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雕像在特里爾:漸成中德交流新地標

6月18日是一個工作日。這天中午,位於特里爾市中心西蒙教堂廣場的馬克思像前遊客絡繹不絕。總高5.5米的青銅雕像下,人們微笑著與這位特里爾“最著名的兒子”合影留念。

“經由吳為山教授的藝術創作,卡爾·馬克思的形象栩栩如生,他的思想理念得以在21世紀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特里爾市長萊布曾表示。

和朋友一起在此休憩的本地人克里斯蒂安則認為,接受馬克思雕像對於特里爾而言也起到了促進旅遊業發展的作用。他近期已經觀察到了很多中國遊客前來觀光。

5月6日晚,一場別開生面的跨國對話會在特里爾古羅馬時期的浴場遺址舉行。這場題為“馬克思、汽車和足球:德國與中國的聯繫”的對話會上,中德兩國專家就兩國曆史與現實緯度的各種關係展開了多層面的探討。

與會者之一、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在活動結束後發表觀感:“中德之間完全可以進行平心靜氣的對話,無論是民眾之間還是專家之間。”

6月1日,同樣是在古羅馬人修建的這處浴場遺址,主題為“遇見中國”的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系列文化展正式開幕。從“神韻江西·中國味道”,“北京印記”與“孔子和千年漢字”聯展,到“巴蜀文明與天府文化”與“溫潤保山,美玉神湯”聯展,再到“中華水塔——三江源”與“魯迅文學之路”聯展,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李小林表示,四場展覽綜合多種展出方式,呈現一個立體全面真實的中國,使德國民眾領略到中國不同省份、不同城市和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

“希望以此深化德國民眾對中國和中國地方文化的瞭解,搭建中德人文交流和連接兩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李小林說。不無巧合的是,特里爾所在的萊法州州長德萊爾在馬克思雕像揭幕儀式上也曾指出,這座來自中國的雕像為中國與萊法州、與德國搭建起一座“友誼與合作的橋樑”,將促進兩國相互理解、交流合作。

“雕像很好地扮演了橋樑和媒介的作用。”德中文化交流基金會會長、《吳為山的雕塑世界》德文版發行人張彧認為,在馬克思誕辰200週年這一時間節點,雕塑來到特里爾對兩國開展對話、加深瞭解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