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美國紀錄片導演珍妮弗·福克斯(Jennifer Fox),根據自己少女時被引誘性侵的真實經歷,自編自導了一部電影——

《信箋故事》

The Tale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這部電影關注的重點,不止性侵

近年來,關於性侵的電影越來越多,說明人們對女性、對未成年群體的關注度和尊重意識正在提升,這無疑是一種進步現象。

而在電影裡,通常性侵者有一個明確的惡魔形象。

滿臉淫邪的笑容,猥瑣誇張的行為,比如《熔爐》裡給人帶來生理噁心的變態校長。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受害者則往往是膽小的、怯懦的、隱忍的、無力反抗的設定,比較符合人們心中受害者少女的弱小形象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它們的戲劇衝突,一般具有正負兩極對立的特點,即好人與壞人的概念。

事件發生的場景,也多是在比較陰暗冷清的地方,類似封閉的校園、夜晚的街道等等。

重點突出性侵者的惡和復仇者的恨,很容易挑起觀眾的憤怒情緒,但對於刻畫人物來講,往往過於臉譜,沒有深入的挖掘。

還有一種,像《嘉年華》。

開始注重探索受害者的內心世界。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側重點在於性侵發生後,社會奇異的眼光和家長粗暴的態度所造成的二次傷害。

少女們在二次傷害後,大多會產生嚴重的應激反應和抑鬱症,情緒比較激烈。

不管是出於愚昧的嘲笑還是善良的關心,在人們的眼中,這些女孩還依然是社會的異類。

以上性侵主題的電影,在傳播保護未成年的社會責任上貢獻突出,這是它積極的一面。

但作為電影本身來講,外在矛盾衝突一旦佔據了主要地位,那留給刻畫人物內心變化的餘地,就不多了。

畢竟,相較於靜下心去塑造人物,挑起情緒的拍法更為簡單易行。

直到,我看到了這部《信箋故事》。

才發現原來真的有導演,有能力把這樣一個容易表面化、情緒化的題材,拍出思考的深度和平等的姿態


故事的女主人公詹妮(勞拉·鄧恩飾)年近50,是個紀錄片導演兼大學教授。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她的母親無意中發現了一本信箋,是詹妮30多年前寫的一個故事。

詹妮以少女的語氣,寫下了自己的“初戀”。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對方是她的教練,年長許多,她已經記不得對方的年紀了。

在詹妮的記憶中,自己當時應該已經是個成年人了,但母親卻提醒,當時她只有13歲

也就是說,那段轟轟烈烈的戀情,其實是成年人誘姦未成年少女的犯罪行為。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詹妮對這段塵封已久的往事,已經記憶模糊了,但這個發現還是讓她忍不住想要去驗證,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13歲的自己,為什麼會和一個40來歲的男人上床?是被強姦麼?她不相信...

因為信箋裡記錄的,分明是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影片始終貫穿著現實和回憶兩條線,交叉推進。

像剝洋蔥一般,一層一層地揭出真相。

有意思的是,影片製造懸念的方法非常聰明。

一是,成年詹妮對過去記憶的偏差,以及受傷後防御心理的迴避;

二是,少女詹妮對愛情的憧憬和對性的懵懂,在信箋的內容上作出的極大的改編、美化。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這兩個作用力互相纏繞,彼此借力。

最終,在導演有力的把控下,還原了整個事件。

雖然整片充滿了帶有迷惑性的懸疑(一不留神就容易被導演的鏡頭給騙了),但整個敘事非常清晰,絲毫不見散亂

不得不感嘆,導演實在太會講故事。

由於少女時期詹妮的父母對她的控過於嚴苛,導致她很早就形成了叛逆情緒,在壓抑中積蓄了很多負面想法。

13歲那年的暑假,她結識了兩位馬術教練——格拉夫人和比爾。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他們的隱秘戀情,被敏感的詹妮發現了,但她選擇了為兩個人保守秘密。

因為在詹妮的眼中,他們的愛情是美好且純潔的,就像一對靈魂伴侶一樣,充滿著成熟的魅力。

詹妮以為他們保守秘密為榮。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在他們面前,詹妮頭一次感覺到被當做成年人來“

尊重”,她認為那就是她夢寐以求的自由。

詹妮把他們當做成長的伯樂,卻不知他們已將她視為獵物。

“性”在比爾的口中,是成熟女人的標誌,是真正自由的出口,只有接受了他的性,詹妮才有可能蛻變成格拉夫人那樣美好成熟的人。

詹妮雖然猶豫,但還是信了。

在詹妮失貞當晚的重要時刻,影片安排了一段穿越時空的對話。成年詹妮痛心疾首地向少女詹妮發問:

“那晚,你為什麼會答應他?”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然而少女詹妮根本體會不到這質問背後的悔恨與痛苦,因為當時的她已經認定了,那就是她“掌握自己人生”的第一步!

這件事已經過去了40年,詹妮不斷地拜訪昔日的親歷者,從他們的隻言片語裡拼湊真相。

記憶和真相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原來當年的真愛,真的只是一段噁心的性侵。

在信箋故事裡,詹妮形容比爾是她的愛人,但其實每次被性侵之後,她都會生理性地嘔吐。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雖然成年後的詹妮從不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但她每次親熱時都會有不適感,看到馬也會牴觸...

記憶會騙人,但潛意識卻從不曾忘記

人們在面對傷害時,心理就是這樣的複雜。

而這些複雜,才是受害者最真實的心靈世界。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不是所有的傷害,都會哭天搶地。

原來性侵者也可以道貌岸然,還跟少女講獨立與愛,更在性愛上裝飾出很多美好的詞彙來

所有參與者也都是平凡的人,不像臉譜化的符號那樣,歇斯底里,情緒異端。

就像indieWire的評價:

這是一幅巨大的、勇敢的、真正震動人心的自畫像,它以一種微妙、謙遜的程度來探討性侵犯問題,這在當下的敘述中是很少見的。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拍攝痛苦的災難,有很多方法。

比如,同樣是關注地震後的災民。

一種辦法是拍他失去親人的撕心裂肺,拍他失去生活能力後的痛苦心酸。

還有一種,是拍這個人一直在繼續正常生活著,但他的睡眠時間比正常人短,他經常會因為忘記親人已經去世而多準備出一副碗筷,他甚至不願意和愛心人士多提那次災難的感受...

我不想評價優劣,但我更喜歡後者的態度。

一部根據導演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性侵太可怕,她不想記得

不以災難為賣點,用平靜安詳的鏡頭,平等尊重的姿態,去記錄重大傷害中的當事人,探索他們的心理和情感。

因為只有這種態度拍出來的電影,人們才能放下情緒去深入地思考,真切地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