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少將黎原原名關俊彥,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解放軍戰將。1951年黎原所在的解放軍47軍入朝作戰時,為了適應抗美援朝作戰的需,47軍軍長曹裡懷、政委周赤萍經過反覆考慮,決定由黎原擔任140師師長。但黎原剛剛由140師418團團長升任140師參謀長不久,為了給黎原挪出師長位置,47軍在一年裡調離了140師三任師長。當然,黎原也沒讓曹裡懷、周赤萍失望。
黎原,1917年出生於河南息縣,與中共很多將領一樣畢業於黃埔軍校,不過頗具傳奇色彩的是,黎原所上的並非廣州黃埔軍校而是南京的黃埔軍校,這一點在中共開國將領中是絕無僅有的。
1934年,中學畢業的黎原投筆從戎,考入南京中央陸軍軍管學校第十一期,在校期間逐步接受了革命思想。巧合的是,軍校期間黎原曾到湯恩伯任師長的國民革命軍第4師實習,參與了對湘西紅軍的圍剿,對手就是他後來的上級359旅旅長王震,而黎原加入中共後的從軍經歷幾乎與359旅相始終,其長期任職並擔任軍長的47軍就是由359旅發展而來,359旅的前身正是黎原曾參與圍剿的紅六軍團。
1937年8月軍校畢業時,正逢抗日戰爭爆發,黎原進入國民黨精銳部隊、德械師87師任排長,隨後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4月,因不滿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的“戰績”和政治的腐敗,經武漢八路軍辦事處董必武等人介紹,黎原脫離國軍前往延安,參加了八路軍,同年成為中共黨員。1938年參加革命,並在中共建政後成為開國少將,黎原可以說是獨一份。
來到延安後,黎原先進入抗大學習並擔任軍事教員,隨後進入留守延安的八路軍115師王震359旅任職,歷任副營長、教導大隊副大隊長,參與了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及保衛延安。1945年抗戰勝利後,黎原隨部隊進軍東北,歷任吉林軍區警衛團政委、民主聯軍獨立第三師7團政委、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29師85團團長,參加了東北剿匪、三下江南、黑山阻擊戰、平津戰役等。
1949年建國時,黎原任第四野戰軍47軍140師418團團長。1951年2月,正在湘西負責剿匪的47軍,奉命參加第二批志願軍入朝作戰。為了適應抗美援朝作戰的需要,47軍軍長曹裡懷、政委周赤萍經過反覆考慮,決定對140師領導班子進行調整,重點是選派黎原擔任140師師長。
可是,黎原原本只是一個團長,剛剛才提拔為140師參謀長,更何況140師比黎原資歷老的人還不少,直接提拔有些困難。
為了提拔黎原,挪出師長之位,47軍軍部自1949年10月老師長劉轉連調離47軍後,到1950年11月任命黎原為代理師長,前後一年的時間中,先後調離了三任師長。
1949年10月,時任140師師長劉轉連調往地方部隊,任江西贛西南軍區第二副司令員。1955年,劉轉連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授中將軍銜,後官至瀋陽軍區副司令員。
47軍副參謀長劉子云繼任140師師長,1950年1月劉子云升任47軍參謀長。1955年,劉子云以南京軍事學院基本系主任授少將軍銜,後官至廣州軍區副參謀長。繼任師長的蔣克誠,不到半年就轉任47軍副參謀長,1955年授少將軍銜,後官至瀋陽軍區後勤部副部長。
緊接著,140師419團團長陳福章接任師長,但是還沒等他去上任,就接到了調任第一海軍學校第一分校校長的調令。1955年陳福章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後官至海軍威海基地司令員。
就這樣,經過多次調離其他老資格幹部,1950年11月黎原出任140師副師長代理師長,時年34歲。
在出國前,為了便於黎原在全師開展工作,曹裡懷和周赤萍再次對140師幹部班子進行調整,將一些資歷比黎原老的幹部調離,如師政委調任軍政治部主任,140師的新任師級幹部,如師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等,全部由師下轄的三個團的年輕主官充任。
為了提拔一名幹部,上級領導單位如此大動干戈,實屬罕見。對此,黎原後來感慨地說:“從這次調整中可以看出組織上對我的重視、信任。我深感責任重大,只有努力做好工作,才不辜負上級領導的信任和期望。”曹裡懷之所以如此大動干戈,可能也源於對黎原的瞭解與信任,兩人長期在359旅任職,黎原擔任吉林軍區警衛團政委時曹裡懷是軍區司令員,黎原擔任獨立三師團長時曹裡懷擔任獨立三師師長,當曹裡懷回到47軍擔任軍長時,黎原為418團團長。
黎原率部入朝後,果然沒有辜負曹裡懷的信任,先後參加第五次戰役、臨津江防禦戰和西海岸防禦戰,直接與美國陸軍王牌第一騎兵師對陣。後來,由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寫的《朝鮮戰爭》一書中這樣寫道:“美國第一軍所付出的代價遠比預料的要多,特別是騎兵第一師損失更大。這裡的中國軍隊和其他正面不同,拼命地死守陣地。”這裡的中國軍隊就是黎原的47軍140師。
志願軍入朝作戰近30個軍,師長近百個,140師在朝鮮一舉成名,黎原名聲在外,就連志願軍第二司令員楊得志都曾經在大會上號召“我們各級指揮員都要向他(黎原)學習”。
黎原率領140師在朝鮮度過了三年零五個月,於1954年9月回國,先駐防廣東雷州半島,後移防湖南衡陽。次年7月,黎原升任47軍副軍長兼參謀長,9月授大校軍銜。1960年,黎原升任廣州軍區副參謀長,1964年晉升為少將。1965年,黎原回到47軍擔任軍長。文革中,黎原以47軍軍長兼任湖南省革委會主任,此時華國鋒也在湖南任職,與黎原有交集,這段經歷埋下了文革後黎原被投閒散置的命運。
1970年,47軍移防陝西臨潼。1975年,黎原升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躋身副大軍區級。1978年11月十一屆三中全後,黎原轉任基建工程兵指揮部副主任,1981年落選中共十二大代表。黎原在個人回憶錄中猜測,落選的原因之一在於華國鋒,一些同僚“利用我和華國鋒同志在文革中的工作關係以及我1976年寫過一篇宣傳華國鋒同志的文章借題發揮。一是說我吹捧華國鋒,有政治問題”,華國鋒也正是在這一年不再擔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
1983年,基建工程兵撤銷,黎原被掛起,只能專心搞白石橋幹管處老年大學、黃埔同學會的工作。2008年,黎原在北京去世。
閱讀更多 太白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