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5月7日至12日,中央直屬機關黨校2018年春季學期處級幹部進修班第十三支部的同志赴江西省贛州市,就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問題進行調研。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源於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印發的國發〔2012〕21號《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至此,贛南蘇區駛入歷史發展的快車道。調研期間,在贛州市直工委等有關方面的安排下,我們參觀了贛州市城市規劃館“光榮與夢想——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主題展”,先後赴章貢區、興國縣、寧都縣、瑞金市、于都縣和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召開座談會、考察工廠、參觀鄉村建設、入村訪民、食宿農家、對口交流等,看到了《若干意見》實施近6年來贛州振興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經濟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感受到了蘇區人民對黨和國家的真心感激,對習近平總書記的衷心擁護,體會到了贛州幹部群眾對建設美好家園、與全國人民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心和信心。

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蘇一大原址現場教學

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

2011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贛南蘇區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主體,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由於種種原因,贛南蘇區目前經濟發展依然滯後,人民生活仍然比較困難。如何進一步幫助和支持贛南蘇區發展,使這裡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使蘇區人民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應當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下,國務院出臺《若干意見》,翻開了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歷史新篇章。

《若干意見》出臺後,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工作要抓好,這具有政治意義”“一定要把老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放在心上”“進一步完善政策,創新舉措,補齊短板,推動老區加快發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老區與全國同步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李克強總理深入贛南視察調研並明確表示:“對贛南老區的支持,別的地方不能攀比”,並於2017年7月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國務院各部門要繼續予以有力支持”。

國務院及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12個支持文件,國家層面支持贛南老區的政策文件達153個。建立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召集、31個部門為成員的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共召開5次會議,研究協調了涉及贛州的67項重要事項;建立《若干意見》重點工作部門分工落實制度,將103項重點工作落實到各相關部門。江西省委、省政府強力推進蘇區振興,省委書記親自掛帥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召開7次領導小組會和4次工作推進會,研究協調支持贛南振興發展的167項事項。32個省直廳(局)出臺具體實施意見。

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華屋村“17棵松樹”教學現場

中央組織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31個部門對口支援贛南,架起了中央和老區的“連心橋”,開啟了部門與贛南的“直通車”。近6年來,對口支援部門派出85餘批次由主要領導或副職領導帶隊的調研組深入調研,派出3批121名優秀幹部深入各縣(市、區)、贛州經開區掛職幫扶,抓住贛南最突出困難、最薄弱環節給予特殊扶持,有力促進了受援地發展。

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贛南紅色精神

立足實際、奮發進取

在《若干意見》政策推動下,贛州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爭取外部支持與激發內生動力相結合,北上爭取政策與南下擴大開放相促進,壯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質量,贛州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24億元,躋身全國城市百強,同比增長9.5%;財政總收入增長1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3%,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出口總額增長20.1%,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2%、11.3%,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大多躋身全省前列,其中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固投、服務業增加值、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增速保持全省第一。

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與于都當地幹部就調研主題進行座談

以于都縣為例,根據勞動力充沛、特色農林資源豐富、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的特點,在產業發展方面,確定了主攻工業,以紡織服裝為首位產業,以產業集群帶動一方發展的定位,利用工業園區享受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政策的優勢,進一步夯實工業基礎,出臺《于都縣扶持紡織服裝發展若干政策(2017-2020年)》,紡織產業集群被評為省級重點工業產業集群;在農業方面,確立了以蔬菜為首位產業,臍橙、油茶為主導產業,生豬、奶牛為優勢產業的“1+2+N”發展定位,持續壯大特色農業;在服務業方面,選定以紅色旅遊為基礎,支持金融業、電商物流業、健康養生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振興思路,新興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實現了傳統產業加速升級。目前全縣三產比為13.3∶48.3∶38.4,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年均兩位數以上的增長,2017年底生產總值突破200億元,財政收入接近20億元。

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

突出民生問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民生訴求,加快補齊民生短板,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據介紹,贛州市每年財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財力的近八成用於改善民生,近6年來投入民生類資金2331億元,民生支出年均增長24.6%。改造農村危舊土坯房69.52萬戶,累計建成保障性住房16萬套,完成棚戶區改造8萬多戶。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解決近300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完成農村低電壓治理58.5萬戶,解決近300萬山區群眾不通電和長期“低電壓”問題。加快農村道路建設,新建改造農村公路2.2萬公里、橋樑580座,25戶以上人口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

例如,寧都縣小布鎮大土樓村,原先村組小道泥濘不堪、房屋佈局零亂、人居畜養混雜、環境惡劣、95%的房屋為上世紀建造的陳劣土坯房。《若干意見》頒佈後,大土樓村被列為改造重點,整個點共拆除土坯房117戶,拆除面積約11472平方米,按照統一規劃設計建設新村,整個新村佔地75畝。新村內保留房屋10棟,新建房屋185棟,共計195棟房屋。新村鋪設了3條大道,全部完成了硬化、亮化、美化、綠化等工程。新村內配套建設有健身、休閒、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場所和設施。整個社區建設錯落有秩,已形成風格獨特、樸素大方,蘊含贛南客家氣息的宜居宜業新村。村裡一位78歲的謝大娘滿臉笑意地介紹她家兩層半高的房子,她說黨的好政策給他們一家和全村人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都覺得生活有奔頭,她希望能活到100歲,多享受幸福的生活。

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吃水不忘打井人

積極探索老區脫貧攻堅新路

贛州把脫貧攻堅當作頭等政治任務,按照中央“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要求,堅持扶貧、扶志、扶勤、扶德、扶智並舉,突出抓好產業脫貧、紮實推進搬遷脫貧、大力實施兜底脫貧,努力解決“有人扶”“有錢扶”“怎麼扶”的問題,確保實現“收入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注意打好精準脫貧“組合拳”,堅持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扶貧,單位駐村扶貧、幹部結對幫扶全覆蓋;統籌整合財政資金,用活“扶貧信貸通”等金融扶貧政策;實行貧困人口動態管理和低收入人群滾動幫扶,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脫貧不返貧。2011年以來脫貧162.29萬人,佔江西的一半,貧困人口減至3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6.7%降至4.31%。實施“五個一”的產業扶貧機制(即選準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一筆資金、培育一套服務體系),覆蓋帶動11.45萬戶、43.21萬貧困人口增收。大力實施移民搬遷,幫助近20.4萬人挪“窮窩”;新建農村保障房17393套,讓建不起房的特困群眾住上新居。

例如,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華屋小組,按照“五個一”的模式,積極推進產業扶貧,通過專業合作社帶動,形成了“山上種油茶、田間種果蔬、荒坡養蜜蜂、房前屋後養土雞”的發展格局;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新建了信念亭、農家樂、農家旅館、村史館,有力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戶均增收3萬餘元。同時,構築了新農合補償、新農合大病醫療保險補償、貧困人口疾病醫療商業補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4道保障線,參保率達100%,報賬率達90%,2017年為群眾減輕各類醫療費用達72萬元。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59戶、212人,降低到2015年底的18戶、50人,脫貧率達70%,並於2017年全面脫貧摘帽。

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華屋村蔬菜勞動現場

注重發揮特色優勢

贛州區位優勢明顯,是贛粵閩湘四省通衢,江西南大門、珠三角直接腹地、海西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文明久遠燦爛,是“江南宋城”“客家搖籃”;革命歷史輝煌,是全國著名的“紅色故都”;資源稟賦獨特,素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世界橙鄉”之稱。為此,注重充分發揮特色優勢,大力主攻工業,稀土和鎢、傢俱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均突破千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實現增加值和主營業務收入5年接近翻番。新能源汽車科技城、現代家居城、中國稀金谷、青峰藥谷、贛粵電子信息產業帶“兩城兩谷一帶”建設加快推進。獲批創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贛南臍橙種植面積世界第一、年產量世界第三,品牌價值位居全國初級農產品類地理標誌產品價值榜榜首。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5年提高7.3個百分點。金融機構由2011年78家增加到目前的170家,2017年全市存、貸款餘額分別是2011年的2.5和3.2倍。旅遊總收入和接待遊客數連續3年增長30%以上。瑞金“共和國搖籃”景區晉升為國家5A級景區,贛州躋身全國12大重點紅色旅遊區。現代物流業日趨活躍,獲批粵贛皖蘇四省物流大通道節點城市。2017年電子商務完成交易額500億元,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實現縣域全覆蓋。

例如,新能源汽車科技城規劃總面積35.2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國南方規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2016年4月底啟動建設,是贛州的“主攻工業”、承接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項目的主平臺。其發展目標是力爭到2025年集聚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核心企業超百家,整車生產能力超50萬輛,全產業鏈實現產值1000億元,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重點製造基地。這一宏偉藍圖,必將為贛州經濟社會發展輸入海量的新鮮血液。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要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啟動實施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改造1000萬畝低質低效林項目,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6.4%以上。深入實施“淨空、淨水、淨土”工程,全面推行“河長制”,全市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96.6%,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治理水土流失2799平方公里,是前30年的2.5倍。綜合治理廢棄礦山83.77平方公里,完成礦山復綠5.6萬畝。關閉和搬遷高能耗、高汙染企業2500多家,拒絕“三高”項目3100多個。PM2.5監測、重金屬汙染防治、農村垃圾專項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單位GDP能耗5年累計下降16.3%,主要汙染物減排任務全面完成,縣縣建成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廠。組建全省第一家碳交易機構——贛州環境能源交易所,探索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交易試點。

例如,于都縣深入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堅決開展“兩違”整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貢江流域水汙染防治、山水林田湖等工程項目深入推進。落實環境保護舉措,生活汙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工業園區汙水處理廠建成並投入使用,環境監測網絡進一步完善,監督性監測結果公佈率達到100%。森林覆蓋率達到71.11%,縣出境斷面水質達Ⅲ類,縣城中心城區空氣質量達Ⅱ級以上。長征源省級溼地公園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重要溼地名錄。9個鄉鎮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鄉鎮,10個村被列為市級生態村,16個村被列為省級生態村。

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學員與當地百姓互動

大力實施人才發展戰略

贛州是欠發達山區農業大市,人才發展先天不足。為加快補齊短板,系統解決人才瓶頸問題,贛州積極做好“搶”“引”“聚”“留”四篇文章,在革命老區、欠發達地區集聚人才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各地“孔雀”翩躚向贛南飛來。一是精準施策“搶”人才。2017年8月出臺“人才新政30條”,提出5年內力爭實現人才引進培養“五個一”目標,在“搶人”大戰頂層設計中,既敢下血本、捨得投入,又聚焦產業、精準“滴灌”。二是千方百計“引”人才。通過以才引才、駐外引才、柔性引才、全民薦才等方式,營造全民薦才引才的濃厚氛圍,多渠道、全方位吸引和利用各類人才為贛州經濟發展添磚加瓦。三是打造平臺“聚”人才。通過“人才+項目”模式建設產業平臺,推動國內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校區、分支機構或產學研基地做強科研平臺,扶持青年人才創業培育眾創平臺等,形成了各類人才盡展其才的多種平臺。四是創優環境“留”人才。大手筆建設人才住房,規劃用5年時間籌集建設10萬套人才住房,而且大幅度優惠出售給引進人才。開發人才管家APP,為人才提供全天候“保姆式”服務。同時,注重宣傳造勢,營造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在有關方面的努力下,2017年,贛州新引進本科及以上大學生7000餘人,增長20%;引進博士162名,剛性、柔性數量均較上年實現翻番;新引進培養國家“千人計劃”8人,入選“萬人計劃”1人,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正逐漸被激發,必將為蘇區的振興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建立完善振興發展工作機制

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第一副組長的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市、縣兩級均常設了振興發展工作機構;落實市領導牽頭抓、主管市直部門具體抓、相關責任部門共同抓的責任機制,將《若干意見》細化分解具體政策事項,逐項跟蹤落實;建立督查考核機制,實行每季一督查、每年一考核,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工作列入縣(市、區)科學發展綜合考評體系,為振興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和制度保證。各級黨組織嚴格落實工作機制要求,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例如,興國縣埠頭鄉楓林村,村黨支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探索“黨建+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各項制度完善並認真落實執行,接受群眾監督。著力盤活資源、大力發展產業、強化監督管理,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華麗轉變。村民住進了集體修建、低價購買的樓房,五保戶免費住進了“感恩樓”,社區養老、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設施齊備,特別是成立了關心下一代委員會,開設“四點半課堂”,關心留守兒童,2017年被評為興國縣關心下一代工作示範村。寧都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廖東根介紹,在小布鎮土坯房改造過程中,一開始群眾還不理解,但是後來通過各方面去做工作,群眾看到了黨員幹部是真正為他們辦實事做好事,群眾就真正的擁護了,黨員幹部的威信就樹立起來了。同時,幹部也感覺壓力更大,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要把工作做好,上對得起組織的信任,下對得起百姓的擁護、期待。

存在問題及建議

調研過程中,我們感到贛南蘇區振興發展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比如,振興發展中還存在不平衡、有快有慢的問題;大投入才有大產出、大發展,“造血”也需要大投入,能否進一步加大投入,如何利用市場化的方法擴大“造血”規模;鄉村兩級新農村建設除了政府大投入外,還有沒有新的建設模式可利用;基層人才短缺依然突出,如何解決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問題;各部門對口掛職的幹部,對本部門在本地區的政策運用得較好,但與其他部門的政策協調不夠通暢等。

調研中,一些幹部群眾還提出了一些意見建議,懇請上級機關予以解決,如於都縣提出,一是懇請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協調解決于都縣紅色旅遊項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問題。二是懇請交通運輸部提高該縣鄉村道窄路面拓寬改造每公里補助13萬元的標準;支持該縣打造輻射“瑞興於”的物流中心建設,支持該縣在物流園建設過程中先行先試。三是懇請自然資源部開闢綠色通道,加大於都公路建設項目用地指標安排或放寬公路建設項目用地指標控制。四是懇請工業和信息化部將該縣列入“中國製造2025”試點縣或批准該縣享受“中國製造2025”的政策。

為此,我們建議,一是建議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回應基層關切,在政策規定、資金投入、項目立項、人才政策、技術支持等方面給予傾斜。二是建議中央有關部門對各部門對口支持贛南的縣(市、區)實行輪換,有利於各部門對更多的縣(市、區)實行對口支持,同時,部門之間加大溝通協調力度、形成合力,將對口支持的政策擴大到更多的縣(市、區)。三是中央有關部門在幫助贛南建設交通樞紐上給予更多的政策和項目支持,特別是擴大航空、高鐵線路及容量等方面給予傾斜。四是進一步發現、挖掘蘇區精神內涵,整合資源打造“紅色故都”亮麗名片。推出更多有內涵、有特色、有教育的精品教學。五是繼承紅色基因、推廣紅色文化,推出更多像蘇區郵局紀念品類似的有紀念意義的紅色書籍、光盤、日用品等,拍攝反映蘇區精神的教育影片、創作在革命舊址實景演出的文藝作品等。

執筆人:鄧小豐

調研組成員:侯瑞英、苟超計、王紀山、殷月蘭、柳曉軍、趙寬、王曉旌、程立耕、楊光田、陳穎、溫麗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