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魚難釣?只要記住這“八釣”守則,想不爆護都難

夏天到,魚難釣?只要記住這“八釣”守則,想不爆護都難

一、早釣太陽紅

夏天的早晨,氣溫一般在20-26℃之間,水溫在20-30℃之間,此時,正是魚兒吃食的最佳水溫。因天剛亮,水生植物又開始吸收水中氧氣,經光合作用後放出氧氣,氣壓升高。因此魚兒此時非常活躍,食慾特別旺盛,四處覓食,紛紛游到岸邊尋找“早餐”。所以,夏天的早晨,天亮之後到上午10點之間,是釣魚的最佳時機。故釣諺有“夏釣太陽紅,魚兒裝滿簍”,“早晨釣一陣,回家吃一頓”之說。

二、晚釣雞入籠

夏日的傍晚,即下午4時到天黑之前。此時,太陽西斜,灼熱程度大減,氣溫、水溫也隨之下降,魚兒白天在深水區休息好了,傍晚又出來活動。這時,遮蔭處水錶面已開始涼爽,魚兒便從水區游到岸邊淺水區吃“晚餐”。此時,魚兒覓食活躍,特別貪吃,上鉤率極高。故釣諺雲:“寧釣傍晚一刻,不釣中午半天。”

夏天到,魚難釣?只要記住這“八釣”守則,想不爆護都難

三、夜釣兩高峰

人們常說“夏釣夏釣,夜間比白天好釣”。夏天釣鯽魚,夜間是釣魚的最佳釣時。到了夜間,氣溫、水溫皆在30℃以下,而且魚類都有怕驚擾、怕強光的習性。夜間干擾少,光線弱,加之夜間涼爽,晚風一吹,水中氧氣增多,魚兒無憂無慮,皆放心大膽地到岸邊覓食,易釣。但一夜之間,魚兒只有兩次攝食高峰:傍晚7-9時是魚兒攝食的第一個高峰;拂曉前的3-4時,是第二個高峰。釣友應抓緊這兩個攝食高峰,爭取多釣魚、釣大魚。夜間10時至子夜2時,是魚兒咬鉤的“空檔”,很少有魚上鉤。

四、雨釣雨中和雨後

夏天,常有雷陣雨天氣,雨中雨後垂釣是不錯的選擇,往往比晴天垂釣獲魚多。原因何在?第一、水溫適宜。魚類是變溫動物,隨著水溫的變化而變化。魚類的覓食,對水溫有要求,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魚兒的食慾。夏天下雨,雨中和雨後,氣溫、水溫下降到15-32℃,這樣的水溫,是魚兒生活的最佳水溫,它們食慾旺盛,四處覓食,格外好釣。第二、溶氧量充足。雨點不時飄落於水面,致使溶氧量增加。再則,連續降雨或雷陣雨,溝、渠、河呈高水位態勢,由於洩洪也增加水位流動性,水的流動,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溶氧量。魚都喜歡游到有充足溶氧量的水域嬉戲、追逐、覓食。第三、餌料豐富。由於下雨,溝、渠、河等水位驟漲,岸邊樹木、植物、雜草叢生處,大多夾帶著草籽、昆蟲等生物。雨後,這些生物連同草籽大多落入水中,順水流下,變成了魚兒的美味佳餚。下雨天魚兒頻頻上鉤,正應了那兩句:“雨天釣魚,勝過晴天”、“雨後放光,釣魚辰光”。

夏天到,魚難釣?只要記住這“八釣”守則,想不爆護都難

五、進水口處魚兒多

夏天漲水之後,水色渾濁,食物豐富,氧氣充足,魚兒便逆水而上到池塘、小溪、小河、水庫、湖泊進水口等地,鯽魚、鯉魚、草魚、鰺魚、烏鱧、鯰魚等魚類,便在這裡上了“臨時戶口”,暫時留下來。到退水後清水見底不能藏身時,便順水迴游到中下游。上水到進水口一帶的魚類,感到這裡生活條件比其它水域條件好,清水時不見底,水草叢生能遮蔭,便在進水口附近、兩側安營紮寨“定居”下來,長期在這裡棲息、遊戲、覓食、“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因此進水口的兩側、流水落點周圍是釣魚的最佳釣點。

六、水淹農田,釣魚不閒

到了冬季,自然水域周圍的田地,一般都乾涸了,農民在這裡種上莊稼。到了次年夏季,自然水域周圍的田地被水淹沒,便成了“釣翁”最理想的場所。因為農民種過一季莊稼,地裡的蟲子很多,還留下一些未能收乾淨的莊稼,便是魚兒最喜歡遊戲、覓食的場所,選擇這樣的地方下釣,往往收穫可觀。

七、網箱旁,釣魚忙

養魚專業戶為了發展漁業生產,在河川、水庫、湖泊等岸邊,用網箱養魚。春、冬二季水色清澈,魚兒不敢在這裡棲息。到了夏天漲水時節,水色渾濁,魚兒便到網箱處棲息,吃餵魚漏下水底的飼料。這時選擇在網箱左、右、前三個側面,尤以前面一側作釣位釣點,效果特佳。

夏天到,魚難釣?只要記住這“八釣”守則,想不爆護都難

八、晴釣蔭

夏日的白天,赤日炎炎,暑氣逼人,最高氣溫動輒在35℃左右,此時淺水區的水溫大大超過了魚兒生活的適溫範圍。此時,大多數魚類都游到蔭坡、樹蔭、房蔭和其它涼爽的地方去“避暑”了。它們在這裡遊動、覓食,在這些地方下釣,也可收穫良多。

總之,夏日釣魚,釣時和釣點的選擇是獲魚多少的關鍵。遵守釣時和選擇好釣點,則獲魚滿簍;誤了時,釣點選不準,則獲魚無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