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恐龍獵人”在郯城發現首例群體性小型馳龍類恐龍足跡

厉害了!“恐龙猎人”在郯城发现首例群体性小型驰龙类恐龙足迹

唐永剛介紹,沂蒙晚報於2010年3月3日刊發的郯城縣馬陵山發現50餘個恐龍足跡化石也是他發現的,“因馬陵山是紫紅色的白堊紀岩層,這些岩層上面的耕土層僅有幾十釐米厚。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1億6千萬年,共分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其中白堊紀佔了8000萬年,白堊紀也是恐龍物種最豐盛、最活躍的時代。所以,近年來,我重點對馬陵山進行了探索。”

2015年,唐永剛與化石愛好者柳洋在李莊鎮發現了密集的恐龍足跡,大小加起來有300多個。為了防止走露消息後遭人為破壞,2017年,唐永剛待附近村莊全部搬遷後才著手進行研究。2017年4月,由國內青年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領隊,臨沂大學古生物所王孝理教授、張軍強博士、郭穎博士等學者會聚這裡,共同考察了這批足跡。

這個區域從來沒有發現過恐龍骨骼化石,只有恐龍足跡可以告訴我們,這裡生活過什麼恐龍。”知名古生物學者、臨沂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所長王孝理教授被此地恐龍足跡的多樣性震撼,“這簡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白堊紀恐龍公園!”

據瞭解,一般來說,一個恐龍足跡點的恐龍足跡種類都是寥寥一兩種,但李莊鎮足跡點的恐龍足跡卻包括了肉食性恐龍留下的三趾型中型獸腳類足跡、小型獸腳類足跡、微小型獸腳類足跡,以及兩趾型小型恐爪龍類足跡;植食性的窄間距蜥腳類足跡,寬間距蜥腳類足跡,以及鳥類足跡共七種類型,整體超過300個足跡。也就是說,在這約10畝地的範圍內再現了影片《侏羅紀世界2》中的恐龍種類。

據瞭解,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兩趾型足跡,大多數屬於恐爪龍類恐龍所留。恐爪龍類恐龍包括馳龍類與傷齒龍類,前者最著名的要屬《侏羅紀世界》中那群兇猛的掠食者,後者則屬於最聰明的恐龍物種。這類恐龍的共通之處就是它們都長著大型彈簧刀般的第Ⅱ腳趾,在行走時並不與地面接觸,於是就留下了兩趾型的足跡。

“它們每個足跡只有7至8釐米長,組成了四道行跡卻始終保持平行狀態,這是典型的群居性體現。”邢立達說,此前足跡學家發現的恐爪龍類恐龍足跡大多數是獨行俠,只有一例是平行的行跡暗示著群居,這讓古生物學者對科普讀物與影視中群居生活的伶盜龍(也叫迅猛龍)打上了大大的問號,“此次我們發現首例小型馳龍類確鑿的群居性的證據,可以說為這個爭議畫上了句號。”

這批足跡發現於較為潮溼柔軟的古沉積物上,所以足跡的部分特徵不是很明顯。研究團隊使用了三維攝影法為足跡化石製作了數字模型,使得足跡的輪廓、深淺一覽無遺。經過詳細研究,學者們最終將足跡歸入猛龍足跡。據計算,這些小恐龍的體長約1米,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達到每秒2.4米。

“此地生活的恐龍太豐富了,最小的肉食恐龍只有50釐米,而最大的能達4米,它們穿梭在體長巨大的大型植食性恐龍身旁,旁邊還有群古鳥在水畔覓食,此時一群小型馳龍類蜂擁而至,對一個觀察已久的目標群起而攻之,完全可說是一部絕妙的恐龍世界大片!”世界權威的恐龍足跡專家、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馬丁·洛克利教授看到這片足跡化石後如此感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