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國古代科技之大成的巨匠——宋應星

集中國古代科技之大成的巨匠——宋應星

17世紀30年代,中國的一本名為《天工開物》的書,傳到西方以後,歐洲人驚奇不已,稱它是“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1587—1661年)。

宋應星,字長庚,江西奉新縣人,大約生於明代萬曆中葉,逝世於清代順治末年的公元1661年。宋應星是17世紀中國傑出的科學家,進化論大師達爾文稱他為“東方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宋應星生活在封建社會末期的明末清初,腐朽沒落的統治階級極力倡導的“八股科舉取士”制度,被大多數知識分子看成是最有前途的道路。宋應星參加了幾次科舉以後,就意識到了科舉制度的弊端,從此不再奔波應試,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於科學技術研究,撰寫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集大成的代表作《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工藝百科全書。它詳細記述了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其中有不少是在當時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工藝措施和科學創見。《天工開物》分上、中、下三卷,又細分為18個項目。書中除了介紹農業生產經驗外,還記述了紡織、染色、製鹽、製糖、制磚、燒瓷、造車、造船、採煤、榨油、造紙、冶銅、鍊鐵、軍器,火藥、顏料、酒麴等等許多種手工業生產技術。書中詳細說明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描述了它們內部細緻的專業分工,還附有200多幅工藝流程插圖,與文字互相配合。此外,書中對生產各種產品所需要的時間、人力、產量,生產工具的規格、尺寸,效率,各種金屬的比重,合金成分的比例,火器的射程和殺傷力等等,也都用具體數據加以說明。《天工開物》所講的多半是人們“巧奪天工”的生產實踐和科技研究創造,為研究明朝的社會生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宋應星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其方法有些已經同近代科學方法很接近,體現了人類科技啟蒙階段的較高水準。他注意研究和表述問題時利用準確的數據來說明事物的本質。他所論述的耕田、水利、紡織等生產工藝均使用數字,現代人完全可以以此仿製出當時的器物傢什。

宋應星對客觀事物進行過系統細緻的觀察,反對空洞的道理。他記述的“江南麥花夜發,江北麥花晝發”,沒有親身的仔細觀察是概括不了的。

有趣的是,西方近代啟蒙科學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笛卡爾於1637年發表了著名的《方法論》一書,同一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也在中國問世,兩部著作都是用科學語言和術語寫成的,也都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重要影響。笛卡爾長於數理分析,宋應星在生命科學領域內某些論述則高出西方。宋應星已經萌發出生物進化的思想,這一點後來為達爾文所反覆引證:“在一部古代的中國百科全書中,已有關於物競天擇原理的明確記述。”(《物種起源》)宋應星以蠶繭為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生物進化思想,引起了包括林耐在內的西方生物學家的強烈共鳴。

《天工開物》是一部非常珍貴的科技文獻,在我國乃至世界科學技術史上部佔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國內外科學界的高度重視。它刊行後很快傳到日本,日本學者評價說:“作為展望在悠久的歷史過程發展起來的中國技術全貌的書籍,是沒有比它更合適的了。”1869年它被譯成法文,傳到西方,以後又被譯成英文,西方研究者把它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