烹小鮮”等文化觀、審美觀、國家治理觀。

道家的早期經典——老子所著《道德經》就聲稱“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兩者都離不開注意力和細心。中國古代烹飪技術確實是任命官員的重要考量標準。

或許最早通過烹飪技術謀取官職的人是伊尹,他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間,是商湯的宰相。據傳說,伊尹為棄兒,養父母教會他烹飪。他高超的技藝獲得國王的青睞,第一次謁見商王時將宏大的管理哲學問題轉化為一份令人垂涎欲滴的菜譜。伊尹將天地萬物比作人們烹飪時的廚房,將恰當的治理比作優良的烹飪。烹飪中需要了解香料,並將其完美融合,在治理國家時也應瞭解人們的苦難與希望,滿足他們的需求。

伊尹還提出了在古代極有影響力的美食理論,將動物性食物分為三類:魚類、味道嗆人的肉類、羊肉類,味道取決是水生動物、食草或食肉動物,因材制宜,採取不同的烹飪手法,消除異味,即“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這就是飲食文化,文明的載體,哲學蘊含其間,舌尖上在中國,博大精深,耐人尋味,百看不厭,做人做事何不如此。

(孫曉明)

作者系中國糧食經濟學會、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理事

通聯地址:山東省泰安市糧食局直屬分局(泰安市東嶽大街221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