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是削藩的大殺器,為何西漢以後沒有王朝實行這個政策?

推恩令是削藩的大殺器,為何西漢以後沒有王朝實行這個政策?

漢朝的推恩令可以說是軟性削藩最成功的方法,沒有之一。

至於為何漢朝之後的王朝不再實行這個政策了,並非真正的高枕無憂或者說沒有實力實行了,而是沒有實行的條件與土壤。

首先如果以電視劇劇情來解釋的話,封建家天下社會中,皇權集中可以說是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唯一主線劇情,而集權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諸如西漢呂后唐朝武則天清朝慈禧太后等後宮干政,還有諸如東漢十常侍亂政唐朝太監廢立皇帝等宦官亂政,更有本文要重點說的與天子血脈相近,也有繼承權的藩王威脅。

面對這些皇權集中的威脅自秦朝開始越到後面的朝代制度上越成熟,儘可能的避免了諸多皇權集中的威脅,所以中國最後兩個封建大一統王朝明清被稱之為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而藩王的權力也越來越小,所以之後朝代並不需要推恩令這種對於藩王來說的大殺器。

下面具體說說推恩令時的漢朝與漢朝之後的藩王

一、先說說推恩令如何出臺的

推恩令針對的是西漢時期名為分封實為諸侯的藩王。

西漢的藩王可以說是封建社會中藩王最強大的一個時代了。西漢身為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因為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僅僅存國十幾年,西漢並沒有太多治國經驗,所以西漢採取的是結合使用制度,一方面採用了秦朝的郡縣制,一方面採取了分封制,漢高祖劉邦大封劉姓皇族為王,以期拱衛皇室。

西漢分封的諸王有如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擁有很大的權力,宛如國中之國,與中央朝廷的關係並非君臣,更多像是中央朝廷屬於盟主,下面的諸侯王在封國內各自為政一般,成為皇權集中的巨大隱患,因此漢景帝時開始削藩,最終導致了七王之亂。

漢景帝之後七王之亂雖然被中央朝廷平定,但諸侯王依舊是中央朝廷的巨大隱患,因此漢武帝時期隆重推出了諸侯王大殺器之推恩令。

籠統來說,推恩令之前諸侯王的繼承人只有一個,按照嫡長子制度來選擇一位繼承人就可以了,封國是完好的傳遞下去。而推恩令出臺以後,打著上施德惠的名義,命令諸侯王原來只有一位嫡長子繼承人改為所有子弟都可以繼承,比如以前的各諸侯的封國只由其長子繼承,現在成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這種制度傳遞兩三代以後,再大的封國也會越來越小,最終不用中央朝廷出手就會分崩離析。

二、漢朝之後藩王情況

西漢的七王之亂可以說是血淋淋的例子,因此隨著西漢之後的制度越來越完善,歷朝歷代的藩王基本上都是沒有太多實權,即使是有,也不可能是西漢分封的諸侯王那般擁有完整的封國,自治的體系,形成國中之國那般的強大勢力。

也就是西晉擁有西漢這種分封的情況,諸侯王勢力之大,有點國中之國的感覺。因此西漢有七王之亂,西晉有八王之亂。

但西晉立國僅僅51年,大一統中國僅僅是37年,屬於短命王朝,所以並沒有推行推恩令的機會。

總結來說,西漢分封的諸侯王太強大,有如國中之國,又有經歷過七王之亂朝廷權威大增的鋪墊,所以有軟性實行推恩令的條件。而漢朝之後的王朝參考了藩王之威脅以後,藩王基本上不可能達到擁有國中之國封土的強大勢力,最多擁有一定的軍事特權或者政治特權,所以針對國中之國大殺器的推恩令沒有實行的條件與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