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GE為什麼不能預測次貸危機之二——新宏觀的解釋體系

DSGE為什麼不能預測次貸危機之二——新宏觀的解釋體系

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目前充斥著高級宏觀經濟學教科書,它披著高深的數學外衣,實際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它的思想基礎與方法論均存在嚴重缺陷,無法解釋真實的經濟世界,更遑論有效解決經濟週期了,它嚴重誤導了經濟決策者,毒害了年輕後生,阻礙了宏觀經濟學的創新與進步,建議立刻將其拋棄。第一經濟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深入解析其六大缺陷,並提供新宏觀主義的解釋解決方案,以作替代。本系列分為三部分,這是之二。

二、新宏觀解釋體系

1、實物貨幣兩分

這裡的實物貨幣兩分法不是貨幣面紗論的忽視貨幣作用,恰恰相反,它更加強調貨幣的作用,認為經濟循環存在實物與貨幣兩大循環,廠商購買設備、原材料、勞動力生產商品的過程是支出貨幣,接收實物的過程;居民則是接收貨幣,支出實物;然後,居民購買商品,支出貨幣接收實物,廠商銷售商品,接收貨幣支出實物。

2、實物利潤、貨幣利潤

實物的增值,即為實物利潤;貨幣的增值,即為貨幣利潤。

3、生產目的與最終需求

由於貨幣從內生轉變為外生,存貨與資本品不再是當然的財富,它們都需要變為貨幣才實現其價值,生產目的是獲取更大的貨幣收益,即貨幣利潤,以還本付息,貨幣循環主導了實物循環。可見,存貨與資本品不再是最終需求了,它們只是中間品,消費品成為唯一的最終需求。

4、正反饋

微觀以正反饋的方式適應環境,即追漲殺跌,順應大勢;微觀博弈形成宏觀,宏觀決定市場產量——價格環境。這一機制的優點是在價格——利潤指引下經濟自行增長,當然反之也成立。缺點是鼓吹資產泡沫或使其崩裂。

5、產業樹與宏觀投資必然虧損

傳統利潤表存在折舊誤導,因此企業對負現金流熟視無睹,而陶醉於蒸蒸日上的贏利報表,於是放開手腳加大借貸以擴展規模,直至現金流斷裂而抵押品價格又暴跌,才發現債務已經無法償還。

現金流量表更為真實地反映了市場主體的財務狀況,但它對未來的預測與展望則是由誤導的,因為它認為市場需求無窮大,即開環系統。

新宏觀發展出宏觀貨幣流分析工具,它認為市場需求是有限的,貨幣循環是閉環的,可以精確計量流入與流出的,故能找到宏觀系統運行的不穩定性的根源。

運用產業樹模型與宏觀貨幣流工具,得出由於央行創造的基礎債務與商行衍生債務,導致宏觀投資必然虧損,而利潤表的誤導使其持續借貸導致債務累積與債務危機,不得不去債務,經濟發生衰退,這就是債務長週期。

DSGE為什麼不能預測次貸危機之二——新宏觀的解釋體系

可見,經濟系統不穩定的根源在於央行的基礎債務與商行的衍生債務,它使實物利潤無法實現貨幣利潤,必然實施價值補償才能讓實物利潤與貨幣利潤同步。

因此,調節行業比例失調的薩伊定律僅適用實物經濟,或者說,實物經濟可以達成均衡,但貨幣經濟無法均衡。貨幣經濟中簡單再循環與零供給零需求死寂狀態可以達成均衡,但簡單再循環零利潤廠商不能容忍,死寂狀態一天也堅持不下去。

古典與新古典堅持均衡,是仍然停留於實物經濟;凱恩斯主義與新凱恩斯主義儘管承認週期與失衡,但根子裡還是基於均衡,只是由於動物性衝動、偏好轉變、外在衝擊,技術進步、工資粘性等導致失衡,它並沒有發展出新的方法論與真正的宏觀視野,因此不可能找到不穩定的根源,從而無法撕掉不徹底性標籤。

6、儲蓄率計算

首先將社會經濟劃分為不同的產業層級,頂級為最終消費品產業;

中間層級為加工企業,層級數為n-2;

最低端為原材料級;

假設頂級企業從銀行總貸款為G,工資率為v,利潤率為m,消費需求為Ⅰ,派生投資需求為Ⅱ,

那麼,頂級企業將貸款的G(1-v)購買機械設備,Gv僱傭工人;

則次級企業獲得G(1-v)的訂單,將扣留G(1-v)m的利潤,以G(1-v)(1-m)(1-v) 購買機械設備, G(1-v)(1-m)v僱傭工人;

再次級企業獲得收入G(1-v)(1-m)(1-v),利潤G(1-v)(1-m)(1-v)m,分配工資G(1-v)(1-m)(1-v)(1-m)v,設備支出G(1-v)(1-m)(1-v)(1-m)(1-v);

如此遞推,直至產業最低端。

將所有的消費需求相加:

Ⅰ=Gv+ G(1-v)(1-m)v+G(1-v)(1-m)(1-v)(1-m)v+……

Ⅰ=Gv[1+(1-v)(1-m)+ (1-v)2 (1-m)2 +……]

Ⅰ=Gv/[1-(1-v)(1-m)]= Gv/(m+v-mv)

同理得所有的利潤和為:Ⅱ=G(1-v)m/(m+v-mv)

可以發現Ⅰ+Ⅱ= Gv/(m+v-mv)+ G(1-v)m/(m+v-mv)=G

在上面的模型中,假設m=0.1,v=0.2,得消費需求=5/7約為70%,派生投資需求=2/7約為30%,與美國的實證數據基本相符。

實際中,中間加工商的利潤要扣除一部分作為消費,而工人工資中有一部分作為儲蓄,兩者對沖後形成消費與儲蓄。

這是產業鏈內的貨幣分配機制。

7、法定準備金與流動性短缺

設初始貨幣量為M,儲蓄率為S,那麼消費即為M*(1-S),如以月薪製為主導,則產業循環週期為一月一次。現實中的M等於基礎貨幣減去法定準備金,即M0+電子超準。

儲蓄的去向可以分為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典型即購買股票或房產以及直接借貸,後者為銀行間接借貸。不妨設購買股票為S1,購買房產為S2,儲蓄存款為S3,也就是S=S1+S2+S3。

這裡先計算儲蓄存款,為此假設S1=0,S2=0,1>S3>0,法定準備金率1>D3>0。

則央行提取得法定準備金=S3*D3。

第一月頂級企業貸款=月度M*S3*(1-D3);(如果消費者借貸,則為消費信貸,典型為次貸危機。)

第一月頂級企業銷售收入=消費需求=M*(1-S3);

因此,第一月頂級企業現金流=貸款+銷售收入。

=M*S3*(1-D3)+M*(1-S3);

=M*(1-S3*D3);

該現金流又被投入產業循環,形成居民收入,然後被消費與儲蓄,也即月度國民收入,或月度GDP。

第二個月頂級企業現金流=M*(1-S3*D3)*(1-S3*D3)=M*(1-S3*D3)^2;

......

第V個月頂級企業現金流=M*(1-S3*D3)^V。

故,月度GDP=M*(1-S3*D3)^V,V為月度序數。

當V→∞,月度GDP=M*(1-S3*D3)^V→0;

週期GDP=累積GDP=M/(S3*D3)。

事實上,當V=40時,月度GDP已經衰減得不可忍受了,它迫使貨幣當局調整M、S、D,這就是由於流動性短缺而導致的週期,一般稱之為基欽週期。

由上推理過程可以看出傳統經濟學教科書中的貨幣乘數存在兩大誤區:所謂的貨幣創造實際上貨幣並沒有被創造出來,而是債務;貸款人並沒有將貸款再次存入銀行,而是發放工資、購買設備,因此,法定準備金率作用的是儲蓄,而非整個的貨幣流量。

這是產業間的貨幣循環機制

DSGE為什麼不能預測次貸危機之二——新宏觀的解釋體系

8、總需求與總供給

截取某一時刻,該時刻的貨幣流量即為總需求,商品與勞務流量即為總供給。其中,總需求由上面的月度GDP=M*(1-S3*D3)^V決定,而總供給由資源、勞動力、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決定。

偏執於前者的為需求主義,追求貨幣利潤,如重商主義、凱恩斯主義與貨幣主義;偏執於後者的為供給主義,追求實物利潤,如重農主義、古典、新古典、供給主義等。

新宏觀主張兩者並重,實物利潤與貨幣利潤同步才能消除經濟週期,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9、物價公理

物價水平P=總需求TD/總供給TS。

在實物經濟中總需求為MV,設總需求TS=Q,則得PQ=MV,即費雪公式。

在貨幣經濟中總需求為M*(1-S*D)^V,它可以消除費雪公式無法刻畫債務積累的缺陷,由此找到經濟週期的根源。

由於市場存在著正反饋機制,過高的物價會引發惡性通脹,過低的物價會引發嚴重通縮,兩者都會導致實體經濟減產,乃至崩潰。因此,必須嚴格監控價格信號,使其運行在合理區間。

10、資產泡沫、明斯基時刻

儲蓄可以直接投資,由於購買股票或房產又可分為一級市場、二級市場,一手房、二手房,這其中,一級市場、一手房是將貨幣直接交給了上市公司或房地產公司,即又迴流了實體經濟,故準備金率為零。而二級市場、二手房卻是將貨幣沉澱下來,相當於脫離了實體經濟,如同央行對儲蓄存款提取法定準備金一樣,即可以乘以正的準備金率係數。

故總衰減係數為S1*D1+S2*D2+S3*D3,其中,D1為流向股票二級市場係數,則一級市場係數1-D1。D2為流向二手房係數,則一手房係數為1-D2。D3為法定準備金率。

為簡化,這裡只以股市泡沫為例,即令S2=S3=0。為簡化,這裡只以股市泡沫為例,即令S2=S3=0。

則衰減係數為S1*D1。

這樣,月度GDP=M*(1-S1*D1)^V,V為月度序數。

則,累積GDP=M/(S1*D1);

當月流入一級市場的貨幣量=月度GDP*S1*(1-D1);

當月流入二級市場的貨幣量=月度GDP*S1*D1;

累積流入一級市場的貨幣量=累積GDP*S1*(1-D1)=M(1-D1)/D1;

累積流入二級市場的貨幣量=累積GDP*S1*D1=M;

可見,累積流入一級市場的貨幣量相當於銀行的累積貸款,累積流入二級市場的貨幣量相當於累積法定準備金。

由於流入一級市場的貨幣量事實上已經離開了證券市場,故它對證券價格只是貨幣成本、心理價格,不起實際作用,實際買方為累積流入二級市場的貨幣量。

根據宏觀價格決定公理P=TD/TS,由於累積流入一級市場的貨幣量與累積流入二級市場的貨幣量的持續增長,導致股票價格不斷上漲,市場中的正反饋機制發揮作用,即追漲、捂盤、惜售、供給減少甚至為零。

此時股價=即時買盤/即時賣盤

=月度GDP*S1*D1/月度IPO

=M*(1-S1*D1)^V*S1*D1/0

=∞。

這就是牛市資產價格高估,新股持續漲停機制。當然它的表面理論是市盈率股價,於是資產泡沫形成,百姓產生財富幻覺,開始炫富高消費,通脹來臨,觸發貨幣當局緊縮,形勢發生逆轉。

反之,人們開始群體性恐慌,要求一次性清算累積投入成本,正反饋機制再次起作用,但它是殺跌、傾巢而出、全盤拋售、供給激增,而累積投入成本為累積流入一級市場的貨幣量與累積流入二級市場的貨幣量之和,即M(1-D1)/D1+M=M/D1,即只要求回本的總供應為M/D1,但此時的總需求卻為0了,於是股市泡沫崩裂。

此時股價=即時買盤/即時賣盤

=0/(M/D1)

=0。

這就是資產泡沫崩裂,或者說明斯基時刻、辜朝明資產負債表型衰退、凱恩斯流動性陷阱、大蕭條。

DSGE為什麼不能預測次貸危機之二——新宏觀的解釋體系

可見,從漲停到跌停的過程可以很短暫,即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原因是漲停時的總需求並非無限大,它實質為極小的成交量與極高的成交價這一真相,卻顯示為極高的成交價乘以總股本,誇大了總需求,即以偏概全,這就為索羅斯的反身理論提供了合理解釋,即看似如日中天的漲勢其實很虛弱,輕輕踢一腳即可逆轉大勢,進而獲取巨大的先手利潤。

11、債務率與債務長週期

根據週期總GDP=M/(S*D),貨幣當局通過量寬M,降息以減小儲蓄率S,降准以減少D,從而使週期GDP增加,這一推理已經為美國的量寬與低利率、低準備金率所證實。

但是,它形成了儲蓄累積=GDP=M*S/(S*D)=M/D=M2,這意味著債務也被同樣累積,它使借貸者不堪重負;而M/D》M,這又意味著儲蓄面臨擠兌壓力。

上面推理得出M2並非貨幣供應量,它是儲蓄債權,背面是債務,M2/當年GDP=(M/D)/[M*F(S、D、V)]=1/[D*F(S、D、V)],它表明M2/當年GDP與貨幣發行量M無關,以此比值高低作為貨幣超發論的標準誤導民眾,它實際表達的是債務率高低。

頂級企業為什麼能持續借貸而沒有倒閉呢?這是很多人的自然反應。

因為其大,信用評級高,商業銀行乃至央行都樂意借貸,這一隊伍中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鐵總公司、亞馬遜、通用汽車等。

次貸危機則是因為銀行以為房價永遠上漲而發放了無抵押貸款

一般企業利潤來自競爭對手的虧損,頂級公司或壟斷公司沒有競爭者,直接面對消費者,而正的儲蓄率結構無力改變,因此不得不負債或融資。可見,競爭力弱的一般企業、國家、大企業的虧損是常態,現實並非是同質的獲得平均利潤的均衡狀態。以均衡為基礎假設的DSGE是不切實際的。

但是,當民眾對政府債務與大企業債務不可容忍之時,銀行緊縮,它們被迫緊縮還債,這期間會連帶上中游產業的衰退,以及資產泡沫破裂,由此債務凸顯,債務危機爆發,債務長週期來臨。

該週期分為四大階段,即產出增加與物價上漲的復甦期、產出增加與物價下跌的繁榮期、產出減少與物價上漲的滯脹期、產出減少與物價下跌的蕭條期。這是規則週期路徑,現實中由於調控適當也可能發生變形,比如,只有復甦期與蕭條期,也就是所謂的菲利普斯曲線。可見,滯脹並非凱恩斯主義帶來的,它是貨幣經濟固有的,大蕭條前美國出現過多次。

12、兩大根源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市場經濟可以實現實物利潤,但無法實現貨幣利潤,其原因為央行的債務貨幣與儲蓄債務,要擺脫經濟週期,必須從這兩方面入手。

13、經濟週期與國家興衰

經濟週期對人類造成了重大財富浪費與痛苦,其中的滯脹使先行國家產業外移導致本國空心化,產業接收國家後起直追成為新興經濟體,市場經濟在世界擴散的結果是國家興衰輪動,發展呈現均衡化趨勢,這或許讓特朗普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經濟週期中嚴重的蕭條極易觸發貿易戰,大規模的企業倒閉與工人失業形成嚴重的社會危機,進而爆發世界戰爭,釀成人類悲劇,深入地解釋經濟週期,然後切實可行地加以解決它,而非歪曲迴避它,是經濟學家的義不容辭的使命,變革宏觀經濟學迫在眉睫,經濟學家任重道遠。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