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我與爐城小鎮的那點往事|遇見康巴

回忆我与炉城小镇的那点往事|遇见康巴

前記

讀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教授、清華大學特聘教授、林曉光法學博士在儒家經濟文化網上刊載的:《林曉光:京西尋遊之斷想》文章,感觸頗深。

林曉光說,“要說人文薈萃之地,北京絕對是名列前茅、不遑多讓的,這不僅是因為北京幾百年歷史的故都古城,也因為京西那片土地上的山清水秀,文化傳承的源遠流長。以一曲《天淨沙·秋思》而享譽古今中外的元代文學家馬致遠就居住生活在京西的王平古鎮的韭園西落坡村。日前與幾位朋友一起赴京西參觀了馬致遠故居。”

回忆我与炉城小镇的那点往事|遇见康巴

遊京郊馬致遠故居

康定,又稱“打箭爐”,一提到康定,所有人都會哼出那首唱醉天下人的《康定情歌》。對曲中的跑馬山也是嚮往至極。因為一首情歌,你知道了康定,當你踏足這片土地,你會無法自拔的愛上這座城!它的魅力源自於這座城的濃厚的文化氛圍以及爐城人的舊時光。

爐城文化

回忆我与炉城小镇的那点往事|遇见康巴

康定市具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馬古道重鎮、藏漢交匯中心。康定鍋莊的產生和演變正是茶馬古道川藏線的民族貿易的需要。

爐城記憶

我在遠離北京幾千公里以外的康定,回想起年輕時閒暇時光,彷彿就在昨天:星期天陪家人或朋友邀約在一起到二道橋去泡溫泉!

回忆我与炉城小镇的那点往事|遇见康巴

二道橋泡溫泉

那時沒有電話聯繫,頭一天約好時間地點,第二天吃過早飯一行人就結伴而行,順雅拉河前行。

我還記得,康定二道橋溫泉用:“各族人民大團結,保衛世界和平”每個字作為一個房號,一小時後必須換成另一人去沐浴。

現在進出康定,二道橋溫泉成了最適時的溫泉,經過長途顛箥後,滿面灰塵、蓬頭垢面的跳進溫泉,那個爽,真是不能言表。從溫泉裡出來時,很有種重新做人的感覺。現在回想起來,總有點回味無窮,戀戀不忘。

回忆我与炉城小镇的那点往事|遇见康巴

二道橋

“二道橋”先前稱為“望江樓”,清亁隆年間,打箭爐同知符兆熊見此地溫泉宜人,便在此修蓋了一間簡陋浴室。為方便浴者休息,又在池旁觀音閣處修一樓閣,取名望江樓。

民國初年,人們又在望江樓下修建了一座雙層排水、亭閣式雕樑彩繪的通天橋,橋的左岸照壁上題有“小天竺”三字,意為此橋通向天竺,故又有“通天橋”之稱。後來,雅拉河上又架橋數座,由康定北門出城,通天橋位列第二,於是才有“二道橋”之稱。

回忆我与炉城小镇的那点往事|遇见康巴

這座爐城小鎮,包含了太多太多康定人的舊時光,多少康定人總把“我是老康定人”掛在嘴邊,這個“老”對康定人有著特別的意義,“老”代表著“與她(爐城)一起的幸福時光、與她(爐城)一起成長的過程,見證著她(爐城)太多太多的重要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