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故事: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懷念是很受傷的!

媽媽的辛苦不讓你看見

溫暖的食譜在她心裡面

有空就得多握握她的手

把手牽著一起夢遊

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

想快快長大才能保護她

美麗的白髮幸福中發芽

這是周杰倫《聽媽媽的話》這首歌裡的一段,道出了一個孩子在成長中對媽媽理解與關愛,滿滿的親情躍然歌中,讓人常常回味。尤其是“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這句,讓多少媽媽聽到後淚眼婆娑。

西安故事: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懷念是很受傷的!

我卻沒有這樣的幸運,因為媽媽在33年前就離我而去,但她的音容笑貌從未離開我,每當我在夢中看到媽媽時,都會被母愛的幸福感包圍著,那是一種舒心、愉悅的幸福,每每此時都會溫暖我好多天。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或許母親在時兒女們並無太多感受,只有親人別離後,方知離別的惆悵與痛苦。33年了母親的許多話猶在耳畔,對我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平實的大白話聽著很普通,細思後卻含著做人的大道理,由此將憶出的部分記錄下來,也算是一種家風的傳承。

西安故事: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懷念是很受傷的!

早年,母親是家庭婦女,出門的機會很少。記憶中在我4、5歲的時候帶著我和弟弟去武功縣普集鎮看父親的老鄉,一路上由於路生要不停打探,母親不論大小就大伯、大媽地去問。當遇到一箇中年人,母親稱呼大叔時,我覺著那人沒多大年齡,充其量叫個大哥,3歲的弟弟更直接“一個雞巴老頭!”為此捱了一巴掌。後來父親故去,母親接替父親的工作,見了任何人更是自降三分,有時候星期天我去幫工,母親對人這樣的稱呼讓我很不適應,為此我多次提出自己意見,回到家裡母親告訴我:“出門低三分,見人無論大小都要稱呼這是尊重,男的叫大叔大哥,女的叫大嬸大姐……”

西安故事: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懷念是很受傷的!

母親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給居民送媒,由於工作熱情、態度好,從未發生過差錯,轄區居民見她都會打招呼,都說一個寡婦帶6個孩子不容易,大家會或多或少給予幫助。比如賣肉的會照顧肥肉、副食店會把打爛的雞蛋賤賣、會把剩餘的蔬菜論堆半賣半送給母親。回來後吃不完的母親會轉送給鄰居,做飯時總多一把米、多一把面以防萬一。我們的大雜院有吃飯串門的習慣,鄰居端著碗串門到你家,吃完了自己的再嚐嚐你家的約定成俗。有時候買了肥肉燉了,還會挨家送點,遇到端著碗串門的順便盛些,她的哲理是給自己吃填坑,給別人吃留名。我們更多感覺這是一種“窮大方”,這種作為的背後是一種兼濟天下的大愛。

西安故事: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懷念是很受傷的!

母親文化程度不高,但特別會講故事,從我記事起“二十四孝”、小白菜等故事,或一些民間傳說信手拈來,由此我也養成聽故事、看故事的習慣。由於子女多,母親在育子方面的格言比較多,並經常運用到生活中。我們家住的小巷比較深,吃水要去街道上挑或抬,生活廢水要用同樣的方式弄出去。一次母親在做飯,叫我和弟弟抬著把髒水到掉,母親喊了多次我已做好準備,弟弟就故意磨洋工,母親就說:遠叫不答應,近叫發迷瞪;要說吃點啥,跑得腿根疼!弟弟屬於那種頑皮型的,過後沒事一樣照就,有時候老師找上門還強詞奪理,為此母親沒有少費心思,還讓我輔導弟弟學習。過後考試依然不好,人沒臉、樹沒皮,百法難治!表達了母親對弟弟的不滿,也從另一個視覺“三歲看老”。

西安故事: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懷念是很受傷的!

母親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人,父親去世後葬在白鹿原,當時交通非常不便,母親依然要求我們晚輩從一七到百天逢大七去給父親上墳,她說:(年輕)手上沒屎、(老後)墳上沒紙!你爸辛辛苦苦把你們養活大付出了巨大心血,上墳就是讓別人看李家子嗣孝順,不會忘記故去的老人(數典忘祖)。母親對鄰居也非常和善,常常不笑不說話,許多大哥哥大姐姐都喜歡來我家和母親說心裡話。有次有個和姐姐同班的哥哥想當兵,因是獨生子父母極力反對,找到母親後不冷不熱一句話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表明了態度,但我清晰地記得這是父親在戰爭年代連續被抓壯丁後的感慨,竟被母親用在了這裡。事後,母親悄悄自責,被公社(現街道辦)的人知道麻煩就大了。

西安故事: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懷念是很受傷的!

母親沒有文化,但總能說出蘊含文化和哲理的話,尤其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這些當初並未牢記,如今反覆揣摩的話都是生活實踐的結晶,直到如今依然受用。80年代文藝復興,相聲率先受到大眾歡迎,一個“假大空”諷刺了當時社會假話、大話、空話盛行的弊端,教化人們真善美,幹實事,每當我不小心吹了牛,母親就會說:能吃過(頭)天飯,不能說過天話。,因為日子是一天天過的,一下百年那是神仙,這句話映襯的是腳踏實地,也契合了當今“空喊誤國,實幹興邦”的理念。

西安故事: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懷念是很受傷的!

我在創業當初不顧一切地冒進,曾迎來當頭一棒——第一次去上海進貨,回來就滯壓了一半貨款,使運營雪上加霜。母親說,“勝敗是兵家常事”,這次敗了,下次看準了借錢再整。因為“喇叭是銅鍋是鐵,四十五天過半月!不論成敗,日子照過。母親常常教誨我萬事多留餘地,遇到人和事多從別人角度考慮,別為自己的事讓人家作難,人一輩子不走的路都要走三遭”,千萬不要自己堵了自己的路,你心裡裝了別人,別人就裝了你,路自然就越走越寬。

對於我做生意賺的錢,每當給母親時,她總是笑笑說:“你有這份孝心就夠了,我又能花多少呢!”她常常教導我要積德行善,要姐弟團結和睦,誰家有事都要伸手幫襯,“人抬人高”,為人這一關過了才是“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才對得起先人,不辜負十年寒窗……

西安故事: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懷念是很受傷的!

古人以“善事父母為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多年來,母親的隻言片語一直縈繞耳際,未敢有絲毫怠慢,雖未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也常懷感恩之念,且將母親之言視為家訓加以恪守,是對父母最好思念和報答。

西安故事: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懷念是很受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