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殉國時,擁兵幾十萬的左良玉在哪?

賢夫君說

左良玉,字崑山,臨清市五里莊人。自小父母雙亡,由其叔撫養成人,他身材高大強壯,力大無比。雖然沒有上學,但自幼聰慧,學習武術,對於弓箭極為精通,經常左右拉弓,百步穿楊。從軍後更大顯身手,加上他足智多謀,很快晉升為遼東車右營都司。明崇禎元年(1628年),寧遠兵變時被撤職,後又復官至遊擊。在曹文詔援玉田、豐潤等四城時,因作戰有功,加上所部官兵又都擁戴他,所以,在隸屬昌平督治侍郎侯詢部下時,由侯恂推薦其為副將。後來,陝西、河南、河北一帶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明王朝繼續調兵鎮壓農民起義,左良玉遂被調往鎮壓農民運動的前線。在陝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屢次交戰中各有勝負,督軍楊嗣昌薦左良玉有大將之才,遂拜為“平賊”將軍。

左良玉做官曾得力於侯恂的推薦。侯恂本是東林黨人。馬士英、阮大鋮掌權後,擔心東林黨人會依靠左良玉為難自己,造成實力失衡,所以就口頭上跟左良玉結交,但常常暗中陷害他,並修築板機城作為向西防禦的屏障。

因為左良玉的軍隊在西邊,所以馬士英、阮大鋮此舉用意十分明顯。時值明朝廷江河日下,監軍御史黃澍仗著左良玉的勢力當面頂撞了馬士英、阮大鋮。黃澍返回後,朝廷派錦衣衛來逮捕黃澍,而左良玉就是頂住壓力,不肯交出黃澍,因此得罪了馬士英等人。後來黃澍與左良玉身邊的謀士天天嚷著左良玉出兵“以清君側”,左良玉開始猶豫不決。不久,便發生了北來太子一事,黃澍便藉此機會召引了三十六營大將與自己結盟。

死年是1645年的四月,將領秘不發喪,共同推選他的兒子左夢庚為軍主。七日,大軍揮師東進,朝廷傳令讓黃得功渡江防守,剿滅叛軍,左夢庚便趁機率餘部投降滿清。

參考文獻:

清谷應泰著《明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2015年

寧欣主編《中國古代史》下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周文博


季我努學社

在武昌。

我先來介紹下當時的明末局勢:

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移軍河南,時河南因為旱災爆發了大饑荒,史載:饑民“惟恐自成不至”,“從自成者數萬”。此後熊文燦、楊嗣昌在鎮壓起義軍的戰爭中連遭敗績,闖王李自成在河南打開了局面,擁兵數十萬。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二圍開封城,崇禎一邊從牢裡將已經關押三年的孫傳庭放出來讓他去河南救援,另一邊派侯恂為督師拿著崇禎東拼西湊湊出來的五十萬兩白銀犒賞左良玉所屬部下,讓左良玉出戰去打已經坐大的李自成。(因為之前朝廷已經催促多次,左良玉都以沒錢做理由拒絕出戰)

結果呢,左良玉的明軍與李自成會戰於朱仙鎮,左良玉大敗,一潰千里跑到襄陽。從此喪失了和農民軍交戰的勇氣。(孫傳庭於是趕赴陝西接替剛剛戰死的汪喬年出任三邊總督)

李自成沒打算放過左良玉,於是跟著攻打襄陽,左良玉不敢應戰只能帶著軍隊逃跑至武昌,左良玉向楚王要兵員、要糧餉,均沒得到補給,憤恨之下左良玉縱兵掠奪武昌包括漕糧鹽舶。

到九江後左良玉擁兵二十萬觀望自保(其實都是散兵遊勇烏合之眾,精銳很少)。後張獻忠克武昌,朝廷嚴令出兵,才出戰大敗立足未穩的張獻忠,收復漢陽。待張獻忠入蜀後,出兵收復武昌,於是左良玉便在武昌立穩了腳跟,對外軍隊號稱有八十萬。

另一邊被關了三年的孫傳庭,剛出來不瞭解農民軍已經壯大到動輒數十萬的規模,相繼在柿園之役和郟縣戰役吃了敗仗,之後孫傳庭便入潼關堅守不出,奈何崇禎一再催促,崇禎十六年(1643年)孫傳庭不得已在八月親率白廣恩、高傑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結果再次大敗,孫傳庭這隻秦軍精銳被徹底殲滅。

陝西秦軍被李自成殲滅之後,左良玉這點人馬,已經是明朝最後的生力軍了(除了邊關的吳三桂的關寧軍)

等到李自成的大軍跨過黃河,進入山西,明廷形勢已經危在旦夕,崇禎多次下命令讓左良玉帶兵進京勤王,但是左良玉已經被農民軍打怕了,拒不奉詔,於是兩邊就在那扯皮。

朝廷也沒辦法啊,等到李自成的軍隊已經降服了整個山西,進入崇禎十七年三月,朝廷真的急了,你左良玉什麼條件都給,只要你出兵就行。

崇禎下詔封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大功告成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又命令給事中左懋第順路經過時督促他出兵作戰,良玉於是慢吞吞的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交了上去。

他的奏疏交上後還沒有得到朝廷的答覆,就聽說京師被攻陷了,崇禎帝殉國。

崇禎十七年三月,朝廷下詔封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大功告成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又命令給事中左懋第順路經過時督促他出兵作戰,良玉於是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後還沒有得到朝廷的答覆,就聽說京師被攻陷。

崇禎上吊自殺後,福王繼位,南明晉升左良玉為侯,蔭封他一個兒子為錦衣衛正千戶,並且一同加封黃得功、高傑、劉澤清、劉良佐為四鎮軍官,都蔭封他們的子孫世襲官職。把長江上游的事專門委託給了左良玉,不久又加封他為太子太傅。當時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了,左良玉利用這個時機收復了湖北西部的荊州、德安、承天。湖廣巡撫何騰蛟以及總督袁繼鹹住在江西,他們都跟左良玉很友好,弘光朝廷就把這一帶靠作屏障。

結果朝堂被馬世英之輩把持,黃澍是左良玉派系的人物,與馬世英矛盾激化。左良玉維護黃澍,於是黨政內鬥又起。恰好,李自成戰敗南下武昌,左良玉打不過闖軍,於是打起“清君側”旗號,率軍東下。

這是弘光朝廷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史》:十七年三月,詔封良玉為寧南伯,畀其子夢庚平賊將軍印,功成世守武昌。命給事中左懋第便道督戰,良玉乃條日月進兵狀以聞。疏入,未奉旨,聞京師被陷,諸將洶洶,以江南自立君,請引兵東下。良玉慟哭,誓不許。副將士秀奮曰:“有不奉公令復言東下者,吾擊之!”以鉅艦置炮斷江,眾乃定。

腦洞局長

左良玉成名於崇禎時期鎮壓農民軍,多次大敗張獻忠,到了崇禎後期已經漸漸有了尾大不掉之勢,對於上級的命令陰奉陽違。但是,隨後他碰到了比張獻忠更厲害的李自成,被李自成擊敗,從此帶著二十多萬的部隊龜縮在武昌。

李自成

1644年正月,李自成帶領大順軍向北京進發,一路上勢如破竹,沿途明軍大多數投降了李自成,很快李自成就逼近了北京城。面對李自成的攻勢,崇禎皇帝開始下令各地將軍進京勤王,除了山海關外的吳三桂,在湖北的左良玉也是崇禎皇帝“求助”的主要對象。

崇禎皇帝下旨封左良玉為寧南伯,並許諾如果成功擊退李自成,將封他們父子二人世代鎮守武昌。但是,左良玉已經在湖北等地領略到了李自成的厲害,而如今李自成又勢頭正勁,左良玉豈敢北上與其爭鋒。所以左良玉就使了一招緩兵之計,他擬定了一個進軍計劃,並上呈朝廷批准,結果公文還沒批覆,崇禎皇帝就被逼得上吊了。

而在北京城破、崇禎皇帝上吊自盡之後,左良玉的表現則更加可惡。

李自成在山海關被吳三桂和清軍聯軍擊敗,退回陝西,卻被清軍兩路夾擊。1645年三月,李自成在清軍阿濟格部的追趕下,放棄了西安等根據地,經由河南如湖北,此時尚有十數萬大軍,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而鎮守湖北武昌一帶的正是寧南侯左良玉,崇禎皇帝自盡以後,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左良玉怎麼會將這個落魄的藩王放在眼裡,於是當弘光皇帝登基的詔書傳到武昌時,左良玉竟然不想開讀,擺明了就是不想承認弘光的合法性。雖然最終在湖廣巡撫何騰蛟的勸導下勉強開讀,但是這對君臣之間的隔閡就此種下了。

當李自成率軍南下湖北時,左良玉不敢與之交戰,但是又不能主動放棄駐地,正在兩難之時,湖廣巡按黃澍建議左良玉利用南京的“太子案”一事發難,打著為崇禎太子“正位”的藉口,率所部兵馬東下南京,企圖恫嚇弘光皇帝,逼迫其禪位給崇禎皇帝的“太子”,然而此時,這位“太子”的真實身份尚未得到核實。

由此可見,左良玉此舉並非出於公義與忠心,而是出於一方面躲避大順軍鋒芒,另一方面趁機以大軍要挾把持朝政的目的。

為了阻止左良玉的東下,馬士英建議調江北的黃得功和劉良佐到南京上游禦敵,而此時江北的防守也是壓力山大,因為多鐸已經率大軍逼近江蘇北部,江北與南京的防守壓力極大。此時,如果將三鎮中的兩鎮調去上游,則相當於敞開胸懷迎接清兵。

沒想到,左良玉在進軍途中竟然病死了,失去了主心骨的左部雖然奉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作為主帥,但是畢竟士氣大損,於是被黃得功等部擊敗。左夢庚率餘部敗走,而與此同時,多鐸部已經攻克了南京、蕪湖等地,與西邊的阿濟格部將左夢庚夾在中間,左夢庚誰都打不過,也不想南下,所以帶著手下的二十萬大軍投降了清軍。


左良玉為了一己私利,置大局與不顧,竟然在清軍大兵壓境的時候,率軍攻打自己國家的首都,從而讓清軍坐收漁翁之利,導致了剛剛立國一年的弘光朝廷倒臺,左良玉與馬士英等人責無旁貸。再加上之前對崇禎皇帝的見死不救,可見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奸臣。


天涯看點歷史號

甲申之變時,崇禎上吊殉國,左良玉在武昌。

儘管之前崇禎就向全國發出了勤王旨意,但眼看大廈將傾的軍閥們沒幾個真的去拯救他們的君王,其中自然包括擁兵80萬號稱100萬的左良玉。

在晚明的高級將領中,左良玉屬於人品最差者之一。左良玉本是遼東前線的中下級軍官,因為受到侯恂——也就是著名文人、李香君的男朋友侯方域的父親——的賞識,很快升到高級將領行列。

左本人也有幾分本事,他曾在松山戰場表現不俗。後來調回關內與農民軍作戰,曾兩次大敗張獻忠,並一箭射中張的肩膀。但在和李自成作戰時,卻不是李的對手。

左良玉生活在一個不折不扣的亂世,他明白,作為一個職業軍人,保存自家實力是頭等大事當左良玉還只是箇中級官員時,他就以保存和發展自身實力為第一要義。當他駐守懷慶時,因與上司意見不合,“因是生心,緩追養寇,多收降者以自重”。對上司的檄調,如果可能傷及自身利益,那就採取陽奉陰違的辦法,能不聽就儘量不聽。

所以,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崇禎孤城死守,他卻在武昌穩坐不動了。

明末與農民軍作戰的官軍,軍紀大多很壞,而左良玉的軍紀無疑是最壞的。燒殺搶掠簡直如同家常便飯。左良玉被李自成從襄陽追趕到武昌時,向楚王索要二十萬人的糧餉,楚王沒有答應,他就縱兵大掠,放火燒城。

《三垣筆記》記載說,左軍勒索老百姓財物時,常常把被勒索人用木板夾住,再用小火燒烤,稍胖一點的人,被烤得滿地是油。至於在大街上公然姦汙婦女,幾乎是每入一座城池都會發生。當士兵們把搶來的婦女拖上船載走時,如果這些婦女望著岸上的家人哭泣,站在她們身後的左軍士兵就會一刀砍掉她們的腦袋。

南明建國後,左良玉不滿馬士英把持朝政,以清君側為名,率軍順江而下。但就在軍至九江時,左良玉暴死,其子左夢庚降清。這支數量最龐大的明朝軍隊由此變身為清軍。


聶作平

對於明朝南方的大臣,入關後的多爾袞曾經公開發布譴責這些人坐視崇禎殉國的詔書:

“爾南方諸臣向佐明朝,崇禎皇帝有難,天闕焚燬;國破君亡,不遣一兵、不發一矢,不識流寇一面,如鼠藏穴:其罪一也。”

包括史可法等南方大臣,對於北京城被圍,無人派軍靖王。因此也不必過於苛責左良玉。明朝南方大臣大多數都不團結。崇禎自殺,清軍入關後,南明剛建立,內部爭權奪利就出來了。首先是各自擁立不同的皇子為帝,消耗資源,各自為戰。

南明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都失敗在內部不團結,沒有一個高威望的人物來主持大局。大臣之間勾心鬥角,將軍殺百姓勇猛,對敵只有投降。

左良玉只是一個典型。尤其是左良玉在清軍南下的情形下,依然發軍攻打金陵,導致兩淮無人防守、江南人心惶惶。


歷史哨聲

左良玉在哪其實不重要了,所以我也先說說明朝這最後一個漢人朝代。至於明朝為什麼會滅亡,這裡有許多說法,有人說明亡於崇禎,有人說明亡於天啟,有人說說明亡於嘉靖,也有人說明始亡於萬曆,更有人追究根源,說明亡於土木堡之戰。就我個人而言,除了明亡於崇禎,其他說法都是有道理的。史學家統計,明末朝廷軍隊依然是全世界戰鬥力最強的。奈何氣數已盡。第一崇禎登基之初,有個人妖早已禍害百姓多年,民怨沸騰。崇禎在位期間,西北大旱,三年無雨,百姓顆粒無收,饑民隨處可見,朝廷賑災銀兩從上到下被點點剋扣,到了地方几乎全無,餓殍遍地,瘟疫盛行。

第二,崇禎真的很倒黴,在位第二年聽了大臣的意見為了減少朝廷開支,削減驛站,驛卒李自成失業。

第三,朝廷無錢。軍需無法持續供給,導致軍中多生變亂,軍心不穩。

第四,官官相鬥。朝中文臣互鬥也就罷了,偏偏要拉上在前線的將士。袁崇煥,孫承宗,孫傳庭沒一個落得好下場。

左良玉在明朝歷史中充其量是個小丑,很厲害,但並不能改變歷史走向,包括袁崇煥也是一樣。能改變歷史走向的,前有于謙張居正之類,後有孫承宗,楊嗣昌。並且需要注意一句話:傳庭死而明亡。左良玉勤不勤王,明一定會亡,崇禎必然不會苟活。


南城逗比

當時的左良玉部在南方早已淪為一支亦官亦匪的流浪軍,根本就不受中央的節制。所謂流浪軍實際上就是穿著官軍軍服的流寇。幾十萬人的流浪軍每天要消耗多少糧餉,因此左良玉部所到之處就要勒索當地官員交錢交糧,不交就攻城,攻城之後就劫掠官邸搜刮百姓,實際上和李自成張獻忠的匪軍並無二致。就像蝗蟲一般,洗劫完一個地方就去下一個地方,好比一個已經擴散的惡性腫瘤,將帝國的心肺蠶食殆盡。

因此,指望左良玉的想法是非常天真的。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左良玉的兵鋒不向北指,卻要往南京來清君側,就是因為江南富庶,有吃有喝還有金銀財寶。


梓鷟

左良玉早就成了軍閥了,崇禎就指揮不動他們,事實上自打孫傳庭的軍隊覆滅後,整個大明朝就沒有一支屬於自己的部隊了,整個大明國境內的軍隊要麼是流寇要麼是軍閥


疾風VS月影

在這個時候左良玉的軍隊早已變成了一支不聽朝廷節制、亦官亦匪的軍隊。

就比如說崇禎十五年,左良玉與李自成在河南之朱仙鎮打了一場,左良玉大敗。然後《明史》記載:帝聞良玉敗,詔恂拒河圖賊,而令良玉以兵來會。良玉畏自成,遷延不至。然而,明朝廷已經不能拿左良玉怎麼樣了。《明史》就記載了崇禎帝對這件事的處理,“帝怒恂,罷其官,不能罪良玉也”。



而此時左良玉在哪裡呢?答案就是湖北武昌之地,《明史》記載:“崇禎十六年八月,乃入武昌,立軍府招徠”。從此開始自崇禎帝殉國就沒有離開過。



當然了,也不知道出於真心還是做樣子,左良玉在崇禎皇帝殉國前,“乃條日月進兵狀以聞”。只是“疏入,未奉旨”,北京就已經淪陷了。


論史

我也不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左良玉在哪重要嗎?老百姓對皇帝在哪也不知道,左良玉雖是明朝大將,但要聽皇上的命令,弄不好連命丟掉還不知為什麼,岳飛如此,袁崇喚也如此,所以說,武將這是政治的附屬物,武將得有機會遠離政治就遠離,還管你皇帝的死活,除非是皇親國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