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集體奔三是大勢所趨,而立之年,你們的房子準備好了嗎

中國正在急速步入“老年人社會”。70後也被人戲稱老年人了。說到70後,年紀最大的今年47歲,最小的也有38歲了,理論上來說還屬於年富力強的中年人,可怎麼就被冠上“老年”了呢?

但想想也不奇怪,如果說人生分為青年,中年,老年的話,上有老下有小的90後,已經淪為為生計奔波的中年,70後的“老年人”雖然有些意料之外,但也算是在情理之中了。

90後集體奔三是大勢所趨,而立之年,你們的房子準備好了嗎

想想身邊同事裡頭,70後多數過的還是比較殷實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手裡有一套房,對於北上廣深等一線城的70後來說,參加工作時正值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初,運氣好的可以趕上某些單位福利分房的末班車,運氣再不好的,當年一個月工資可以買兩平米房子。

2000年時北京通州的房價是1800元/平方米,北京朝陽的房價是3800元/平方米,北京豐臺的房價是3500元/平方米,北京海淀的房價是4000元/平方米,北京內城四區的房價是4300元/平方米。並且連續3年保持穩定。而那時候,北京市的平均月工資多少呢?平均工資是1300元/每月。

在如今的北上廣深,你也不難發現有多套房子的房東,很多都是70後,在有穩定的工作之餘,還可以收一些房租貼補生活。退一步來說,哪怕手裡只有一套房,現在都有除自住房外的價值數百萬的可支配資產,最起碼沒有房貸壓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90後集體奔三是大勢所趨,而立之年,你們的房子準備好了嗎

說完70後,我們再來看看90後。雖然中間只相差了一代人,但是境遇卻有很大的不同。很多70後進城的時候,當時中國的城市化率還不過百分之三十幾。十幾年後的今天,已經到了百分之五十七。

這其中,大量的人口流動和轉移,導致城市的人口迅猛增長,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城市的樓價被挨個點燃,從北上廣深,到杭州、蘇州、鄭州、武漢等城市,年輕人流向哪裡,哪裡的房價就漲。

90後被貼了很多標籤,比如生活在蜜罐裡、以自我為中心、貪圖享受,在很多人眼裡90一代經不起挫折,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這一代正在承載著這個時代巨大的壓力。

壓力來自哪裡,兩個字就可以概括,“負債”。90後是典型的月光族,並不存錢,也不會為了買房而省吃儉用,所以90後買房的常規套路就是掏空6個錢包交上首付,再向銀行借款。

即使這種做法被很多人所詬病,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也不失為一種解決途徑,畢竟如今的房價這麼高,況且負債的本質是把未來的收入在現在變現,儘管它將會產生利息成本,但是如果未來房價持續上漲的話,也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90後集體奔三是大勢所趨,而立之年,你們的房子準備好了嗎

而對於即將畢業的90後同學來說,買房似乎有些遙不可及,可以先選擇租房站穩腳跟,在熟悉城市、適應城市之後,再考慮要不要買房,在哪裡買房,用什麼方式買房。如今找房子也越來越方便了,在58同城上,各種價格、各種款式的房源應有盡有,總可以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房子。

退一步而言,曾經房子是生活的必需品,那是因為它雖然昂貴,並不奢侈,可如今的房子搖身一變,高不可攀,是否還值得每個人都去追逐和嚮往?要麼選擇繼續追逐,要麼試著選擇其他的生存方式,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