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傳統藝術——臉譜

臉譜是指中國戲曲(尤其是京劇)演員臉上的化妝圖案,因為這些圖案均有特定的規格,所以被稱為臉譜。臉譜的作用是運用不同的色彩和線條構成各種圖案,以象徵劇中人物的性格和各種特質,例如忠奸善惡等等。

臉譜分為四種:生 旦 淨 末 醜

1. 傳統戲曲演員面部化裝的一種程式。在面部勾畫一定的彩色圖案,以顯示劇中人物的性格和特徵。主要用於淨角和丑角。 魯迅 《且介亭雜文·臉譜臆測》:“ 伯鴻先生 在《戲》週刊十一期(《中華日報》副刊)上,說起臉譜,承認了 中國 戲有時用象徵的手法。”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三:“地方戲中的臉譜是否起源於代面,姑置不論。”

2. 借指面相、面目。魯迅 《墳·我之節烈觀》:“要除去虛偽的臉譜。” 秦牧 《壁畫》:“但這天,畫家急急奔來了。他已經找到了模特兒,找到了罪惡的臉譜。” 祖慰 《被礁石劃破的水流·江涵笑三次錄音》:“她很內向,臉譜不反映她的千種情愫,萬種心曲。”

臉譜的主要特點有以下三點:

一、美與醜的矛盾統一;二、與角色的性格關係的密切;

臉譜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工藝美術性臉譜。這類臉譜是作者根據自己的思維想象,在石膏材質的臉形上,用繪畫,編織,刺繡等手法制作出形態各異,色彩圖案變化多樣的臉譜製品,這類臉譜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另一類是舞臺實用臉譜。這類臉譜是根據劇情和劇中人物的需要,演員用誇張的手法在臉上勾畫出不同顏色,不同圖案和紋樣的臉譜。

關於舞臺臉譜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種是源於我國南北朝北齊,興盛於唐代的歌舞戲,也叫大面或代面,是為了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說的是蘭陵王高長恭,勇猛善戰,貌若婦人,每次出戰,均戴兇猛假面,屢屢得勝。人們為了歌頌蘭陵王創造了男子獨舞,也帶面具。戲曲演員在舞臺上勾畫臉譜是用來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點,相貌特徵,身份地位,實現豐富的舞臺色彩,美化舞臺的效果,舞臺臉譜是人們頭腦中理念與觀感的諧和統一。幾乎所有的人類族群,在其原始時代都曾經有過圖騰崇拜。原始先民們把他們崇拜的某種物品或者概念描繪出來,並對其進行一定儀式的祭拜。《後漢書·臧洪傳》:“坐列巫史,禜禱群神。”祭祀儀式時,負責祭祀的巫覡們要戴上一定的面具。舉世聞名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幾十個青銅面具,據考證是古蜀國舉行祭祀時的用品。又如“儺禮”,這是自先秦時代就有的一種迎神以驅逐疫鬼的風俗禮儀。儺禮一年數次,大儺在臘日前舉行。《論語·鄉黨》:“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儺禮中的表演者要戴上一定的面具,清代昭槤《嘯亭續錄·喜起慶隆二舞》中說道:“又於庭外丹陛間,作虎豹異獸形,扮八大人騎禺馬作逐射狀,頗沿古人儺禮之意,謂之《喜起舞》。”可見古代的儺禮,人們一定要戴上面具。宋代梅堯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詩“我慚賤丈夫,豈異帶面儺”也能反證,人們在進行儺禮是需要戴面具的。這種帶著面具的宗教舞蹈對民間舞蹈有很大的影響。


紅色臉:象徵忠義、耿直、有血性,如:“三國戲”裡的關羽、《斬經堂》裡的吳漢。其他:有諷刺意義,表示假好人。

黑色臉:臉譜 包拯既表現性格嚴肅,不苟言笑,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公戲”裡的包拯;又象徵威武有力、粗魯豪爽,如:“三國戲”裡的張飛,“水滸戲”裡的李逵,“楊排風”中的焦贊。

白色臉 :表現奸詐多疑,含貶義,代表兇詐,如:“三國戲”裡的曹操、《打嚴嵩》中的嚴嵩。

藍色臉:表現性格剛直,桀驁不馴。如:《上天台》中的馬武,《連環套》裡的竇爾墩。

紫色臉:表現肅穆、穩重,富有正義感。如:《二進宮》中的徐延昭,《魚腸劍》中的專諸。其他:面色不好,醜陋。張郃(紫三塊瓦臉)

金色臉 :象徵威武莊嚴,表現神仙一類角色。如:《鬧天宮》裡的如來佛、二郎神。

綠色臉 :勇猛,莽撞,衝動。 如:《白水灘》裡的徐世英。

臉譜作用:中國傳統戲曲有一個極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人物臉譜化。通過臉譜的造型和顏色、圖案,開宗明義地告訴欣賞者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和道德倫理特徵。這樣的劃分使得舞臺上的人物形象清楚明白,欣賞者不用再費心猜測、推理、判斷。歷史比較悠久的中國戲曲種類例如漢劇、秦腔、崑曲、京劇等都有臉譜。

臉譜的作用,除表示性格外,還可暗示角色的各種情況,如項羽的雙眼畫成"哭相",暗示他的悲劇性結局,包公皺眉暗示他苦思操心,孫悟空猴形臉暗示他本是猴子。另一作用是"距離化",拉開戲與觀眾的心理距離。臉上的圖畫使觀眾分辨不清演員的本來面目,並且與生活中的真實人物相貌很不一樣,像帶著假面具。這使得觀眾不容易"入戲",避免產生幻覺,而是專心於審美和欣賞。另外,"大花臉"與"俊扮"同時上場,形成鮮明對比,更突出了生、旦的俊美之相和淨醜的怪誕之容。同時,臉譜的濃重、鮮明的油彩和多樣的圖案,再配上淨行"吼叫式"的粗獷聲腔,形成強烈藝術刺激,對觀眾起到興奮、宣洩和震動作用。臉譜不是絕對固定的,由於上演的劇目、角色的年齡、演員的臉形不同而略有差別。除此之外,演員畫臉譜演出時,還有一個原則,即同時在場的諸角色,其臉譜特別是基調色彩不能"犯重",如《長坂坡》中曹營八將同時上場,除張遼不勾臉外,其餘七人須一人一色,不能相同。這樣的目的是用不同的顏色搭配以求美觀,同時要讓遠距離的觀眾不致混淆角色。淨行的臉譜最為豐富複雜。楚霸王的京劇臉譜被稱為"無雙臉",為楚霸王專用。相傳楚霸王是個美男子,但因他殺人無數、性情兇暴,畫成花臉;又因他是個悲劇人物,雙眼處畫兩大塊向下斜掉的黑影,明顯的是副哭喪臉。項羽的臉譜底色是大白,這種色調錶示奸詐、殘忍。在人們的印象裡,項羽是血性男兒,尤其是霸王別姬,充分顯示出深厚的感情,令人難忘,但其面部只有黑白二色,並無紅色。這種情況表明臉譜中還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探討。


製作方法

首先需要尋找成色質地較好的膠泥,然後過淋浸泡,再反覆揉摔,做好臉譜的模具,把醒好的泥用模具刻坯,坯子要放在陰涼處陰乾,不要暴曬,防止坯子乾裂。坯子涼幹後打磨拋光上白然後再在坯子上彩繪、上漆、扎髯口、上盔飾這樣一件作品就完成了。泥塑臉譜最吃功夫的是彩繪,北京的泥塑臉譜講究規整,構圖嚴謹,線條流暢,位置準確,色彩明麗,善於刻畫和突出人物的性格,注重畫工,素有“三型七彩”之稱。在彩繪上,紅、黑二色畫完後還得上清漆,白、綠、黃、藍以及粉紅等都用顏料勾繪。由於黑、紅色用過漆,增強了亮度,能使基色突出,並能使之與一般色彩產生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明快的視覺感。

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臉譜最初的作用,只是誇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麵部的紋理,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徵,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可是發展到後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裡、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

京劇舞臺上幾千出戏,數不清的花臉角色,而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畫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臉譜。臉譜看來五顏六色,五花八門,其實自有一套章法,也就是說各有各的譜。如果從線條和佈局來看,大致可分為整臉、三塊瓦臉、十字門臉、碎臉、歪臉、白粉臉、太監臉以及小花臉的豆腐塊。這每一種臉譜雖畫法各異,但都是從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徵出發,以誇張、美化、變形、象徵等手法來寓褒貶,分善惡,從而使人一目瞭然。以三塊瓦的基本畫法而論,即由眉子、眼窩、嘴窩這“三塊”組成,其他畫法大多從這三塊瓦演變而來。如十字門臉,即從腦門至鼻樑有一條黑道,俗稱“通天紋”,與兩個眼、眉連接起來像一個黑十字;

所謂花三塊瓦,即在誇張的眉眼中加一些顏色和裝飾圖案,如喜劇人物張飛、焦贊,畫垂眉或蝶翹眉,笑眼窩,翹嘴以示笑口常開;悲劇人物西楚霸王項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雖不失莊重,卻也預示著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的命運;如漢朝銚期的老臉則眼窩尾部畫出下垂的鬢角,其子銚剛的眼角卻呈上翹之勢,加上誇大的光嘴巴,一看便是血氣方剛;再如關羽“面如重棗”,自然畫紅臉,包拯“鐵面無私”則黑臉非他莫屬,曹操“面帶奸詐”便是一幅奸白臉。可見花臉臉譜是以色定調,如紅色表示忠誠耿直、熱情吉祥;黑臉表示豪爽粗暴、剛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實忠厚;黃色表示兇狠勇猛;藍色表示桀傲不訓、剛強爽快;白色表示奸詐多疑;綠色表示驍勇魯莽;粉紅色表示年邁血衰;金銀色表示莊嚴,多用於神仙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