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興城之寧遠古城

興城古城,史稱寧遠古城,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城牆、四座城門、鐘鼓樓、牌坊、文廟)、國家4A級景區。商代屬孤竹國,戰國為燕地,秦統一中國後,屬遼西郡,隋屬柳城郡、柳城縣,唐屬柳城、來遠兩縣分轄。興城之名源於遼代,遼聖宗統和八年(990年)遷興州民至桃花島(今覺華島)築城設縣,稱興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駐守這裡的總兵巫凱、都御史包懷德,為防禦北方蒙古兀良哈部對明軍的襲擾,呈請由曹莊驛(今曹莊鎮)至湯池(今溫泉街道)間督造了這座城池,名為寧遠。當時所築之寧遠城,周圍五里九十六步,高三丈。建有四座城門:東曰春和,南曰延輝,西曰永寧,北曰威遠,鐘鼓樓在中街。第二年又增築外城,周圍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高如內城。建有四座城門:東曰遠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四座城門分別設有城樓,四角設臺,城廓之間為護城河,河深一丈五尺。

印象興城之寧遠古城

古城甕城

隨著這座城池的修建,這個地方在軍事上的作用愈發顯得重要。遼西走廊通道拓展於遼金,完善於明清。寧遠古城是這條通道上的一個軍事重鎮,是明朝寧錦防線上最堅固的一座城。它居於山海關和錦州之間,使山海關有了可靠的屏障,錦州有了堅強的後盾。它同錦州、松山、杏山、大淩河、小淩河、右屯等地的大小城堡,構成了明朝關外的防禦體系,寧遠和錦州二城是這一防禦體系的核心。明朝的軍隊與女真族的後金軍在這裡進行了多次激戰。明天啟六年(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十萬大軍輕取遼西諸城,但要想進攻京城就必先攻下寧遠。當時寧遠守將袁崇煥率領不足二萬守軍與後金軍展開激戰,用紅夷大炮重創後金軍,努爾哈赤身負重傷,引兵而退,於同年八月死去。這就是載入史冊的“寧遠大捷”。

印象興城之寧遠古城

古城和紅衣大炮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清太宗皇太極為了給父親報仇,親率大軍進逼寧遠,袁崇煥指揮有方,後金軍再次大敗而逃,史稱“寧錦大捷”。清太宗久攻寧遠不下,於崇禎二年(1629年)繞道大安口,越過長城,進逼北京,並用反間計使袁崇煥蒙冤而死。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兵又兩次攻打寧遠,守將金國鳳率眾死守,後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團練寧遠兵馬,至此後,除寧遠城下,明山海關外的要地失守殆盡,寧遠城成為明朝在遼東的最後屏障。

解放戰爭時期,這座古城也遭受了戰火的摧殘,外牆被毀,如今能看到的寧遠古城,只是原來的內城。經歷代維修基本保留了原貌。

印象興城之寧遠古城

祖氏石坊

興城古城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始建,經歷了近600年的歷史。興城古城城呈正方形,周長3274米,城牆高8.8米,城牆基砌青色條石,外砌大塊青磚,內壘巨型石塊,中間夾夯黃土(城牆高8.5至9.6米,底寬5.77米,頂寬4.3至4.6米)。城的四角均有角臺,突出於城角,用以架設紅夷大炮。東南角臺建有魁星樓一座。城的四面正中皆有城門,門外有半圓形甕城。門上各有兩層樓閣、圍廊式箭樓,有坡形磚砌登城馬道。東南西北十字大街相交於古城中心。南街中段有兩座氣勢雄偉,巧奪天工的石牌坊。文廟座落在古城內東南隅,西北隅有城隍廟一座。鐘鼓樓位於古城中心,與四座城門箭樓遙相對應,顯得威嚴壯觀,氣勢巍峨。

印象興城之寧遠古城

古城夜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