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年代,參謀長在軍中究竟是什麼地位?

一說到參謀長,我們腦海中立馬想到威風八面,軍權在握的的形象。畢竟除了司令,就屬參謀長的官最大了,可是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嗎?

在抗戰年代,參謀長在軍中究竟是什麼地位?

首先,真正能直接調遣部隊的不是參謀長,參謀長只是執行並傳達軍事統帥的命令罷了,說白了就是個跑腿的。民國時期,參謀長真不值什麼錢,不管是國軍還是我軍,參謀長都沒什麼實權。

舉個例子,蔣委員長在黃埔軍校校長之前,曾幹過第4軍的參謀長,這個職位還是因為許崇智是他的的結拜兄弟,施捨的一份差事,而蔣在這個職位上,估計一個班的兵力都指揮不動。於是建議孫去創立黃埔軍校,他寧願去訓練新兵,也不願意去幹一個啥也不是的參謀長職位。

在抗戰年代,參謀長在軍中究竟是什麼地位?

在舊中國的軍隊裡,參謀長的地位不是很高,主要是參謀長的職務相當於降兩級使用。即師參謀長職務軍銜僅相當於團長(師-旅-團)使用,軍參謀長僅相當於旅長(軍——師-旅),所以參謀長普遍官微言輕。我軍建軍之初,受舊軍隊的影響比較深,所以類似的現象比比皆是。

一直到了建國後,軍隊建設正規化以後,加強了司令部建設以後,參謀長的地位才真正確立,現在各級參謀長的職務都相當於各部隊的副職。

在抗戰年代,參謀長在軍中究竟是什麼地位?

為什麼參謀長的地位得不到重視呢?這要說到一般軍隊的領導配置。總的說來,團級以上,一般都配備軍事主將、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這樣四位領導,單從排序上看,參謀長可謂列第三位。但從一些成名的搭檔組合來看,很少有是參謀長位列其中的。

舉解放戰爭中的例子,林羅、劉鄧、陳粟、陳謝,無一不是軍、政主官相互配合,可以看出,軍隊的行動決策,主要由軍事主將和政委決定,參謀長更多充當一種傳達指示的聯絡員的角色。

在抗戰年代,參謀長在軍中究竟是什麼地位?

十大元帥中,解放前任過總參謀長的有劉伯承、彭德懷、葉劍英三人,劉帥被認可並不是在參謀長期間,而彭帥參謀長只是兼職,主要興趣在戰場,唯一剩下的葉帥,在十大原水中只能排第十,可見參謀長真是個不被重視的職務。

究其原因,在那個戰爭中,一般將領都喜歡像李雲龍一樣帶兵去前線勇猛作戰,而對參謀長這種肚子裡有點墨水的人,大都認為太書生意氣,難成大事。很少有人主動去申請做政委、參謀長之類職位。

在抗戰年代,參謀長在軍中究竟是什麼地位?

參謀長甚至遠不如政委,政委與軍事主將同級,有時還擁有決定權,而參謀長,他的地位和作用也就體現在“參”和“謀”上,他們的意見,很多時候遠不如來自於下級的軍事主官。

總的說來,戰爭年代的參謀長的地位遠不如太平盛世下的參謀長,不過如果一旦爆發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恐怕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那些大軍區、兵種的司令員!

在抗戰年代,參謀長在軍中究竟是什麼地位?

可憐的參謀長,真可謂是空有名堂,而無實權,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