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暴雨拉開杭州入梅序幕 晚了一週的梅雨終於來了

一场暴雨拉开杭州入梅序幕 晚了一周的梅雨终于来了

昨天晚上,濱盛路火炬大道路口,部分車輛趴窩,目測積水最深處60-70釐米。 攝影 張鵬

一场暴雨拉开杭州入梅序幕 晚了一周的梅雨终于来了

昨天晚上,中河高架下,大雨如注。 攝影 毛若皓

一场暴雨拉开杭州入梅序幕 晚了一周的梅雨终于来了

白天還是陽光燦爛,連空氣都是熱辣辣的,到了傍晚,杭州開始黑雲壓城,沒過多久,雨水從天而降。據杭州市氣象臺,從昨天16時—22時,杭州各城區大雨傾盆,濱江區降水量最多,89毫米,上城區以79毫米緊隨其後,第三名西湖區稍微好一點,也有64毫米。這麼說可能沒有概念,先普及一下暴雨定義。中國氣象上規定,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強降雨稱為“暴雨”。而昨天這場雨,在兩三小時內就把24小時內達到暴雨的降水量,集中下光了。可見這場雨之大。

這場大雨拉開了杭州梅雨季的序幕。杭州市氣象臺宣佈,從今天(6月20日)開始,杭州入梅。梅雨期的第一次強降水過程從昨晚開始發力,會持續到今天白天,全城中雨到大雨,局部暴雨,氣溫24-29℃。明天(週四),大雨漸止,晴到多雲,氣溫22-29℃。週五到下週一,預計杭州將再來一次降水過程,迎來數日的陣雨和局部雷陣雨天氣。

唸叨了十幾天的梅雨,終於來了。提醒大家注意防範,積極應對。

什麼是氣象學上的“梅雨”?

每年6月,江南一帶的人就會惦記一種天氣——明知道它早晚會來,但又並不是特別想它來。

這種天氣就是梅雨。一般來說,每年6月上旬到7月這段時間中,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的持續性陰雨天氣,因為這段時間也恰好是江南梅子成熟的季節,所以叫做“梅雨”。除了下雨,梅雨季節的天氣大都悶熱潮溼,家裡的一些物品很容易發黴,也有人稱之為“黴雨”。

傳統的算法,入梅和出梅是根據節氣結合干支來確定的。按照曆法,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當然,這不是氣象意義上的入梅,氣象上的梅雨期指的是初夏向盛夏過渡的一段陰雨天氣,因為各地氣候不同,入梅出梅時間也不一致。

浙江省氣象臺副臺長羅玲解釋說,從氣象學上來界定梅雨,第一個是氣象要素,這段時間一定是:高溫、高溼,有降雨;第二是從環流背景來講,就是有冷空氣和暖溼氣流持續在江淮流域這一帶維持,造成一段連續性的降水,氣象學上就把這種氣候現象叫做“梅雨”。

杭州今年的梅雨來得有點晚,是杭州近10年來入梅最遲的一年。往年,浙江省平均入梅時間是6月10日,杭州平均入梅日期為6月13日。今年入梅為什麼會比較晚呢?因為“梅雨”的形成需要兩大要素,冷空氣和暖溼氣流缺一不可。之前的冷空氣可以說一股接一股,無奈副熱帶高壓一直畏縮在海上,西南暖溼氣流無法北上,冷空氣孤掌難鳴,難以形成梅雨。

昨天,副熱帶高壓終於幡然覺醒,和北方冷空氣交匯形成梅雨帶,杭州也就入梅了。

梅雨期一般會持續多久?

才剛入梅,就有人問什麼時候出梅。浙江省通常是6月10日入梅,7月10日出梅,梅雨會持續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不過每年的梅雨期差異都很大,時間上也不確定、

短期看,杭州6月25日以前雨水較多,有梅雨的高溫高溼特點,也有強降雨來襲。6月25日以後,副熱帶高壓可能會繼續發力,往北、往西挺進,控制我國東南部地區。到時候,冷暖空氣交匯產生的降雨帶會往北方移動,如果真的這樣,強降雨過程結束,杭州的梅雨就有點虎頭蛇尾了。梅雨期太短也不好,到時,杭州將迎來晴熱、高溫的酷暑天氣,最高氣溫38℃將是家常便飯。

中國氣象局科普過,有些年份的梅雨非常不明顯,像是來去匆匆的過客,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停留十來天以後,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這段時間裡雨量也不大,難得有一兩次大雨。這種情況稱為“短梅”。

更有甚者,有些年份從初夏開始,長江流域一直沒有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多數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涼爽,出現了“黃梅時節燥鬆鬆”的天氣。本來在梅雨時節經常要出現的衣服發黴現象,也幾乎沒有發生,這種現象被稱為“空梅”。

“短梅”和“空梅”出現的幾率,平均每十年有一到兩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發生,有些年份還可能造成大旱。所以說,也別太討厭梅雨,事情總是有壞的一面,有好的一面。

杭州城區防指辦 昨天發佈防汛三級應急響應 15個積水點當晚處置完畢

市城區防指辦昨晚發佈防汛三級應急響應。昨晚雨最大時,城區有15個積水點,比如新城隧道、慶春隧道曾有積水,當晚都已處置完畢。

今年1-6月,全市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15%左右,大中型水庫蓄水率不高。預計出梅以後全市高溫日將明顯偏多,夏季將出現較為明顯的階段性高溫天氣。杭州將重點做好流域性大洪水、小流域山洪及次生地質災害、城市暴雨積澇等相關防禦工作。

杭州市防指要求各地全面做好梅汛期防汛工作,各級防汛指揮機構、相關成員單位及基層防汛組織,要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和領導帶班制度,值班人員要做到情況清、信息靈、預警早、反應快,保證指令上傳下達、信息暢通。

各級防指辦要密切監視雨情、水情及天氣變化,充分發揮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作用,及時發佈預警信息,及時組織人員轉移避險。

各地要加強與氣象部門會商研判,既要做好梅汛期集中強降雨的防禦,又要做好出梅前蓄水管理,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水資源。

根據預報,今年臺風影響偏重,各地要做好旱澇急轉、臺旱急轉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