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眾多學說,真的是奧妙無窮啊!

古時候眾多學說,真的是奧妙無窮啊!

來自網絡圖片

太史公在漢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間做官,他向唐都學習天文學,在楊何處學(周易》,在黃子處學道論。他憂慮學習先秦各家學說的人,未能瞭解各家學說的原意,盲目信奉一些荒謬的說法。太史公就論述六家學說的主要精神道:《易。大傳》說:“天下人的方向一致,可是想法卻多種多樣,目標相同,可所走的道路卻不相同。”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這些學派都是以治理國家為要務的,但是他們的學說卻不同。我認為陰陽家的學說,崇尚祥瑞而忌諱繁多,常常使人受到限制而產生許多畏懼,然而它所排列的一年四季的順序是不能廢棄的。儒家學說廣博而缺少要領,費力不少而功效不大,因此它所提倡的難以完全照辦。

古時候眾多學說,真的是奧妙無窮啊!

來自網絡圖片

然而它所規定的君臣父子之間的禮儀,夫婦長幼之間的區別,是不能改變的。墨家主張節儉卻難以遵從,因此墨家主張之事不能全部採用。然而墨家關於加強本業發展和厲行節約的主張則是不可丟棄的。法家的主張嚴厲苛刻、缺少恩誼。然而他們端正君臣上下的名分這一點是不可改變的。名家過於拘於形式而容易喪失對事物的正確認識,然而它辯證名與實的關係問題則不能不予以認真考慮。道家使人精神合一,行動合乎無形的“道”,使得萬物豐足完美。

古時候眾多學說,真的是奧妙無窮啊!

來自網絡圖片

他們的學說,因循了陰陽排列四時的順序,吸取了儒、墨兩家的長處,總取了名、法兩家的精華。隨著時間來轉移、順著事物而變化,這樣來立定常規和處理事務,沒有不相適宜的。並且意旨簡明而易於掌握,辦的事情雖不多,而功效卻很大。儒家則不是這樣。他們認為君主是天下的表率,凡事君主倡導而臣下應和,君主先行而臣下隨從。像這樣,則君主勞累而臣下安逸。至於偉大道家理論的精髓,既去掉了剛強和貪慾,又廢黜了聰明與智慧。儒家卻丟開了這些而任用儒術進行統治,精神用的過分就會枯竭,身體過度勞累就會損壞;精神和身體過早地衰竭,而想與天地共長久,這事還從未聽說過。

古時候眾多學說,真的是奧妙無窮啊!

來自網絡圖片

陰陽學說對於一年四季、八卦方位、十二星次、二十四節氣都有各自的規定與禁忌,還說什麼,順著這些就會昌盛,違背這些就會滅亡,其實未必如此,所以說“使人受到限制而產生許多畏懼”。至於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大自然運行的規律,若不遵從它就沒有可以作為天下法則的。所以說,它所規定的“一年四時的運行順序是不能丟掉的”。

古時候眾多學說,真的是奧妙無窮啊!

來自網絡圖片

儒家用六藝作為準則,六藝的經傳文字以千萬計,人們連續幾代都不能弄通它的學說,一輩子也不能完全通曉它的禮儀。所以說儒家學說“廣博而缺少要領,費力不少而功效很小”。至於儒家序列君臣父子之間的禮儀,夫婦長幼之間的區別,這是各家學說也不能改變的。

墨家也崇尚堯舜,稱述堯舜的德行說:“他們住在三尺高的殿堂裡,土築的臺階有三層,茅草房頂不修剪,柞木屋椽不雕飾;盛飯用陶簋,裝湯用瓦盆。吃的是糙米飯,喝的是豆葉湯;夏天穿葛衣,冬日披鹿皮”。他們埋葬死人。 用三寸薄的桐木板棺材,哭的聲音也不悲哀。教育人民遵循葬禮,一定以此為標準,要使天下都像這樣,那麼就沒有尊貴和卑下的區別了。世道不同,時代變了,事業不必相同,所以說“墨家所倡導的節儉人們卻難以遵循”。總之,墨家主張強本節用,則是引導家富人足的辦法。這是墨家的長處,即使百家也不能丟掉這一點。

法家不分別關係的親疏,不區分地位的尊卑,一律斷之於法。這樣就把愛親屬、尊長的恩誼斷絕了。可以用它作為臨時措施,但不能長期使用。因此書法家“嚴厲苛刻而缺少恩誼”。至於法家主張使君主尊貴使臣子卑下,明確職分界線不得相逾越,這是各家學說也不能更改的。

古時候眾多學說,真的是奧妙無窮啊!

來自網絡圖片

名家煩瑣細碎、糾纏不清,使人不能推求它的真意,專注於名詞概念的推理,反而失去了易於掌握的常理。所以說名家“使人受約束而容易喪失對事物的正確認識”。至於它循名責實,綜合考察事物的本質這一點,倒是不可不予以認真考慮的。

道家宣揚無為,又說無不為,其實際主張是容易實行的,而其言辭卻難於理解。其學說以虛無為理論基礎,以順應自然為實踐原則。既沒有既成不變之勢,也沒有固定不變之形。所以能夠推究萬物的實情。既不走在事物的前邊,也不落在事物的後邊,因此能夠成為萬物的主宰,法則的有無,順應時勢來確定,制度的興廢,根據事物的變化來決定,所以說“聖人不巧取、順應勢而變通。”虛無是道家的核心,因循是君主統治的綱領。

群臣齊上朝,君主讓他們各自表明自己的才幹談學說。其實際情況與名聲相符的叫做端;其實際情況與名聲不相符的叫做空。君主不聽空而不實的話,奸邪就不會產生,賢與不肖就自然分清了。黑白也就自然分明瞭。這就在於君主如何運用他們了。這樣做還有什麼事情辦不到呢!這樣就合乎大道,看起來混混沌沌,而光明卻照耀天下,又返回到無名的境界。人所賴以生存的精神,所依託的是形體。精神用得過分就會枯竭,形體過分勞累就要損壞,形體與精神分裂人就會死亡,死去的人不能再生,形神分離就不會複合,因此聖人重視這一問題。由此看來,精神是人生存的根本,形體是人生存在的器具。如果不首先安定自己的精神和形體,卻侈談什麼“我有辦法治理天下”那憑藉什麼呢?

因此地大物博的中國,各種學說博廣精深,所以古時候的眾多學說,由於在今天,這些學說有許多暗味不清,真是奧妙無窮啊!由此我們只能當茶飯後閒聊!你是否能說說,你又知多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