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明史·袁崇煥傳》:

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邵武知縣。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厄塞情形,以邊才自許。

天啟二年正月,御史侯恂請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職方主事。無何,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閱關內外。部中失袁主事,訝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還朝,具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稱其才,遂超擢僉事,監關外軍,發帑金二十萬,俾招募。

尋令赴前屯安置遼人之失業者,崇煥即夜行荊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將士莫不壯其膽。在晉深倚重之,然崇煥薄在晉無遠略,不盡遵其令。

十三山難民十餘萬,久困不能出。大學士孫承宗行邊,崇煥請:“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別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里,便則進據錦州,否則退守寧遠,奈何委十萬人置度外?”承宗謀於總督王象乾。象乾以關上軍方喪氣,議發插部護關者三千人往。承宗以為然,告在晉。在晉竟不能救,眾遂沒,脫歸者僅六千人而已。及承宗駁重城議,集將吏謀所守。閻鳴泰主覺華,崇煥主寧遠,在晉及張應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煥議。已,承宗鎮關門,益倚崇煥。崇煥內拊軍民,外飭邊備,勞績大著。崇煥嘗核虛伍,立斬一校。承宗怒曰:“監軍可專殺耶?”崇煥頓首謝,其果於用法類此。

崇煥初議和,中朝不知。及奏報,優旨許之,後以為非計,頻旨戒諭。崇煥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鮮及文龍被兵,言官因謂和議所致。文龍既死,甫逾三月,大清兵數十萬分道入龍井關、大安口。崇煥甫聞變即千里赴救,自謂有功無罪,然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帝頗聞之,不能無惑。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詔獄。法司坐崇煥謀叛,三年八月。遂磔崇煥於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

袁崇煥的死,不能簡單的說死於離間計,這只是明朝時期,國內外波瀾壯闊的鬥爭史中一朵小小的,又致命的浪花。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讓我們從明朝建國說起吧。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九記載了一段朱元璋對元朝興亡的看法。

“洪武三年十二月儒士嚴禮等上書言治道。上退朝,御西閣,因覽禮所上書,謂侍臣曰:‘汝等知古今,達事變,且言元氏之得天下與所以失之之故。’或言世祖君賢臣忠以得之,後世君暗臣諛以失之;或言世祖能用賢而得之,後世不能用賢而失之;或言世祖好節儉而得之,後世尚奢侈而失之。 上曰:‘汝等所言,皆未得其要。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權臣,上下矇蔽故也。今禮所言,不得隔越中書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

朱元璋已經十分深刻的認識到,蒙元之所以這麼快亡國,是因為它的無政府統治,以及對資本的無約束狀態。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於是,

朱元璋首先結束軍事利益集團治國的制度,重新恢復文官體系,從而結束了蒙元時期的無政府狀態;

其次,抑制和打擊跨境貿易和走私貿易,並把帝國以貿易稅收為主的財稅體系,重新迴歸為以農業稅為本;

第三,之前蒙元時期的老百姓太苦了,所以明太祖愛民心切,雖然徵收農業稅,但是稅率很低,和宋朝相比,低的很多。

第四,給官僚體系降薪,在官員們看來,明朝的公務員工資,和宋朝比是比較低的。為此,明朝的公務員們,一直有怨言。

既不想苦農,實行低稅率。又給公務員發低薪,還想讓公務員們盡忠職守。為了激勵下士大夫階層,朝廷便規定,官紳不納糧。這為後來明朝嚴重的土地兼併,埋下了伏筆。

低稅率,導致國家財政困難,國家的開銷一直很大,而財政不足,怎麼辦呢?政府便印錢買東西,很快就造成了明朝法定貨幣大明寶鈔的信用崩潰。而因為財政一直緊巴巴的,讓明朝的官員們一直嗜錢如命,視財如命的程度,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跟隨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後,沒有能享福,反而過著清苦的日子,於是官僚集團漸漸的走到了皇帝和老百姓的對立面。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於是在官僚集團總頭目胡惟庸的帶領下,他們密謀造反,企圖打倒朱元璋。

在胡惟庸案中,明太祖始終不肯相信,李善長會反他,會跟著胡惟庸那種人一起走。

結果事實表明,李善長不僅知道胡惟庸造反的事,而且還一直隱瞞著明太祖。手握帝國重兵的李善長,他默許了胡惟庸及其同黨們的倒行逆施,也接受了胡惟庸許給他的事成之後的榮華富貴。

殺胡惟庸,太祖比較解恨。但是殺李善長,讓他十分揪心和痛苦。

為什麼從前一起打天下的人,為天下蒼生謀幸福而並肩作戰的人,會突然變得那麼陌生呢?

一切都是因為錢。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官僚集團,之所以能在總頭目胡惟庸的帶領下,集結幾萬人,明太祖認為,根源在於宰相制度,在於宰相專權。

於是,太祖廢除了相權,讓官僚系統,直接向自己彙報,而不再是向宰相彙報。

去掉官僚系統的中樞,自己既做皇帝又做宰相,這樣的改革,對於太祖這樣極其勤政,精力極其旺盛的人來說,是可以撐下來的,換了其他人,就會比較難以勝任。

所以,後來朱棣進一步改革,改成了內閣制。

內閣制的本質,是對相權的弱化,但是又以內閣首輔的形式,恢復了一部分的宰相職能,讓宰相輪流做,皇帝在看上面看著下面的官僚集團黨爭內鬥,分化制衡官僚集團。

內閣制,為後來兇猛的黨爭,埋下了伏筆。

在劉伯溫、李善長以及胡惟庸死後,官僚集團的內部制衡格局,也由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與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的兩派相爭,逐漸演化成了多派混戰。

為了改變皇帝和官僚集團鬥爭中的不利局面,在殺掉胡惟庸逆賊集團之後,明太祖建立了錦衣衛,用來監察整個官僚系統。錦衣衛並不是太監,而是由皇帝的禁衛軍所改組成的軍事組織。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朱元璋針對官僚集團,一次都能殺掉上萬人,這是什麼性質?

這並不僅僅是反腐鬥爭,實際上是戰爭行為。

不過和改朝換代的戰爭不同,它是一個朝代框架下的,連綿不絕幾百年的內部戰爭,皇權和資本的戰爭。

官僚集團裡面,雖然也有皇帝嫡系的忠烈之臣,但是整個官僚集團,作為一個整體他們是站在皇帝的對立面的。

為什麼會這樣?根本原因,是皇帝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朱元璋要提倡官員和他自己一樣艱苦樸素,要阻止官員魚肉百姓。大多數官員則不想跟著朱元璋艱苦樸素,想過養尊處優、榮華富貴、高高在上的日子。

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及其同黨,是這場矛盾激化後的第一次戰爭,這場戰爭以皇帝的勝利而告終。

朝廷與官僚集團,在朝堂上進行流血的戰爭,在經濟領域不流血的戰爭,也在進行著。

因為明朝稅率比較低,國家財政一直吃緊, 必須得開源,得能在低稅率的前提下,賺錢補貼國家財政。

怎麼才能賺錢呢?

朝廷和官僚集團,不約而同,他們同時把目光投向了大洋:控制全球貿易。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鄭和下西洋真正的原因,就是為了建立海洋霸權,控制全球貿易,最終實現為國家賺錢的目的。

鄭和所主導的巨型國企,對全球貿易的壟斷,這嚴重的破壞了夷狄、國內資本家、和官僚集團的共同利益。

他們不甘心所以要反抗。

於是在這三股勢力的合流之下,策動了一系列對華戰爭。

北邊有韃靼,南邊有安南緬甸,東邊有倭寇。

當年太祖擋了胡惟庸們的財路,所以他們聯合起來,密謀造反推翻太祖。

現在,朱棣所建立的海上霸權,壟斷了全球貿易,這更是嚴重的阻擋了他們的財路。

他們要不顧一切,不擇手段的,肢解這個巨無霸一樣的超級國企。

機會終於到了,宣德帝駕崩,年幼的明英宗繼位。

官僚集團欺負明英宗年幼不能理政,便勾結輔政太監,廢止了大明帝國的船隊,肢解了當時海洋上最大的海軍艦隊,肢解了帝國海上霸權,終結了大明帝國所控制的全球海上貿易,終結了帝國所主導的海上絲綢之路。

至此之後,中央帝國的海權開始旁落於夷狄之手。

國內的官僚集團,負責提供政治庇護,國內的資本家,負責進行出口,國外的夷狄,負責進行把中國的商品銷售到世界各地。

這個以資本為紐帶,締結起來的複合利益集團,聯手控制了當時的海上貿易。

在明憲宗時期,有人建議重新下西洋控制貿易賺錢,重新振興三寶船隊這個巨型國企。

官僚集團為了防止國有企業搶他們的走私生意,劉大夏還藏匿了寶船設計建造的圖紙,航海地圖,航海技術,以及一系列相關檔案。

而這些圖紙、地圖、航海技術、海洋檔案,以民間學術交流的名義,被官僚集團輸出給了洋人。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此圖為明朝的坤輿萬國全圖)

肢解寶船船隊,是明太祖誅殺胡惟庸以來,官僚集團與皇帝的戰爭,最大的一次勝利。

接下來,官僚集團要謀劃的是:消滅帝國的陸上霸權。

為了消滅帝國的路上霸權,就要殲滅皇帝所直接控制的嫡系部隊,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路上武裝力量。

因為這支武裝力量的存在,一方面,他控制了陸上絲綢之路,讓資本家們無法和北方的夷狄自由貿易。另一方面,官僚集團總是擔心,這支武裝力量,早晚會南下,打擊他們的海上走私貿易。

長城的存在,並不僅僅是為了軍事防禦,主要是為了控制貿易。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有了長城,就可以永遠佔據和夷狄貿易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具有絕對的商品定價權。

從這點看,修建長城並不是賠本的買賣,或者說,長期看,長城的修建成本,都攤銷成了對夷狄所間接徵收的商稅。

北方夷狄,為什麼總是要不顧一切的入關,為什麼如此痛恨長城的存在?

因為只要越過了長城,他們就可以不再被徵收高昂的商稅。

表面上看,中國的朝貢體系,是厚往薄來,實際上並非如此。

因為一直厚往薄來下去,金銀都必將有耗盡的一天。

為什麼中國反而積累了越來越多的金銀了呢?秘密就在於對貿易的絕對控制權:給商品定價,壓低夷狄的商品價格,抬高中國的商品價格。

如果夷狄不接受這個議價,否則就不開關互市;

不開關互市,夷狄的牛馬羊就會被大雪凍死;

他們不買我們的糧食過冬,人也會餓死;

所以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

不僅夷狄們痛恨長城,而且國內的資本家們,更痛恨長城。

開關互市,最大的獲利者是朝廷。

不僅夷狄那邊需要交稅,國內做進出口貿易的資本家,也要交稅。

資本家痛恨長城,怎麼辦呢?

他們就會用資本的力量,買通邊軍,買通地方政府官員,給他們提供走私通道。

北方的陸上走私貿易,越來越猖獗。為了打擊這種走私貿易,明英宗便決定北伐。

如果再不打擊這些嚴重的走私活動,那麼長城就會形同虛設,朝廷的稅收也會受到損失。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但是明英宗決定北伐,打擊走私,並不僅僅損害蒙古人的利益,還會損害國內資本家的利益,損害官僚集團的利益,損害邊軍所代表的武將集團的利益。

於是,在戰爭的剛開始,他就一步步鑽進了那個複合利益集團所設下的陷阱,更是讓帝國的嫡系精銳毀於一旦。

官僚集團,先以錯誤的軍事情報,把明英宗的嫡系軍隊,送到錯誤的戰場,根本沒有遇到也先的主力;

接著,官僚集團在後勤上,切斷明軍後勤補給,餓的飢腸轆轆的明軍,實在沒有力氣行軍,不得不撤軍;

在撤軍的路上,官僚集團再次給出錯誤的軍事情報,讓明英宗在土木堡這個絕地安營整頓。

對整個計劃一清二楚的蒙古人,則事先切斷了水源。又餓又渴又冷的明軍,不要說能打仗了,能維持正常的生命體徵就已經不錯了。

皇帝的嫡系精銳部隊,喪失殆盡。是明軍打不過蒙古人嗎?根本不是。

以當時雙方的戰鬥力而言,在正常情況下,也先的那兩萬蒙古士兵,只不過是明軍的點心。

而在土木堡之變,明軍在交戰之前,已經喪失了戰鬥能力,他們太餓了,太渴了,太冷了,太絕望了。

在土木堡之變的整個過程中,邊軍將士,對王師被困被殲,全程無動於衷。

土木堡之變之後,皇帝的嫡系部隊被全殲,三大營全軍覆沒。

官僚集團,隨即控制了軍隊。

巨型國企寶船船隊被肢解,皇帝的嫡系精銳,在土木堡一役,被全殲。

明成祖的超級大手筆,幾代人經營了上百年的海權陸權雙霸權,一朝淪喪。

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和成祖好些,明英宗和明武宗稍微也還好些,其他的皇帝都沒幹什麼好事。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明英宗之後,明朝的皇帝都被官僚集團架空了,淪為了受他們控制的傀儡。

嘉靖不上朝,萬曆不上朝,是他們不想上朝嗎?並不是。是掌控一切的官僚集團不準皇帝參加會議而已。

土木堡之後,皇權幕落。官僚集團,幾乎接管了一切。

他們控制了軍隊,控制了媒體和輿論。挾大義迫君子,挾百姓迫皇帝。

接下來,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讓自己更富,讓國家更窮,他們提出了:減稅。

官僚集團,直接禁止了江南地區的商稅,關稅,茶稅,等等稅收,更禁止在交通要道設卡徵稅。

整個富得流油的蘇杭地區,商稅,每年只能收上來幾十萬兩白銀。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國稅崩潰,商稅,關稅,農業稅統統崩潰。

國家越來越窮,官僚集團和他們的白手套們越來越富裕。

越來越富的官僚集團,他們越來越無法無天。

不僅大肆侵吞國家稅收,大肆腐敗,在海上,他們還以海盜作為白手套,進行越來越失控的走私貿易。在北方,則以建州滿族為白手套,進行陸上走私貿易。

萬曆皇帝發起了對官僚集團最後的反擊,一方面,全方位打擊走私,另一方面,啟用張居正進行稅制改革,試圖重新掌控帝國財權。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是針對官僚集團的一次稅改戰爭,打擊白手套,打擊隱蔽地稅和政商掛靠。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這場戰爭,嚴重損害了官僚集團的利益,更損害了整個跨國資本複合利益共同體的利益:官僚集團,夷狄,資本家,搞軍倒的邊軍武將集團。

一時間,帝國的邊境,到處告急。萬曆皇帝,只得四處出征。

萬曆的反擊,隨著萬曆帝的去世,宣告不了了之,官僚集團捲土重來,再次掌握了全局。

萬曆並沒有像他的祖先明太祖那樣,面對官僚集團打出來一個全面的勝利。

在這場皇權對資本複合利益集團的反擊過後,便是帝國末日的到來。

這場資本與皇權的戰爭,綿延幾百年。

為什麼明朝的官僚集團毫無氣節可言?為什麼官僚集團,沒有人殉國,為什麼沒有人死節?為什麼明朝的武將,會如此輕易的投降建奴,投降闖賊?他們怎麼一點廉恥心都沒有呢?

答案是,皇帝不僅不是資本複合集團的天,還是他們的敵人。

明朝推翻蒙元之後,為了制衡蒙古人,便扶植滿人,去攻擊蒙古人。

中央帝國,蒙古人,滿人,這種三角關係的新變化,是滿人崛起的根本原因。

土木堡之變之後,三角關係發生了逆轉。

滿人見中央帝國精銳喪失殆盡,蒙古人重振雄風,他們便偷偷的幫著蒙古人,去打明軍。

建州女真和明朝互市,喜歡故意拿瘦弱生病的馬訛明朝的錢和糧食,明朝也沒有太計較。

後來,努爾哈赤的姥爺王杲,傷天害理的事做的越來越出格,他夥同努爾哈赤的舅舅古勒寨,到處搶劫,到處殺人。

明朝負責地方治安官員,過去請他喝茶,結果被努爾哈赤的姥爺剖腹殺死。

這下把明朝政府徹底激怒了,遼東總兵李成梁帶領軍隊剿匪,把努爾哈赤的姥爺和舅舅,爺爺和父親,全部殲滅,只有十幾歲的努爾哈赤急中生智,抱著李成梁的馬腿,嚎啕大哭。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李成梁一時心軟,就沒殺他。反而還收他做了養子,比對親兒子還要好。

從那之後,李成梁教努爾哈赤學習漢文化,學習兵法打仗。還把他的姥爺舅舅爺爺爸爸的地盤,都給了他。

在李成梁的幫助下,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統一後的建州女真,開始發動對海西女真的部落兼併戰爭,在李成梁的幫助下,統一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

滿人崛起的三部曲,第一步是努爾哈赤獲得李成梁支持,第二步是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第三步,是統一兼併海西女真。

建州女真失去了海西女真的牽制和制衡,遼東終於迎來了大患。

李成梁為什麼要養虎為患,養寇自重呢?

這不過是為了和朝廷,和文官集團博弈,李成梁走的一步險棋。

在明朝早期,因為是徵兵制,軍戶有軍田,打仗吃自己的糧餉,根本不需要向百姓徵稅納糧。

後來,因為明朝的稅收傾斜,官紳不納糧,地主們的土地,都掛靠在官員名下。

軍田既要負擔國防還要負擔稅賦,這樣的規則不平等,讓很多軍戶開始逃戶,屯田制崩潰,徵兵制也隨之崩潰。

徵兵制,就變成了募兵制。

募兵制,是朝廷發錢糧給軍事統帥,統帥在招聘職業軍人,組成軍隊打仗。這樣一來,朝廷想再製衡軍事集團,就十分的困難。

對於職業軍人來說,誰給他們錢,他們就聽誰的,軍隊漸漸的就變成了軍官們的私兵。

為了要能招募更多的士兵,擴大自己的軍閥割據地盤,那麼就需要更多的糧食和錢。

怎麼才能弄到更多的糧食和錢呢?那就需要創造和培養出來邊患。

邊患越嚴重,朝廷給的軍餉越多,軍餉越多,軍官們招募的士兵越多。

士兵越多地盤就越大,地盤越大,那麼撈的錢也就越多。

在這種大背景下,努爾哈赤,不僅不會死,而且還會被養的膘肥體壯。這便是養寇自重的邏輯。

明朝火器專家趙士禎上奏崇禎皇帝說一些將領“專以雙糧厚賞,招養夷丁,驅我華人,為虜奴僕,辱我族類,餒我士氣”。在朝鮮打的日本人落花流水的明軍大將李如松,甚至死於漢奸軍官李平胡之手。

趙士禎強烈的建議,“不如置我前據利器”,“醜類狼子野心,養之不惟貽患後日”。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後來李成梁果然遭到朝廷的罷免和棄用。

李成梁罷官後,努爾哈赤鬧的越來越兇。一時間也沒人拿他有辦法。

有人提議,讓李成梁復出去平遼東,可是,朝廷並沒有再次啟用李成梁。

崇禎改變了對滿人的政策,方向轉向了剿滅。

這時候,袁崇煥出現了。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袁崇煥開始頻繁的上書崇禎皇帝,說只要給他錢和糧,五年他就可以平遼。

袁崇煥征服了崇禎,開始上演和李成梁同樣的套路。

但是,李成梁養寇自重,是為了能夠手裡有籌碼和朝廷討價還價,不至於被廢掉。

李成梁好歹還擅長打仗,鮮有敗績,而袁崇煥,根本就不懂怎麼打仗。

拿到朝廷的錢糧之後,袁崇煥便偷偷的和皇太極做貿易,還殺掉了大將毛文龍,為滿人去掉了心腹大患。

這讓本來就已經水窮水盡的朝廷,開支越來越大。

袁崇煥要更多的錢糧,那麼這些負擔就攤派到了農民頭上,遼餉加急,農民負擔越來越重,引發了李自成起義。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一面是皇太極征服了蒙古各部,一面是國內農民起義,崇禎殺掉袁崇煥後,祖大壽為代表的明軍將領,很多人開始紛紛投降滿人。

為什麼要投降滿人?因為滿人有錢。

滿人的錢哪裡來的?因為明朝的那些軍官們,和滿人私自做貿易養肥的。

朝廷給軍隊錢;

軍隊給滿人錢,讓滿人鬧,再以各種名義,跟朝廷要更多的錢;

滿人再用錢,收買明朝軍隊,讓他們投降滿人。

這是一個死循環的利益鏈。

到了這個時候,帝國的國家安全,面臨了一個空前強大的軍事同盟:日本,蒙古,滿人,明朝武官叛將,流民軍。

他們全都聯合起來,向帝國發起一次次打擊。

明朝就此滅亡。

從袁崇煥之死說起

採編自白雲先生《被資本擊沉的大明王朝》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