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該為失控的樓市“背鍋”嗎?

自9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突破6.7之後,匯率

樓市就成了這兩天最熱門的詞。

全球都徘徊在低利率的氣氛中:日本央行承諾十年期國債零收益;美聯儲繼續推遲加息;脫歐公投後,英國央行將主要政策利率削減至0.25%,創300年來最低。

金融危機以來,央行已經扛起了太多責任,但是它們為低利率承擔了多少責任?9月23日出版的《經濟學人》發表了一篇題為《低利率時代到來,不該讓央行承擔全部責任》的文章,分析了全球各國央行在低利率時代的得與失。

世界迎來低利率

過去十年間,全球央行正承受著與日俱增的敵意。

金融危機時期,美聯儲等央行因它們的舉措而獲得盛讚:削減利率、印錢買債,成功阻止了這場“經濟休克”演變成真正的經濟蕭條。

央行官員們稱,要提振仍舊疲軟的經濟並達到通脹目標,超寬鬆貨幣政策

仍然十分必要。

但現在,它們的標誌性政策——保持低利率甚至負利率,卻成了當下關於宏觀經濟領域最大規模辯論的核心問題。

央行的千難萬險

擔心低利率環境帶來的影響的批評越來越多——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世界:銀行要向儲戶收取費用,大部分富裕世界國家的國債收益率為負,而在決定資本如何配置方面,央行比市場更重要。

政治家們已經開炮: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指責美聯儲主席耶倫出於政治原因維持低利率;德國財政部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將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的興起歸咎於歐洲央行。

另外,受一些基本因素的驅動,如人口老齡化以及儲蓄充裕的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實際長期利率數十年來一直在不斷下降。

把低利率環境歸咎於央行官員實在太過簡單,因為他們也在著手應對。

但多數央行官員們並不敢魯莽行事。大部分富裕國家的通脹水平低於官方目標。實際上,在某些方面央行甚至不夠大膽。例如,直到現在日本央行才明確保證要超越2%的通脹目標。美聯儲似乎仍急於儘快加息。

卻有越來越多證據表明,低利率環境造成的扭曲與日俱增,而益處正不斷縮減:公司和地方政府養老金計劃的赤字已經激增,因為當利率降低時,要保證未來養老金的發放需要投入更多資金。

銀行一般通過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之間的利差賺錢,但利率過低甚至為負值時,銀行也將舉步維艱。這損傷了銀行提供貸款的能力,甚至對信譽可靠的借款人也是如此。

無止境的低利率扭曲了金融市場,如果突然加息,必然引發大規模拋售。如此一來時間越久,積累的風險就越大。

中國央行與樓市

要在這個低利率世界安全存活,市場必須要超越對央行的依賴。提升基本增長率的結構性改革,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是它們要發揮實際作用會很緩慢,而經濟又亟需救援。

以中國樓市為例。2014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下行通道。一個重要原因是房地產投資下滑,加劇了鋼鐵、建築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工業品出廠價格不斷下行,導致工業生產和投資的全面下滑。

怎麼辦?擺在中國面前的有兩個政策,一是貨幣政策,二是財政政策。

如果用貨幣政策,也就是進一步寬貨幣,像匯豐的經濟學家在9月底發佈的研報中表示,預計央行2016年第四季度可能降準50個基點。那麼,社會上流動性繼續充裕,樓市還會展開一波上揚行情。

如果用財政政策,也就是政府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減稅等手段降低企業負擔,從而將現有資金有效引導到實體經濟當中去。那麼,由於沒有新的增量資金入市,房價就可能長期進入橫盤甚至下跌調整。

兩個手段中,貨幣政策用起來最順手,但後遺症更大;財政政策效果更好,但意味著政府要在民生、基建上加大投入,要提高PPP的落地率,要開放更多市場給民間資本。

而後者,對改革的要求更高。這已經不是一國央行背得起的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