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G45步槍為什麼最終生產了30把?

第一軍情

STG45步槍是二戰時期德國黑內爾兵工廠研發的一款突擊步槍,其研發成本要低於STG44,直到二戰結束這款步槍也沒有列裝德軍部隊,僅僅生產了30把,所以只能算是一把試驗槍。該槍研發於1944年,槍長0.94米,槍重5.22公斤,射擊初速680米一秒,有效射程達到了300米,擁有V型缺口後照門,環型前準星,而且還特意安裝了瞄準鏡。

1944年12月中旬,經過數週的激烈競標後,黑內爾公司終於獲得了開發簡化突擊步槍的許可證,於是誕生了一眼看去跟MKb42非常相似的突擊步槍,因為這兩款武器都是導氣式,剛性閉鎖的便宜槍械,這些都是兩款槍械的相似之處。

不過受制於當時的槍械材料,該槍重達10公斤,如此重的槍械使得步兵敬而遠之。該槍採用了7.92毫米彈丸,可配用30發彈匣,也能使用G43半自動步槍的10發彈匣。作為一款突擊步槍,STG45為了節省子彈,將射擊速度降低到了每分鐘350發,可見當時盟軍對德國的致命打擊,就連槍械研發都要考慮節約子彈,從而調低了射擊速度。


第一軍情

STG45突擊步槍只生產30支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德國投降了。另外,準確的說是生產了可組裝成30支突擊步槍的零部件。

STG45突擊步槍(裝有彈容量為30發的彈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率先研製出使用中間型威力槍彈(彈殼長度比普通步槍彈要短,裝藥量也相應減少)的StG44突擊步槍。該槍於1944年7月,開始配發給德意志國防軍使用。雖然StG44突擊步槍在實戰中的表現非常棒,士兵們也非常喜歡它,但是它也有著結構複雜,生產起來耗時,價格昂貴的問題。這些問題對於二戰末期,情況逐漸惡化的德國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為了在日益惡化的戰局中提高武器的產量,毛瑟公司第37科的工程師,開始研究比StG44突擊步槍更為廉價的替代品。

很快,他們就在德國內卡河畔奧伯恩多夫,設計出6號自動卡賓槍(MKb Gerät 06)。這款新武器,是在StG44突擊步槍的基礎上簡化生產工藝,並改用滾輪閉鎖結構(StG44突擊步槍採用的是偏移式閉鎖)。相比StG44突擊步槍,雖然6號自動卡賓槍的成本降低10%,但是對於要轉換生產線而言,代價過於高昂,因此德軍沒有采用。

STG45突擊步槍(裝有彈容量為30發的彈匣)

後來,在對Gew43半自動步槍的改進型號進行射擊實驗中,毛瑟公司的工程師卡爾·邁耶發現一個細節,就是當槍機在閉鎖過程中向前移動時,並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在撞擊機槽後向後反彈一定距離再向前閉鎖。這個細節讓他想到,能否利用槍機反彈這短暫的開放時間完成退殼和上膛。

1943年12月,經過精密計算,卡爾·邁耶重新設計了6號自動卡賓槍的滾輪位置和閉鎖榫的角度,延遲了槍機再次閉鎖的時間,只利用反衝便完成了射擊循環,這款改進後的型號被稱為6號自動卡賓槍(半閉鎖)。

由於6號自動卡賓槍(半閉鎖)完全放棄了既複雜又昂貴的導氣結構,大大減少了生產工序、時間和成本(成本從StG44突擊步槍的70帝國馬克降到45帝國馬克,這個成本比毛瑟98K還低)。

1945年3月,6號自動卡賓槍(半閉鎖)獲得批准後開始生產,並被命名為StG45(M),M是指毛瑟公司。後來,隨著盟軍的逼近,毛瑟公司在生產了想到於30支StG45(M)突擊步槍的零部件時,就被迫撤至奧地利境內。

STG45突擊步槍(裝有彈容量為10發的彈匣)

1945年5月9日,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StG45(M)突擊步槍也就沒了下文。雖然該槍沒有正式服役,但是該槍使用的滾輪延遲反衝技術,卻在戰後被毛瑟公司的技術人員繼續研究,並研發了許多著名槍械。例如西班牙CETME自動步槍、德國HK G3自動步槍和MP5衝鋒槍均採用這一技術。


鼎盛軍事

很簡單,當時這款步槍是在二戰末期才出現的,這款步槍重量過大,槍重5

.22公斤,也就是十幾斤重。在戰場上士兵絕對不會揹著十幾斤重的步槍作戰的。還有就是作為突擊步槍,當時的德國處於二戰末期,盟軍的轟炸,使得德國金屬資源的生產產能急劇下降,德國為了節約子彈,竟然將射擊速度降至了每分鐘350發,人為的下調射擊速度。

而且軍方研發時要求研發時間要比上一代的生產材料和生產時間至少減少50%。裡面的各種零件能簡化的全部簡化。這型簡化的突擊步槍容易生產並且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與原材料,但是還是出現的太晚了,來不及正式列裝。德軍甚至都沒有對這支步槍進行正式的測試。


靈動黑色

STG 45步槍只生產30把的原因是:德國戰敗,宣佈無條件投降。

StG 45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末期的試驗型突擊步槍,由毛瑟公司在1945年設計及生產。該槍採用了創新的滾輪延遲反衝式原理,也是第一支使用該原理的槍械。

STG 45步槍

滾輪延遲反衝式原理又稱反衝作用,是三種主要的自動槍械運作方式之一,另兩種分別是氣動式槍機和後座作用。

滾輪延遲反衝式的原理是:子彈發射藥產生的高壓膨脹氣體,向前將彈頭推出槍管;同時向後的推力作用於彈殼,直接將槍機後推,以進行自動退殼與上膛。

反衝作用動態圖

為了在日益惡化的戰局中提高武器產量,毛瑟公司的工程師開始研究比StG 44更為廉價的替代品。他們第一次試驗的產物為6號自動卡賓槍,在StG 44突擊步槍的基礎上簡化了工藝,改用MG42通用機槍的滾輪閉鎖機構。相比StG 44,6號自動卡賓槍的成本僅降低10%,對於轉換生產線而言仍顯過於高昂。

在之後,毛瑟的工程師重新設計了6號自動卡賓槍滾輪的位置和閉鎖栓的角度,延遲了槍機再次閉鎖的時間,只利用反衝便完成了射擊循環。由於槍機開放時子彈仍在槍管內,因此槍膛刻有平行槍管的溝槽,使部分火藥氣體向後幫助退殼,防止彈頭分離。

STG 45步槍

由於改進型6號自動卡賓槍完全捨棄了複雜昂貴的導氣管結構,大大減少了生產工序和時間成本,1945年3月,改進型6號自動卡賓槍獲准投產,命名為StG 45(M)。毛瑟公司共生產了30把StG 45(M)突擊步槍的零部件。

隨著盟軍的逼近,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最終沒有一把StG 45(M)投入實戰。

雖然沒有正式服役,但由毛瑟設計的滾輪延遲反衝式技術由其員工傳播至歐洲各地。


朱世巍



不善言辭-cつ

45年3月批准生產,四月盟軍已經快到STG45他孃家——毛瑟廠的奧本託多夫了。毛瑟當然提前跑路啊~

跑到奧地利的時候小鬍子已經在地下室自己幹了花生米,然後德三投降。

你想45年3月到4月...還整天被盟軍從頭上下蛋,能生產個30把零件已經很牛逼了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