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變少,債務增多,中國人的錢去哪兒了

浪潮工作室

曾有一個調侃國人典型消費觀念的段子在網絡上廣為流傳:

一位中國老太太與一位美國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國老太太說:“我攢夠了30年的錢,晚年終於買了一套房子。”美國老太太說:“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臨終前終於還清了貸款”。

為購房而儲蓄、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地審慎消費似乎合乎慣常的國人形象。不過最近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居民儲蓄率正在下降,而家庭負債節節攀升。

國人的腰包還沒鼓起來,似乎已經癟下去了,熬夜加班還房貸可能才是現在大部分中國人的真實寫照。

下降的居民儲蓄率

中國是高儲蓄率國家,這一論斷幾乎是常識一樣的存在。

美國未來學家赫爾曼·卡恩在《世界經濟發展:1979年以後》一書中說:“儒教社會始終如一地提倡個人和家庭的自制,注重教育,追求各個領域中的成就,認真對待工作任務、家庭和責任。”一直以來,“量入為出”、“積穀防饑”的傳統觀念將國人刻畫成“熱愛儲蓄”、“存款豐厚”的形象。

存款變少,債務增多,中國人的錢去哪兒了

(點擊查看大圖)

確實,中國的國民儲蓄率長期穩居世界第一梯隊。這樣的高儲蓄率可以滿足工業化、城市化階段的大量投資需求,也可以為資本存量的快速積累提供資金,並促進宏觀經濟平穩運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國民儲蓄率並不能直接代表居民自身的儲蓄水平。

國民儲蓄率由企業部門、政府部門、居民部門三個部門共同組成,其中,居民部門對國民儲蓄率的貢獻最大。但2000年以後,居民部門在國民儲蓄率中的比重開始降低,居民儲蓄率近年也已經在緩慢下降。

存款變少,債務增多,中國人的錢去哪兒了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雖然二十多年來個人存款規模持續擴大,個人存款增長率卻不太穩定,一度從1994年的41.5%下降到2000年的7.9%,儘管之後有所回升,但在2008年之後又一路下跌至2016年的9.3%。居民個人存款正在流失。

存款變少,債務增多,中國人的錢去哪兒了

(點擊查看大圖)

這可能與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無錢可存有關。

根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2015)》,中國家庭的儲蓄分佈極為不均。55%的家庭沒有或幾乎沒有儲蓄,而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儲蓄率為60.6%,儲蓄金額佔當年總儲蓄的74.9%。

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儲蓄率為69.02%,儲蓄金額佔當年總儲蓄的61.6%。也就是說,5%的高收入家庭貢獻了超過一半的儲蓄金額,而居民儲蓄率走低,中低收入家庭“拖了後腿”。

除此之外,隨著近兩年銀行存款利率降低,金融理財、貨幣基金收益率上升,人們更願意把資金用於理財。

在今年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會”中披露了這樣一份數據:2013年以來,銀行理財、信託、公募基金、私募產品規模合計增長超過2倍,存款則成為這五年間居民主要金融資產中唯一佔比下降的資產。

高高築起的家庭債務

與居民儲蓄率降低相對的,是居民部門的信貸規模在不斷擴大,從2012年的25710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第三季度的58060億美元。

存款變少,債務增多,中國人的錢去哪兒了

這時候需要引入“家庭槓桿率”的概念。家庭槓桿率指的是家庭債務在GDP中所佔比重,通常用來衡量家庭的負債情況。

2018年3月,國際清算銀行最新統計公報顯示,從2012年至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家庭槓桿率從29.7%大幅上升至48%,上升18.3個百分點,高於新興經濟體的平均水平。

存款變少,債務增多,中國人的錢去哪兒了

(點擊查看大圖)

不過,中國居民部門的槓桿率遠低於家庭債務85%的警戒水平。不過家庭槓桿率的連續高速增長仍然值得警惕。

儘管中國家庭的債務水平仍低於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但家庭槓桿率的計算以家庭向金融機構的短期現金貸、長期抵押貸款為主,而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民間還隱藏著其他的“互聯網借貸”,以及作為人情社會中的“人情借貸”都沒有納入槓桿率的計算中,家庭償債風險仍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儲蓄還是借貸,都是為了“房”

既然存款越來越少,債務卻越來越多,那麼中國家庭的錢去哪兒了?

答案是:買房去了。

無論在哪個國家,購置房產都是一個家庭最大的單筆交易。但中國人似乎對房產的依賴格外嚴重。在很多報道中,中國的住房自有率穩定在90%左右,遠遠高過發達國家。

存款變少,債務增多,中國人的錢去哪兒了

2013年7月19日,人們在中國(煙臺)國際住宅產業博覽會上看房 / 視覺中國

住房自有率是國際上考察居民居住條件的常用指標,指居住在自有產權住房的家庭戶數佔全部住房家庭戶數的比例。通常用於反映房地產市場中,有多少人是住在自己的房子裡,有多少人需要租房居住。

但中國高達90%的住房自有率,並不意味著90%的人已經擁有了自有產權的房產。

在一些調查中,與父母同住或外出租房的年輕人也被計入“擁有房產”的群體中。而實際上,國家統計局和住建部並沒有公佈過“住房自有率”,公佈的是“住房私有率”。

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住宅私有率”只能說明中國有90%的住宅是私人所有,但其實大城市裡的租房族所住的房子也是私人擁有,但他們並沒有房屋產權。

存款變少,債務增多,中國人的錢去哪兒了

(點擊查看大圖)

住房自有率並沒有傳說的那麼高,並不妨礙中國人對房產的熱情。而買房的行為也從剛需自住逐漸轉為投資,購房套數也越來越多。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2018一季度城鎮家庭資產指數報告》顯示,2008年購買首套房的中國家庭比重佔70.3%,二套房為36.5%,三套及以上的僅為3.2%,但2018年第一季度時,購買首套房的家庭比例僅為30.8%,43.8%買了二套房,25.4%買了三套或者更多。

2008年受訪家庭中69.7%購房是剛需,19.6%是進行投資,而2018年第一季度時,剛需購房的家庭僅為31.9%,50.3%是買來進行投資的。

存款變少,債務增多,中國人的錢去哪兒了

2018年4月29日,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在這裡,戶口、房子、社會地位等物質條件是極為重要的擇偶標準 / 視覺中國

如今,房產作為一種籌碼,出現在婚姻的談判桌上,成為男女雙方互相打量的“必需品”;為了孩子的教育,家長高價爭搶學區房;另一方面,樓市畸熱,房價畸高,房產作為綜合性金融產品,有暴利可圖。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2015)》的數據顯示,隨著購置房產的數量增加,購置的成本和房產的價值逐漸拉大,獲得的差額利潤不斷上升。

存款變少,債務增多,中國人的錢去哪兒了

對“房產”的執著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房奴”,低收入家庭頂著巨大的償債壓力也要購置房產。

報告樣本中有住房貸款的家庭,其住房貸款總額普遍遠遠大於家庭年收入,而戶主年齡在30-40歲的中年群體負債壓力最大,貸款總額是家庭年收入的11.59倍。

若按照收入的等級劃分,低收處於最低的25%的那部分家庭貸款額是其年收入的32.39倍,而還款期限僅9年,負債壓力極大。

存款變少,債務增多,中國人的錢去哪兒了

(點擊查看大圖)

在婚姻市場如此重要,投資收益又如此可觀,讓中國人深陷房市難以自拔。房產泡沫破裂的警告雖不絕於耳,但也架不住“京滬永遠漲”的神話成為不少民眾心中的真理。

當90後步入職場和婚姻,買一套房是不少人奮鬥的人生目標。然而作為房地產市場的後來者,面對高企的房價,只能一邊熬夜加班,努力掙錢,一邊感慨人生艱難,然後讓爸媽至少把首付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