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豬業,離不開散養戶

目前,養豬業面臨著低迷的形勢,國家以規模化養殖場為主,各個方面給予補助,而散養戶呢,大家就有目共睹了。現在環保高壓下,很多養殖戶都被拆遷或者清退,但是農村很多人還是得靠養豬為生。現在世界面臨著金融危機、失業、等幾大難題,散養戶雖然沒有得到國家的補助,但是照樣自力更生共創養豬大業。如果散養戶全部撤出,那麼中國將會增加多少失業和待業者呢?又會增加多少貧困的低保戶呢?豬肉價格又會上漲多少呢?所以中國的養豬業仍然需要散養戶的存在。

中國養豬業,離不開散養戶

│ 散養戶存在的合理性

•在現行土地政策條件下,農村勞動力過剩及農產品的相對低收入使散養戶的存在具有其合理性。

•自給型的飼養資源及經營上的靈活性使副業養豬的長期存在成為可能,存在技術上的合理性。

•農戶以自產的穀物飼養生豬,現金的支出只有仔豬費和防疫費用等,而生豬出欄卻可以帶來現金收入,所以生豬飼養可以作為儲蓄的一種手段,具有經濟的合理性。

中國養豬業,離不開散養戶

│ 生豬散養模式的優勢

• 生豬散養的生產成本低。

其一,飼養成本。農戶利用簡易的豬圈及自產的穀物或農產品對生豬進行飼養,對精飼料的使用量比規模養豬少。其二,勞動力成本低。對於就業渠道很窄的農戶而言,其閒暇時間的收入可視為零,因而這種經營方式下生豬的生產成本最低。

• 有利於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戶在生豬飼養過程中,把副業養豬作為耕種農業的補充,一方面耕種業為養豬提供了“絕對飼料”,另一方面養豬為耕種業提供了有機肥料,以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符合現代經濟發展觀。

 

中國養豬業,離不開散養戶

• 緩解糧食偏緊的矛盾。

農戶一方面利用大量青貯飼料代替精飼料,另一方面以糧食副產品餵豬,能夠有效節約飼料糧食。

• 調節市場上生豬供給量

散養戶對生豬供給總量起到了庫存調節作用,當價格跌至非盈利區、供過於求時,農戶會延遲出欄期或留作消費,而在生豬供不應求時,農戶會及時拋售生豬,以獲取高利潤。

中國養豬業在堅持以規模化養豬為主的同時,不能忽視散養戶養豬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應該給予一定的扶持,促進期其健康發展,從而使企業養豬和農戶養豬經營方式互相取長補短,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