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路就在腳下

文 / 項保華

價值觀紮根

放空成見,放下自我,心田自然就會變明朗,知道行事應遵循怎樣的標準規範。人們遠離事態現場,從旁觀者視角看待事務時,通常其表達的觀點、看法就多代表良知;而一旦身處事態中心,受立場、期待、情感等無形影響,其言行就很難做到客觀公正。

“致良知,事上練。”潛意識心田中累積的“真善美”,基於心田的行為準則——良知,指導著企業使命、願景、價值觀的確定。價值觀在企業中的落地生根,需通過行動實踐的不斷強化,最終反映到組織中個人的行為習性上,紮根於組織群體的行動慣例中。

有些公司,在制定發展戰略時,對使命、願景、價值觀等表態與確定,頗為上心。組織公司上下,反覆討論;聘請專家顧問,多方認證。如此最終形成文本,領導親自逐字宣講,公司內到處張貼 ,要求員工認真學習領會,希望藉此深入人心,指導公司經營。

智慧決策,關鍵不在知而在行,知行合一落腳也在行。公司使命、願景、價值觀的確定,重點不在反覆認證,費了多少會議時間寫文本,而在於行動落實,是否動真格?尤其面對複雜情境,多目標衝突難兼顧時,員工是否知道怎麼做?做法是否已內化生根?

忘我,利他,創造價值,以顧客需求為中心;堅守底線,淡定循道,守本致良知。這些在公司中具體怎麼做?不同的情境,會有不同的應對,需臨事生髮,隨機應變。靈活流變的做法,員工從哪裡學?這裡所涉及的都屬於實踐性智慧,公司有無傳幫帶機制?

公司使命、願景、價值觀,目標、成果、考核指標與獎懲,這一切最終落腳在行動。行動實踐,充滿靈性,活力奔湧,顧客滿意,企業盈利,社會認同,皆大歡喜。隨機應變,智慧決策行思模式的核心不可變。行思模式,關鍵在行為,在行動,在“與時偕行”。

共創出奇蹟

與時偕行,如何讓企業成為靈活、適應、創新的有機組織?讓企業群體成為互賴、互惠、共生的有機生態?如何打破自我封閉的獨立王國,整合各自為政的割據諸侯,以形成積極開放、有機聯繫的協同整體?各個企業之間的特色、錯位、互補,是關鍵。

無論是個人、企業或生態,為形成有機整體,就需剷平山頭主義,突破部門界限,不再本位至上,大家圍繞顧客需求,同心協力,共創價值,走向未來。具體地,對於市場各種力量,如競爭、合作、內部、外部、同行、上下游等,到底怎樣協同,才可共創奇蹟?

自勝有特色

各種力量,若能整體協同,將有助於更好創造價值,對於這一點,可通過反命題思考得以說明。缺乏協同的各種力量,容易相互牽制,引發精力內耗,造成資源浪費。企業的資源與精力,聚焦於踏實做事,形成顧客所需的經營特色,才可更好滿足市場需求。

路就在腳下

創造顧客所需的特色,以更好鎖定市場,這其中充滿不確定。未來情況看不清,到底該怎麼做?通常就只有一條路可走,以開放的無知心態,積極探索,先試試看,做點什麼,行得通,就繼續;行不通,就改進,如此鍥而不捨,就可不斷地向著成功推進。

就如人們常說的,這世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成了路。開路者的精神,也就是行動者的精神,創業者的精神。創業,更需要切實行動,而不是反覆論證。觀點,想法,可能在不經意間早就在腦中累積,只需擼起袖子幹起來,行動會證明一切。

企業做事,具體做法或有不同,大的思路不會變。例如,能都切實解決什麼有趣的問題?可以提供什麼產品或服務?給到顧客這樣的過程體驗?依據不同的場景、面對不同的顧客,做出不同的回應,做著改著,辦法就完善了,事情也就做成了。

存在同行競爭時,應該抱著開放的心態,可以學習與參與別人的做法,但要結合自身能力與顧客需求,不斷改善調整。只是一味學別人,最多成為優秀的模仿者;借鑑別人的經驗,吸取別人的教訓,就有可能成為超越者。這種方法,與時偕行,到處可用。

事上練,幹中學,不斷改進,不斷完善,這種與時偕行的智慧,就是智慧決策行思模式的精髓。許多人,一旦事業做大,心中慾望膨脹,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面對更多挑戰,患得患失心理加重,擔心搞砸怎麼辦。如此一來,反而易忘邊幹邊學的智慧做法。

大公司經營,易背離幹中學之智慧做法。搞投資,希望開拓大事業,不願從小事做起,缺了慢慢積累的耐心;做決策,多了各種會議論證,少了通過小步試探,積累經驗、不斷改進的探索過程。越是大項目、沒經驗,反而越是靠論證、拍腦袋,這靠譜嗎?

《覺悟》:路就在腳下

《覺悟》:路就在腳下

《覺悟》:路就在腳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