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長大後有個健康的人格,這3個大坑一定要避開!

前幾天,參加大學同學聚會,說起育兒,有個女同學說,她有個朋友的孩子,小學5年級時,不知怎麼就和一幫16-7歲的小混混搭上了,剛開始來往還不密切,父母也沒及時發現。


到初中後,父母覺得孩子大了,可以自己上下學了,就不再接送。這下好了,孩子有了大把自由時間,便經常在放學後,和那幫混混攪在一起玩。

很快,2年不到的時間,孩子就開始早戀、逃學、打群架、拿家裡錢、出口成髒、抽菸喝酒,父母這才著急了,開始教育,但為時已晚,孩子直接離家出走了,他外面有小混混一起,不孤單,根本不怕離開父母。

這樣到初三,在超市偷竊時被抓,因未成年,同時金額也不大,最終由父母賠錢領回。但回家後沒過三天,孩子又離家出走了……

同學問我,這樣的孩子能通過心理諮詢,把他拉回來嗎?

我說:很難。

  • 首先,他現在已經16歲,人格基本定型,要徹底改不容易;

  • 其次,他本人沒有求助慾望,這樣的日子很開心,沒覺得痛苦,而心理諮詢要求來訪者自願,目的就是自己先要啟動改變的想法;

由這件事,我想寫下本文,告訴所有父母,育兒中有很多方法,父母們往往茫然不知道用哪個好,其實,用哪個育兒流派都行,只要避開幾個超級大坑,就不會有大的岔子。

為了孩子長大後有個健康的人格,這3個大坑一定要避開!

大坑一,交友不慎

如上案例,同齡孩子之間最容易相互影響,如果還大上幾歲,由於孩子成長的速度是日新月異的,因此大幾歲,無論從外貌還是能力上,都會高出一大截,這時,對小几歲的孩子而言,對方便是神一樣的存在,影響力更是成倍遞增。

孩子和有品行問題,甚至反社會的同輩個人,或團體交往,和學校環境疏遠,家庭管教的缺失,造成的影響,首當其衝便是學業上的失敗,並且很快,由於孩子的好奇心、模仿力等原因,會如多米諾骨牌般,摧毀孩子的品行。

同時,這條也是學界公認的,造成孩子成年後人格扭曲、變態,最終導致犯罪,或邊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坑二,虐待

虐待有很多種,法律上,及心理學裡,將虐待就分成幾十種。在育兒中,會對孩子造成重大影響的虐待排名是:第一名,軀體虐待;第二名,情感虐待。

孩子的感覺、認知系統是很直接的,因此對成人影響更大的情感虐待,在孩子這裡排第二。

網上很多虐打兒童,虐待兒童的行為,都在軀體虐待範疇。它對孩子的影響是:冷酷無情、孤僻、缺乏內疚感、喜歡推卸責任、無同情心、極易被激怒。

會造成這樣的影響,與孩子在長期的被虐過程中,產生的無助、恐懼、低自尊均有關係。

情感虐待,包括:冷漠、忽視、過於苛刻、嚴厲懲罰過多,使孩子只學會如何逃避懲罰,而沒有學會如何爭取榮譽,同時,這樣的孩子喜歡推卸責任,缺乏內省力。

值得注意的是,溺愛也是一種情感虐待,溺愛的背後是:滿足成人自我的缺失;掌控欲;全能感。

溺愛中,沒有是非善惡的標準,只要你乖乖聽話,你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都能被滿足,這樣的邏輯,將會讓孩子極度自私,藐視規則、遇到困難缺乏消化能力

等問題。

為了孩子長大後有個健康的人格,這3個大坑一定要避開!

大坑三,早期創傷

孩子進入幼兒園後,便是正式開始接觸社會了。社會對孩子無論好的、壞的影響,也就開始陸續展開。

在孩子接觸社會前,早期創傷,一般有:父母遺棄、極度飢餓等。

進入社會後:校園霸凌成為最重要的創傷類型。

此外,家庭結構的不健全,也是兒童期的重要創傷。

創傷產生後,對孩子的影響並非不可逆,只要父母重視,完全可以及時修復,但如果父母沒有積極關注孩子的感受,那麼早期創傷就會烙進孩子心裡,成為人格上的毒瘤。

為了孩子長大後有個健康的人格,這3個大坑一定要避開!

世上確實有浪子回頭,但那可是金都換不來的少!

世上也有放下屠刀,但即使給他們的待遇是“立地成佛”,也沒幾個能放下!

所以,與其事後千辛萬苦的糾正,尚可能不得,不如在孩子小的時候,避開這幾個大坑。

—End—

文中相關內容的展開說明:

1,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