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宋亡以後無華夏”?

陳寅恪先生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與趙宋之世”。我們也多次在網上聽到:“宋亡以後無華夏”這樣的話。雖說後者有些極端,可畢竟不是空穴來風。

為什麼說“宋亡以後無華夏”?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宋代會成為華夏文明發展的頂端。

佛學:繁瑣的天台、唯識、華嚴諸宗派衰落而中國的禪宗興盛,到了中堂又有更簡易的南宗取代了北宗。到了宋代,臨濟、曹洞諸家都是南宋的派系,僅剩的淨土宗夜市比較簡易的宗派。

為什麼說“宋亡以後無華夏”?


理學:發源於中堂時候的韓愈等人,到了兩宋經過周敦頤、張載、二程、朱、陸倡導而成為我國學術的主流。雖然明清時代這種思想的下三流之處被人詬病,但是這種思想剛誕生的時候卻是適應地主制社會的新學問。

經學:經歷南北朝時期重視《三禮》、撰義疏、到了唐初修《五經正義》告一段落。中唐時期即有“《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之說。至宋代遂多擺脫舊註疏而研究新的學說,最終出現了理學家朱熹的《四書章集註》和《五經》的宋元新註解。這些註疏的水平雖然高於舊的註疏,就算是被清儒鄙視的元代陳澔《禮記集說》也勝於鄭注。

為什麼說“宋亡以後無華夏”?

史學:從史事的記攥,提高到了研究考證其真偽。其代表作自然就是司馬光的《通鑑考異》,比南朝劉宋裴松之收集多個材料平行註解《三國志》的方式不止高出一籌。

古文: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以取代盛行在魏晉南北朝的貴族化駢文。經過北宋歐陽修、王安石、三蘇、曾鞏的發揚光大,古文成了文章正宗,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才被白話文取代。

詩詞:魏晉南北朝沿襲五言詩,詩詞沒有太大發展,至唐代五言古詩演化生成七言故事、五言律詩絕句、七言律詩絕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等人都尤其得意之作。從晚唐開始,由詩入詞,經過五代的小令發展為兩宋的長調。繼而又出現了散曲、戲曲。而詩在宋代也有所發展,北宋的蘇黃,南宋的四家都有開拓新境界的功勞。

為什麼說“宋亡以後無華夏”?

小說:魏晉南北朝多簡略志怪的小說,到了唐代出現富有人情氣息的傳奇小說,入宋以後出現用白話記錄說話的小說、說經、說參請、將史話本,進而發展為明代的章回小說。

為什麼說“宋亡以後無華夏”?

繪畫:戰國、兩漢多是人物畫。歷經魏晉南北朝又增加了宗教、貴族的色彩。到了唐代不依賴人物而獨立的山水畫、花鳥畫出現。歷經宋元而成熟,成為我國傳統繪畫的主體。

為什麼說“宋亡以後無華夏”?

書法:魏晉時期仍然通行東漢時期出現的八分書,入南北朝廢了八分書而向今天的楷書過渡,形成所謂北魏體,進入隋朝定性為楷書。初唐時期褚遂良為此道大宗,後來中唐的顏真卿有別開生面,北宋的蘇黃米蔡四家,元代的趙孟頫都是後人摹習的對象。

綜合考察上面種種新事物的出現,時間上雖然略有先後,但大體都在唐代至五代、北宋之間,而這些涉及到的事情幾乎包括各個方面,其實就包含了學術文化的整體。

這就是所謂學術文化的整體變動,如果不是當時社會性質的演化,摒棄領主參與物門閥而出現單一之地主制局面,是不可能發生的。

這也是為什麼說,華夏文化造極於趙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