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解讀“不爭之爭,是為深爭;以弱勝強,乃是至強”這句話?

每天學點謀略學


“不爭之爭,是為深爭;以弱勝強,乃是至強”,這句話源自道家思想。

所謂的“不爭之爭,是為深爭”,其實就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退一步海闊天空,反而會得到更多,這樣來看,這句話蘊含著古老的博弈智慧。

林語堂是這樣來解釋的:不爭,乃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

在老子的思想裡,不爭不搶,絕不是一種逃避,更不是懦夫的表現,更多的是一種趨利避害的智慧,用今天的話來說,這種思想很考驗一個人的情商。

在生活中,我們與夫妻之間,多一點讓渡,可以化解紛爭,表面上讓沒有道理的一方得逞了,但換來的卻是家庭的和諧和美滿。


與同事之間,不爭,體現的是你的度量和大氣,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說,吃點虧換來的是團隊的穩定,和左右逢源的人際關係。

與領導之間,不爭,換來的是更多的信任,和遠大的前程。等你取得了足夠的信任,再陳述你的主張,實施你的計劃,就不再會有紛爭,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不爭,其實一種策略與迂迴。

而“以弱勝強,乃是至強”,這句話則好理解一點。從物理學的角度我們來舉個例子,水滴石穿,軟弱的水滴,以持之以恆的態度,擊穿了堅硬無比的石頭;滔滔的江河,洞穿了地球上的一切阻攔,奔向了大海,這就是以弱勝強,乃是至強。


我們在從為人處世的角度來說,有句話叫做以德服人,其實也是這個意思。

表面看,德是一種軟實力,與霸道和強硬無法硬碰硬,但是一旦在大是大非或者關乎人類命運的節點上,這種道義與軟實力,卻能獲得更多的民眾支持,並獲得最後的勝利。


布穀視界

“不爭之爭,是為深爭;以弱勝強,乃是至強”,這句話是有人在對《道德經》理解基礎上總結出來的。

“爭”字在《道德經》中出現了十次,全是談“不爭”的,“不爭”八見:

第三章:不尚賢, 使民不爭。

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二十二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六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八章:……是謂不爭之德……

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第八十一章: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弱” 字在《道德經》中八見,也是《道德經》推崇的。

第三章:“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

第三十六章: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第五十五章:骨弱筋柔而握固。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其實,只有像水一樣處下而不爭上,才會蓄勢而變得真強大。存不爭之心,處不爭之地,結交不爭之人,說不爭之話,行不爭之政,做不爭之事,因時而動。不爭就不會出現過失,就不會招致災難這就是“無尤”。

正因為不爭,所以天下沒有誰跟他爭。 有了不爭的品德,就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為而不爭”是聖人之道,而且《道德經》還主張“使民不爭”。

《道德經》主張的不爭是真不爭,而提問兩句句話中的“不爭”是假不爭,是表面的不爭。

後人從《道德經》的“不爭”中得到是“謀略”,所謂的“不爭之爭,是為深爭”,其實就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這可不是《道德經》作者的本意。

《道德經》中的“弱”是與“柔”並用與“強”對應的概念,“弱”與“強”之間的關係是辯證的。

“弱者道之用”就是“弱小是道的依託”,因為“弱”是事物成長階段,最具發展潛力,而“物壯則老”(第三十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之勝強”(第七十八章),“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就是因為它“善下之”,包容大度納百川。

“以弱勝強,乃是至強”就是 “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道德經》主張“微明——柔弱勝剛強”,認為“守柔曰強(第五十二章)”“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第七十八章)”。 這是遵循“道”的原則行事,因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因為行為合道而“無遺身殃(第五十二章)”。 “微明——柔弱勝剛強”就是“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就是“韜光養晦”,示弱不示強。


陳廣逵

我很喜歡第一句:“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往往越想得到,越能爭的人越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心態平穩,心靜如水的人總能得到,世間就是這樣,想要而不可得!不想要,卻無心插柳柳成蔭!不爭不代表不做,而是一種心態,做事的心態。人生的道路上如果都把爭長短作為目標,就失去了價值,到頭來就是一場空。

老子所謂“不爭”,不是放棄一切,而是要以不爭反立於不敗之地。老子所謂“不爭之德”主要是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實則最聰明的競爭就是避免競爭,不爭不是不能爭。不能爭而不爭那是一種自知之明,能爭而不爭則是一種大度,不爭而勝。我不自以為賢能,所以會受到尊重,那我不去爭,誰又來與我爭呢? 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更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以弱勝強,乃是至強。應當也是源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兩句名言。這種以柔克剛是生活中常見象,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均說明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役使天下最剛強的東西正。所謂“天下至柔馳至堅,江流浩蕩萬山穿”。


滄海一貓

該句富有哲理性。所謂不爭之爭,意即大爭無比,所謂真爭。正象無聲勝有聲大巧若拙,無條件即條件一樣,說明爭到深處已看不見,即內心角力,不給對方留有餘地,是為真爭。以強勝強,不來已強,再勝之強,已無可強,還屬最強,顯不出強!而以弱勝強,則屬出奇制勝,事半功倍,即以半數之力,凌雙倍之強,懸殊四倍!故而以弱勝強,以柔克剛,是為至強,強無可強。所以才有以上說法。意思是勸導人們不要輕易使氣好勝,意氣用事,生氣滋禍!

遇到不順心時,清醒冷靜,切忌頭腦發熱,才能理性思維,化險為夷,保障我們的正常生活不會節外生枝,平添煩惱!

願君常平安,益壽享天年!


教十一

如果一個人心裡面始終想的是要和別人一爭高下的話,做事情的時候,就會參雜了勝負欲在裡面,心有旁騖,自然不會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而目的性太強又往往導致心切,而往往越是心切就越不達。俗話不是說“有心栽花花不開, 無心插柳柳成蔭”嗎?細想其實也是不爭為深爭的道理。


至於“以弱勝強,乃是至強”,這一句是在告訴我們,真正的強者絕不是表面看上去強的那種,而是柔弱外表下隱藏著的內心的堅強。“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就是這樣的例子。還可以理解為真正的強者要善於韜光養晦,要選在最合適的時候釋放自己的光芒。


從不穿靴子的貓

"不爭之爭,是為深爭"。就是使用柔和的戰術,以溫和或迂迴的方式避開對手的鋒芒,以柔克剛。看似不爭,卻是以退為進,是一種明智之舉。"以弱勝強,乃是至強",依強勝弱或仗勢欺人,是一種霸道,是算不上真正的強大的。以弱勝強,靠的是智慧而不是蠻打硬拼。智慧如水,以無形克服有形,以流轉變化迴避強敵,以柔弱戰勝剛強。智慧的力量才是真正強大的。。。。。。"不爭之爭,是為深爭,以弱勝強,乃是至強",這句哲理的話,正是偉大智者老子的一種"柔弱處上"的哲學思想。


桃花島主252596205

不爭之爭,是為深爭,以弱勝強,乃是至強。這句話是以深默理智去解決問。再以小少弱精而後發。這是易經中的悟字即智慧和先天以達,後天後發的無限輪迴的理論,在兵法和現實中是三十六計的妙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