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月市救助站幫助1226人次返鄉 今後尋親還將用上更多技術手段

昨天,“6.19”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主題宣傳活動在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內舉行。一對失散多月的母子在救助站努力下,現場團聚。同時,市救助站與市刑偵支隊簽訂技術尋親協議,救助人只要在走失前辦理過第二代身份證,就有可能找到回家之路。

今年前五月 市救助站幫助尋親返鄉1226人次

“孩子,媽媽終於找到你了!”昨天,從河北保定趕來的張阿姨,在救助站裡,緊緊地抱住了她苦尋許久的兒子。

他是誰?從哪裡來呢?他的家人又在哪裡?

起初,面對救助站工作人員戶籍詢問,男子一直緘口不言,即便仔細查找了男子隨身攜帶的物品,也沒有發現有關他身份信息的蛛絲馬跡。但想要幫他回家,突破口只能在他身上。

根據線索,工作人員聯繫了多個地區的民政部門,最後縮小範圍,通過警務室“公安部全國人口信息系統”多次查詢比對,鎖定了他的身份信息。原來他叫洪濤,家在河北保定,來杭州遊玩時突發疾病,和家人失去了聯繫。

於是,工作人員趕緊聯繫了洪濤早已心急如焚的家人。昨天,他的母親和外婆來到現場,接洪濤回家。

在杭州,像洪濤這樣不幸中的“幸運兒”還有很多。據統計,十年來,救助站將6063名精神疾病、重症病人等特殊人員護送返鄉,幫助他們儘早迴歸家庭。今年1-5月,杭州市各救助管理站幫助返鄉1226人次。

只要走失前辦理過二代身份證

救助人就有可能找到回家之路

杭州市救助管理站業務科科長左偉告訴我們,幫救助人找到親人離不開甄別技術。

傳統的甄別技術主要有四個步驟。一是看,通過救助人的外表、言行,判斷他是否成年,是否患有特殊疾病。二是問,通過交流掌握一些線索,比如對父母的印象、周邊的生活環境,縮小查詢地範圍。三是寫,一些在言語溝通上有障礙的救助者,可以嘗試寫下親人的姓名、住址、聯繫方式。即使所寫的字並不準確,也可利用諧音在全國人口數據庫進行查詢。四是查,檢查救助人的隨身物品,查看是否存在能體現他身份信息的物品。

但傳統的甄別技術具有一定的侷限,比如在遇到特殊人群像聾啞人士、突發疾病的人時,工作人員無法進行任何信息採集。

目前,救助站也利用新聞媒體的力量,發佈尋親公告,讓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參與。

昨天,杭州市救助站還與市刑偵支隊,簽訂技術尋親協議,這意味著,綜合研判技術將正式應用於親人尋找。只要救助人在走失前辦理過第二代身份證,通過提供指紋、體貌照片等有助於開展分析的信息,就有可能甄別出身份信息,與親人團聚。

據瞭解,2018年,在公安刑偵的綜合研判技術幫助下,已有20名終生安置和長期滯留人員確認了身份,併成功與家人團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