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和遠方的洋
古代人用炭火盆取暖卻不會一氧化碳中毒,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它會勾起很多人的回憶——不要說古代,就是三四十年前,北方火炕上還是有一個炭火盆的,小孩子可以在裡面燒花生黃豆玉米粒甚至埋上土豆和地瓜,一家人圍著炭火盆,男的打撲克看牌(一種類似麻將的紙牌),女的納鞋底繡門簾,其樂融融。
但是為什麼那時候卻從來沒聽說過有誰家“被煙燻著了”,也就是現在人們說的一氧化碳中毒呢?這其實是一種無奈——幾十年前用炭火盆取暖的家庭,幾乎都是四處漏風的土坯房。
而在遙遠的古代——其實也不用太久遠,就是乾隆皇帝用玻璃杯子喝水,那也是一種奢侈,要是給宮殿裝上玻璃窗,那簡直是不可能的——皇帝也用不起。北京故宮、長春的那個小皇宮、喬家大院等地方大家可能都去過,看了那房子,再回頭看看自己的的住宅,就會發現皇帝和富豪其實過得挺慘:窗戶很小,糊著窗戶紙,狹小陰暗,進去總感到壓抑得很。
而大家知道,陳勝吳廣是“甕牖繩樞”之徒,用繩子做門軸,用罈子檔窗戶,漢朝好不容易發明了紙張,但是連一般大臣都用不起,到了曹操劉備那裡,也還用竹簡寫字,奢侈一點採用布帛綢緞。想用透氣性極好的紙張糊窗戶,那得花得“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
等到窗戶紙普及了,那也是隻擋雨擋光不擋寒氣,所以古代乃至近代用炭火盆取暖的房子都是“透氣性良好”,想要一氧化碳中毒,那得把炭火盆和腦袋都包進被窩裡才行……
半壺老酒半支菸
誰說古人用炭火盆取暖就不會一氧化碳中毒了?難道古人的身體能抵擋一氧化碳?只要用炭火取暖時操作方法不當,一氧化碳中毒是照毒不誤的!就連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都差點兒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他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有過一段這樣的描述:夜一時許,即被呼醒,覺甚不適。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暈去。臥於榻上,少頃即醒,又越數時乃愈。而在餘寢室之二太監,亦暈倒,今日方知煤之當緊(警)戒也。
這段話是說他在某夜一點的時候被人叫醒,覺得身體很不舒服,下到地上的時候才知道煤氣中毒了,有兩個人扶著他走到了前面的房子裡,結果他在那裡暈倒了,在床上躺了一會兒,又醒了過來,直到過了很長時間才得沒事了。同時,和他一起呆在房間內的兩個太監也暈倒了,所以終於知道煤炭火中毒這個事兒很危險,需要謹記在心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曹操的重要謀士荀彧也是死於一氧化碳中毒,而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也曾經一氧化碳中毒過兩次,而且到清朝的時候,人們已經知道用白蘿蔔湯來解一氧化碳中毒了。有一次一位宮中女官一氧化碳中毒,慈禧太后命人把她扶到外面,然後讓她喝白蘿蔔湯解毒。
當然,古人並不知道有一氧化碳這種東西,但是古人清晰的知道是炭火或者是煤燃燒後產生的氣體,導致人中毒的,所以稱之為煤火毒、煤炭毒或者炭火毒,如南宋宋慈的《洗冤集錄》就講到了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狀、中毒的原因,避免中毒以及解毒的方法。其中記載道: 解煤火毒中煤炭毒,土坑漏火氣而臭穢者,人受燻蒸、不覺自斃、其屍極軟,與夜臥夢魔不能復覺者相似。房中置水一盆,並使窗戶有透氣處,則煤炭雖臭,不能為害,飲冷水可解。或蘿蔔搗汁灌之,鼻移向風吹便醒。
通過這段描述來看,古人對於氧化碳中毒已經有十分清晰的瞭解,並且掌握了一定的應對辦法。
科普大世界
不要說現在人,就是古人用炭火盆取暖,只要方法得當,也不會一氧化碳中毒。可能是題主經常看到“某地某人因用木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這樣的新聞,才會認為木炭取暖很危險,可能會生成大量的一氧化碳,導致人中毒身亡。
木炭取暖,是很原始的一種取暖方式了,早在人類文明產生之前,人們就學會了使用“火”。但是在我們現在人的常識裡,用木炭取暖存在一定的危險,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這個常識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需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木炭不完全燃燒
木炭只有在不完全燃燒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人體內會迅速結合血紅蛋白,形成碳氧血紅蛋白,使其喪失攜帶氧氣的能力,造成組織窒息,嚴重可導致死亡。
密閉的空間
在密閉的空間中,空氣流通不暢,產生大量一氧化碳聚集在室內。在這樣的環境中,才容易導致一氧化碳中毒。
只有符合了上述兩個條件,才會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古代人在取暖的時候,也遇到一氧化碳中毒的情況,歷史文獻中也有相應的記載。當時的人可能不知道中毒原理是什麼,但是在長期生活經驗中,他們肯定會行程這樣的常識:在密閉的空間內,燃燒物質會導致人昏迷或者死亡。這樣重要的生活經驗肯定會一代傳給一代。吃一塹長一智,有了慘痛的教訓,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之後,古人在冬天取暖時,肯定會非常的注意的。除此之外,古代時,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以及房屋建造水平,很多老百姓住的房間,其密閉性本身就不是很好,一氧化碳還聚集不到使人中毒的量,自然也不會產生一氧化碳中毒。
愛玩的想公子
為何"古人"用炭火盆寒冬天取暖,卻一個不會死,什麼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不會把人毒死。
還"古人",我們這批六七十人都還沒死,倒成了古人了,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到大都不是冬寒在家,在單位烤火,五六十年代參加工作,也每年人人有烤火費,有用木炭,也有用煤球,從未有人給毒死,這是實在事實。
先人,古人就從最高領導人皇帝在紫金城故宮烤火開始吧,他和妃子,大監在官殿上奏下榻在太和殿,養心殿…北京那麼冷,又沒空調,深秋一過,我想也要用木炭烤火,誰那朝那位皇帝,我也沒從那夲曆書中看到他身體崗崗的,不怕冷,或參加過"冬奧會"。
為什麼故宮院內沒有樹草,全怕燕雀飛進殿內,古時民宅和宮殿都是南北通風,都是瓦蓋房殿,全透氣,象我在南昌市區,大街小巷五十年代住房,大都是清代民國初年木製磚牆,牆是防火牆,都為片泥瓦,還有玻璃明瓦,壁牆開著窗,晚上明月光,舉頭低頭是故鄉!一句話,房子不封堵氣,瓦片屋上下通透氣,小時叫通煙氣,什麼一氧,二氧,有營養不良,有飯有菜吃就夠了。
那個年代人們特別怕過冬天,上學老師叫同學們跳跳蹦蹦,雙手擦擦取暖,教室是不透風,但沒有火盆,老師辦公室有一隻火盆,都穿棉鞋,穿著長紗襪,坐在桌旁改作業,老師又多,也暖不到那裡去。
現在房子,人人都曉得,冬天把窗戶一關,不透開點窗,一早起來玻璃上全是水霧,是人呼出呵氣,人很難過,空氣不新鮮,不要講火盆烤火,在房內吸一根菸,煙不從窗戶跑掉,人都要給燻得要命。好了,我到陽臺吸菸去了。
易家巷
你不知道,並不代表不存在。
古代一氧化碳中毒的特別多,你看古代醫書就知道了。
明代的《景嶽全書》中就說“夫京師地寒,房室用紙密糊,人睡火炕,煤多熱於室內。惟其房之最小而最密者,最善害人。其故何也?蓋以水性流下,下而不洩,則自下滿而上;火性炎上,上而不洩,則自上滿而下。故凡煤毒中人者,多在夜半之後,其氣漸滿,下及人鼻,則閉絕呼吸,昧然長逝,良可慨憫。凡欲避其毒者,惟看房室最密之所,極為可慮。但於頂格開留一竅,或於窗紙揭開數楞,則其氣自透去,不能下滿,乃可無慮矣。然總之窗隙不如頂核,為其透氣之速也。設有中其毒者,必氣閉聲掙,不能自醒,速當呼之,飲以涼水,立可解救。或速令仆地,使其鼻吸地氣,亦可解救。然待其急而救療,恐有遲誤而無濟於事。孰若預有以防之為愈也。此京師水火之害,舉京師而言,則他處可以類推矣。凡宦遊京國及客處異地者,不可不知此二說,以為自珍之本。”
大概意思就說北京那個地方太冷了,很多人把房間封的嚴嚴實實,還多用煤炭取暖。
其中小房間一氧化碳中毒死的人最多。所以張景嶽建議要去年一定要留縫隙,因為火性炎上,縫隙最好留在屋頂。這個和愛斯基摩人的冰屋構思很像了。
還詳細說了一氧化碳中毒者無法呼救,不能自己醒來。這些都是古人對一氧化碳中毒的詳細描述。
全真道士梁興揚
眾所周知,熱氣上升,涼氣下降。
古代人冬天用炭火為何沒有一氧化炭中毒呢?
首先從房屋的構造說起:
古代建築,上至宮殿、華府,下至草民茅屋,透氣性是相當好的。
一氧化炭中毒是近現代人的認識,古人並不知曉。但傳統的建築風格使他們躲過了大難!不象現在房屋鋼鐵混凝土結構,密封性強,每年倒有一氧化炭中毒事件發生。
古代也有發生,只是不解其因,少有記載,且不多見於民間,而多發生在宮庭。見明史,中期前後子嗣不旺,多一歲左右夭折。現已查明,越少越嬌貴。冬天捂之又捂,炭火不離身邊,只見日日哀,不見日日壯,莫名死掉。
清庭用的手爐多些,炭量少許多,一氧化碳中毒少很多,不是他們有多聰明,習慣拯救了他們。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幾乎人人知道,但願這樣的悲劇以後少發生甚至不發生。
晚亭與落霞同暉
古人用木炭火取暖,這種習慣由來已久。尤其是古代的北方,因為北方寒冷,所以必須要在冬天採取一些取暖的措施。其實,這種習慣在現在的北方農村依然還存在,人們晚上做飯的碳火會裝到火盆裡取暖。
如果在一個密閉的環境裡,這種操作是有可能一氧化碳中毒的,但是,要達到接近密閉的房屋,需要混凝土牆和玻璃窗之類的。但是古代密封性最好的屋頂就是瓦了,這種屋頂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所以不至於讓房屋密閉,而茅草屋就更不具備密封效果了。
當然,一氧化碳中毒,必須是不完全燃燒狀態,這樣才能產生一氧化碳。所以說,木頭完全燃燒,且環境相對不太密閉,這樣的情況下是不容易一氧化碳中毒的,古代的房子,打哪兒不能漏點風啊。
即便是有大戶人家的房子密封性很好,那麼這種生活經驗,我們的古人也是具備的。而且,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案例,那麼古代人也不會傻到前赴後繼,這種淺顯的道理還是很容易研究透的。
歷史密探
古人又不是神仙,怎麼會沒有中毒,古人因為一氧化碳死的人多了去了,無論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不例外。
南宋時期,在宋慈的《洗冤集錄》中有一段記載:
解煤火毒中煤炭毒,土坑漏火氣而臭穢者,人受燻蒸、不覺自斃、其屍極軟,與夜臥夢魔不能復覺者相似。房中置水一盆,並使窗戶有透氣處,則煤炭雖臭,不能為害,飲冷水可解。或蘿蔔搗汁灌之,鼻移向風吹便醒。
你看,這如何救助一氧化碳中毒都已經編製成書了,這說明一氧化碳中毒已經是很常見的事情了。
再看清皇帝溥儀的一段自述:
"二十九日,晴。夜一時許,即被呼醒,覺甚不適。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暈去。臥於榻上,少頃即醒,又越數時乃愈。而在餘寢室之二太監,亦暈倒,今日方知煤之當緊(警)戒也。八時,仍舊上課讀書,並讀英文。三時下學,餐畢,至六時餘寢。 (《我的前半生》“毓慶宮讀書”)
皇帝也跑不了一氧化碳中毒。
再看明代宮中:
劉若愚《酌中志》: “凡宮中所用紅籮炭者……如經伏雨久淋,性未過盡,而火氣太熾,多能損人,倏令眩暈,昏迷發嘔……又宮中鹹木做地平牆壁,多缺土氣,凡乳母畏寒,皇子女或中此毒,屢致薨夭。”
按這個描述,一到冬天,皇子女要麼供氧不足憋死,要麼煤氣(一氧化碳?)中毒燻死,所以明代皇宮裡嬰兒夭折率也會那麼高。
所以怎麼可能古人成天燒木炭,火炕的不中毒啊,只不過那時候沒新聞傳媒什麼的,你不知道罷了。
市井新自媒
古時侯是火盆用的是燒好的鬆軟己燃木碳燃燒取暖,木碳燃燒都能燃燒完全燒盡,不會如煤碳一樣沒有良好通風就會燃繞不完全,產生一氧化碳,讓人中毒。在現代農村生火夜裡壓火封爐,節省燃料使空氣更進入少,產生一氧化碳,從炕和煙筒透露逢隙湧出出現中毒機會非常大。加上冬季屋裡不通氣,氧氣燒耗掉,毒氣湧出來,中毒可能也大。而古代火盆,是反放形同頭戴的很大形象草帽帽殼裡生火取暖,是專門取暖的火盆,火居子也是用優質木碳放入,火堆都會燃燒全部乾淨,不是有蘭火產生沒有一氧化碳產生,都是無毒的二氧化碳排出,是火炭燃燒得乾乾淨淨才會自滅,而現在火爐每天夜裡為省煤省柴。用水和煤封爐,火和水產生大量的水煤氣中含主要為一氧化碳,成傷人最多最毒。使人吸入不知不覺昏迷不醒最後死亡。非常危險要幹萬裝好煙筒封好炕邊縫隙,留下上通風口,防止煤氣中毒。
ww3721
我覺得作為地地道道的農村的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再合適不過了,我們家以前就是用柴火和碳火取暖,當然也有煤火,而這幾樣裡就數煤火是危險的,炭火和柴火很少有一氧化碳中毒的,即使是在睡覺的屋子裡用炭火盆取暖也很少有人出事的(個別除外),原因很簡單,聽我慢慢道來。
1在農村用炭火取暖不會一氧化碳中毒,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村的房子一週都是透氣的,即使是有煙,很快就會從房子裡散掉。
2古代的冬天特別冷,沒有炭火的時候屋裡的溫差和外面差不多,生炭火後雖然有溫度了,但是屋子透風,很快就會把屋裡的溫度和煙給壓到外面去,所以屋裡很少有煙存在的
3還有就是生碳火只有家裡來客人了才會生火,而且人多,客人一走,火差不多就滅了,屋裡也就沒有煙存在,所以也就沒有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了。
現在農村都是磚瓦房了,房屋的密封性特別好,所以現在才有很多一氧化碳中毒的事情發生,而在古代和以前事故肯定就少了。但是發生火災的事故就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