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我希望你下次當面評價我

坦白說,我希望你下次當面評價我

有段時間,我的QQ上總是收到奇怪的信息,我以為被盜號了。

一打開才發現,這是一個叫做“坦白說”的小遊戲,玩法很簡單,qq會隨機提供一些評價詞條,比如“愛追星的迷妹”“給人鼓勵的貼心朋友朋友”“帥到宇宙沒朋友”“氣場一米八”等等...

坦白說,我希望你下次當面評價我

(隨機出現的詞條)

詞條下隨機出現4個QQ好友,你可以選擇四個人中與詞條最匹配的人,如果沒有對應的人也可以跳過。

你的評價會發送給被選中的好友,但對方不會知道你是誰,因為你的信息會被模糊成比如:“一個21歲的女生”、“一個認識5年的男生”、“一個來自北京的女生”之類的身份。

我看了看,我收到的很多奇奇怪怪的評價:

坦白說,我希望你下次當面評價我

(我收到的部分評價)

收到千奇百怪的詞條,我真是偷偷地笑了,驚訝之餘還是有點小開心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詞條,我還真不知道原來我在別人眼中是個這樣的人。

人總是這樣,想要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評價別人的時候又不想暴露自己。

作為一個擁有鐵肺和非常多故事且普通話槓槓的氣場一百八的不喝奶茶會死的知名博主

坦白說,我希望你下次當面評價我

,我也會偶爾玩玩這個小遊戲,有次遇到一個“漂亮到沒朋友”的標籤,毫不猶豫地貼在一個同班漂亮女生的頭像上。

過了一會兒美女同學竟然回覆了:“你是xxx嗎?”

我被嚇到,怎麼被發現了,一看,原來我的信息是“一個來自桂林的女生”

坦白說,我希望你下次當面評價我

真是大意了,我一邊承認身份,內心一邊暗自慶幸:還好不是說人壞話,不然就尷尬了。

她也開玩笑:“哈哈,下次你要當面說哦!”

坦白說,我希望你下次當面評價我

這樣一個“匿名評價”的小遊戲,有近兩千萬的用戶,遊戲的slogan是

:“每一個好友都有閃光點”。

我這才發現,這些標籤有的描述容貌的,有的描述性格的,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癖好,但大多其實都是正向的,是一些其實可以拉近人與人距離,或者相互增加好感的評價。

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連夸人都要匿名了?

❤️

畢業前的一個晚上,我和在大學裡玩得很好的兩個閨蜜在湖邊吹風。我們搬了三張椅子面對面地長談,發自肺腑地相互評價對方大學四年的變化。

說實話,如果你說一個人好或者不好,當面說絕對比在手機上說要難很多。哪怕是最好的朋友,面對對方的時候,還是有些忐忑。

好在我們關係夠鐵,彼此瞭解夠深,先把對方往死裡黑,然後掏心掏肺地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訴說對方的好。

每次和朋友聊天都會有如此的感覺——人為什麼要社交?為什麼要交朋友?為什麼要把心分給別人一些?因為人是無法靠自己完成自我探尋的,我們總是要通過別人發現一個未知的自己。

我們都是要通過他人完成部分的自我建立。

朋友說畢業前開班會,老師組織大家相互感謝和評價,有幾個同班同學站在講臺上說喜歡和佩服自己,她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竟會被這幾個幾乎沒怎麼打過招呼的同學喜歡著。

她感嘆:“被人當面認可和誇讚,真的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

坦白說,我希望你下次當面評價我

❤️

我們好像越來越不敢當面評價一個人了。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或者說,我們好像越來越不懂得要如何“坦白”了。

越長大越會知道,說真話是一件可能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事情,“真性情”是一件成本極高的屬性,於是很多人走向了兩種極端,或者置身事外,或者不舒服就“懟”。而還有的人,則學會了含糊其辭,拐彎抹角,甚至八面玲瓏,口是心非。

見過很多“表面的和平”,寧願把力氣花在屏蔽某人後粗言穢語的洩憤,也不會試圖通過溝通解決真正的問題。

也見過很多“人云亦云者”,聽風就是雨,對他人的認知僅僅停留在“評論區”,還沒有真正接觸到對方,就隨大流一邊倒。

我知道成年人的世界裡其實很難表達真情實感,說句好話像是恭維,當面說句壞話像是找茬。但我也知道,如果我們都吝嗇自己的真情實感,那我們將錯失多少美好的關係和念想。

我遇到的人越多,我越明白自己不可能去喜歡所有人,也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歡。

我所能做的,就是多靠近那些我喜歡的人和喜歡我的人,儘量避開那些不喜歡我的人和我不喜歡的人。

坦白說,我希望你下次當面評價我

人和人之間其實並不存在絕對的“衝突”,大多都是因為利益上的侵犯,或者是一種氣場上的不合適。學會溝通,並且不吝嗇自己的讚美,那是讓人愉悅和自信的東西,在肯定對方的時候,正向的情緒也會回報在自己身上。

任何人與人之間一定有最合適的相處方式,實在無解時,離開也是一種策略。

想起很久之前有個長輩告訴我的——遇到人好時,需要感性地回報,遇到人壞時,記得理性地回擊。

把用來報復的力氣用來擁抱我愛的人,是我所理解的“坦白”。

坦白說,我希望你下次當面評價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