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GDP那麼高,為什麼很少看到美國製造?

在路上157801529

美國2016年GDP為186244萬億美元,2017年GDP絕對額增加7624億美元,名義增長率4.1%。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中國2017年GDP為827122億元人民幣,約為122503億美元。截止到2017年,中美兩國GDP之比為63.2:100,絕對值美國仍然大幅領先71365億美元——約相當於日本和英國的GDP總和。

2017年,美國第一產業增加值1734億美元,同比下降9.4%;第二產業增加值36953億美元,同比增長2.3%;第三產業增加值155219億美元,同比增長2.4%。三次產業的比重調整為0.9:19.1:80.0,其中製造業佔GDP比重為11.6%。

2017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22443億美元,佔GDP的比重為11.6%,同比實際增長1.9%,增速比上年回升1.4個百分點。2017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為35947億美元,高出美國60.2%。

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早在2013年就要比美國多了,第一次超過了美國。以後差距越來越大,但是也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一個是美國的製造業雖然規模沒有中國的那麼大,但是美國的製造業更多關注的是技術密集型,像飛機制造和高科技領域,而中國的製造業還是更多關注低端。

另一個從公司的盈利角度來看,美國製造業它的盈利能力要比中國的公司高很多。以世界500強公司,雖然中國追趕的很快,但是現在美國還是最多的。中國上榜公司115家,美國上榜132家。而且,平均盈利水平美國的500強利潤更高中國的500強只能勉強達到平均值。

所以,中國製造業的規模雖然大,但是盈利能力遠不如美國的製造業,所以不能說美國的製造業衰退,它只是朝著價值鏈更高的方向去發展去了。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Made in China”,這是因為此前承接了大量的低端工業,比如成衣、鞋子等,這些是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這樣的標識出現的頻次高。

美國的製造業,集中在集成電路、軟件系統、軍工等領域,這些要麼是日常消費品的核心零部件或者軟件,不會出現在使用者的眼前,要麼是軍工出口,不會出現在普通民眾的視野裡。但是無一例外,這些領域全部都是高利潤,甚至是暴利的行業。

以led燈的發光元器件為例,在十年前,中國沒有能力研發芯片,只能靠人工封裝。能夠製造芯片的國家,只有兩個,美國和德國。而利潤分配呢,芯片企業分走了這個行業裡的90%。後來中國的一個企業技術攻關成功,幾乎所有led燈具企業的採購都提著現金收在那個企業門口提貨。可見,多年來受了多少外國人的氣。

芯片領域一直是中國的短板,號稱是尖端科技裡的尖端技術。這個領域一直都是國外企業的長項,中國在2014年立項攻關,最近看到報道,已經有突破了。

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會面臨著產業升級的問題,因為工業作為原始的資本積累的使命完成以後,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走向金融與信息服務。以前的英國和法國是這樣,現在的美國也是這樣。落後的、低附加值的、有汙染的工業產線都轉移到國外去,做信息服務和金融服務,在利益鏈條上,這才是高附加值領域。所以,美國的高端服務業,第三產業佔比超過了80%。

美國的所剩不多的製造業,也要比世界上其他國家要發達,而且,美國的製造業集中在兩個領域:尖端技術、軍工。尖端技術用來進行科技壟斷來掙錢,軍工用來保持美國的軍事霸權。

高端製造業需要高素質的人才,美國雖然教育發達,但是也有很多藍領,他們失去了工作機會,造成了美國老工業基地的退化現象。

前幾年的金融危機和底特律城市的退化和失去活力,給美國政府敲響了警鐘,美國政府開始大談特談製造業迴流。但是製造業空心化非一日之功,重新工業化,需要配套的項目非常多,美國社會需要對此進行多方位的調整。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美國人過慣了華爾街的生活,還能習慣東莞厚街的節奏嗎?特朗普上臺後,精明地算了很多賬,取消或者補貼了很多稅,使得中美兩國的製造成本指數相差不大,也有一些企業真的迴流到美國去了。

看來,不管是地主還是佃戶,家裡有糧,心裡不慌啊!

所以,我們平常很少看到美國製造,不能說明美國製造不行了,相反,美國製造依然強大,只是我們看不見它。在以後,我們也可能會經常看見它的身影,那對國人來說,意味著工作機會的損失。


而知而行

GDP是什麼?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單就GDP這個概念而言,它就不只是和製造業掛鉤。如果把GDP實力和美國製造等同,顯然有些片面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製造”一詞,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製造就是把原材料加工成使用的產品或將原材料加工成器物。單從字理解,製造業就是原材料、勞動力、資源的集合體。在實際生產中,製造業又可分為高端製造業和低端製造業,高端製造業擁有高技術壁壘和高附加值,低端製造業則完全相反。發達國家本身人力成本高,低端製造業不符合資本市場化需求,更傾向於將低附加值的製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再從工業的發展階段看,我國尚處於向製造業強國邁進的階段,而美國已經處於後工業化階段。按照學術的定義,後工業化是指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超過工業和農業。其特徵是,經濟以服務性經濟為主;專業和技術人員在社會佔有相當的比例;知識經濟成為社會的中軸;運用新的智力技術來進行決策。

\t雖然我們很少看到美國製造,但是美國製造業強國和科技霸主的地位仍然沒有人質疑。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第一產業增加值1734億美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6953億美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55219億美元。即便美國的第二產業佔比已經相當低了,但仍居於全球第二。從製造業集中度來說,美國的製造業主要集中在集成電路、航空、航天、導彈、醫療器械、生物醫藥等領域。這也正印證了前面的表述,這些美國製造業的產品並非我們日常生活直接使用的消費品,自然也就感覺很少看到美國製造了。

最後,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來圍觀一下美國的科技霸主地位。數據統計,到目前為止,美國共誕生了30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總量高居榜首其遠遠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這些諾獎得主在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領域成就卓著。在世界上最好的前200所大學中,美國佔比37.5%。在全球十大頂尖科技公司中,美國獨佔8家,可以說全球絕大多數應用科技都離不開硅谷的支持。雖然很少看不到美國製造,但其實美國製造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


每日經濟新聞

首先要做幾點解釋:

第一、美國是全球GDP較高,但卻不是最高的國家。正如我在前幾天的評論中所說,美國的長處和優勢在於把高GDP和國家能力緊緊捆綁在一起,這就在相當程度上把那些富而不強的國家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第二、美國在製造業方面,雖然依然雄居世界前列,但是美國的製造業卻並非全球第一,而且有日漸外流和衰退之勢。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第二期要竭力倡導製造業迴流。

美國製造業之所以會出現衰退,某種程度與最近幾十年美國的立國之本發生變化有一定的關係。最近幾十年美國的國家發展重點,逐漸偏向科技和金融立國,在製造業方面的資源投入相對減少,因此美國原有的一些發達產業,比如汽車產業開始日漸衰落;而在科技與金融方面,美國卻紮紮實實地走在了世界前列。

因此才有了上面問題中提出的疑問: 為什麼美國GDP那麼高,而美國製造卻非世界一流?

美國的這一國家定位發生的變化,與歐洲另一個大國 - 德國相比形成了截然反差。眾所周知,德國的經濟立國之本是製造業。這麼多年來,無論外界形勢發生何種變化,德國的這一定位始終沒有改變。2015年,德國提出了工業4.0,其最終目標也是以現代科技來推動和提升德國製造業的發展。因此人們看到,在今天的世界,”德國製造”依然是一個靚麗的品牌。

究竟是科技和金融立國,還是製造業立國?這是美國與德國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兩者各有優劣。但從我本人的立場以及從中國未來應該發展的方向而言,我更傾向於德國模式。這倒並非因為我對德國情有獨鍾,而是因為製造業的強盛確實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而科技和金融這是輔助這一立國之本的兩翼。這個道理我想大家都會同意。


邱震海

因為美國經濟很發達,處於全球產業鏈的頂端,很少看見一般的美國製造,正是美國具有超強經濟競爭力的體現。

在此引用一個家喻戶曉的“微笑曲線理論”也叫“U型理論”:在產業鏈的兩端,即產業的最初設計研發、最終依靠知名商標的銷售兩大環節攫取的利潤最大,處於U型的最高兩端。而中間的加工製造環節附加值最低,利潤最薄。

美國GDP高,經濟發展,科技實力強主要體現在U型的兩端。例如,蘋果手機產品。美國設計研發主要在本土,這個環節所含有的附加值最高。中間的生產環節在中國代工。而最終生產好的蘋果產品,貼上蘋果商標後,運回美國銷售。

在這些環節中,美國賺取了兩端的最大利潤,中國企業只賺了低微的代工費。

雖然很少看見這些中低端的美國製造,但美國經濟和科技競爭力是全球最強的。

但同時,如果在製造業上久疏戰陣,也會影響經濟發展和中低端就業。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要重振製造業的原因。他胃口很大,要的是全產業鏈的回牽。


經韜

美國GDP高指的是國內生產總值高,反映的是經濟總量,以及映射出的世界地位。美國製造指的是什麼?通俗講,就是美國製造的產品。

【小哥哥】曾在美國生活過幾年,實際上在平時生活中,見到的美國製造並不少,並且由於美國製造一般來說,質量較高而價格也不菲,以食品為例,比如說在大型超市購買的有機蔬菜、牛奶等食品,可能是普通商品價格的兩倍甚至更高。



在美國超市中,有機蔬菜一般會標示“organic”,明碼標價,不會以次充好,以便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消費水平和喜好來購買。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的消費者經常會到一些價格偏低的超市去買東西。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美國的工業化水平和高科技水平高,美國製造在整個全球的價值鏈和製造環節中基本上處於上游,這就是我們對美國製造產生錯覺的原因,貌似接觸不到。



比如說,平時生活日用品服裝鞋帽等,大部分是中國進口,Made in China,現在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提高了,衣帽鞋襪等產品從東南亞地區國家進口的也很多,而美國真正擅長的高端製造業,比如,航天科技、化工製造、精密機械設備、軍工產品等等。這些都是平時生活中接觸較少的領域。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特朗普上臺以後,非常重視美國製造,希望通過減稅措施促進製造業迴流,去除工業空心化現象,而從奧巴馬總統開始,美國就意識到發展實業的重要性,擺脫美國經濟發展脫實向虛的狀態。在這一點上,與眼下的中國製造2025,可以說也是異曲同工。




小哥哥打算盤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檸檬認為,很少看到美國製造主要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經濟全球化後,各國根據不同的生產要素稟賦發展不同的產業。美國作為世界霸主和老牌發達國家,其稟賦在於資金和技術,並不是資源和勞動力。因此美國選擇了向全世界輸出資金和技術,獲取投資收益和服務費。

一部由中國製造的蘋果手機,中國賺取的利潤可能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經濟活動,由於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且中國人重視教育,勞動力素質和總量遠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因此順利承接了世界的加工製造業。

表面上看我們是世界最大製造基地,但本質上講我們的製造業還是以初級製造為主。比如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中興通訊,一直以來號稱有全球領先的5G技術,然而美國一停止對中興提供原材料,中興的多數業務都沒辦法繼續開展。

所以雖然很多產品上寫著中國製造,但是可能離開了美國就不能生產,實力的差距一目瞭然。大力培育人才,耐心發展科學技術,是中國最佳的選擇。


首席投資官

是GDP,不是GDB。

世界上的產業非常多,但美國人口畢竟有限,只有三億,美國又是唯一的超級大國,自然可以選擇一些輕鬆、環保、來錢快的產業,如金融、信息、娛樂,而將那些汙染大、辛苦、利潤微薄的產業(如製造業)轉移到其他國家。

所以,自上世紀60年代,美國就逐漸開始了產業轉移,本國“去工業化”,由此催生了日本、四小龍、東南亞及中國的經濟騰飛。

現在,美國本土的製造業基本只剩下高科技產業和軍工了,之所以留下它們,因為前者利潤高,後者則事關國家安全和美國霸權。

國際上,產業層次大概分為幾種:

第一層,信息業,代表國為美國(誰讓人家是超級大國);

第二層,金融業,代表國為英國(前任世界霸主,與美國關係非同一般);

第三層,裝備製造業,代表國為德國;

第四層,高端產品製造業,代表國為日本;(可憐還有人在爭論德日兩國誰更發達,產業層次德國都比日本高一級。)

第五層,低端產品製造業。

第六層,能源原材料提供者。

不單是美國,產業升級,將落後產業向外轉移是正常的經濟規律。

例如英國,英國曾是“世界工廠”,單是汽車行業就有許多赫赫有名的品牌,而隨著“去工業化”,勞斯萊斯現在歸寶馬,賓利歸大眾,捷豹路虎歸印度塔塔,羅孚MG歸上汽……英國本土幾乎已經完全放棄製造業了,相對應的,倫敦卻超過紐約,成為了世界第一的金融中心。

香港、新加坡也是靠製造業起家的,而現在卻靠金融、服務行業為支柱。

中國的特殊性在於,中國太大、人口太多了,導致中國在向高端產業擴張的同時,低端產業也沒有放棄。原本在國際間進行的產業轉移,在中國卻從城市向農村、東部向西部,在一個國家內部進行了轉移。(知道原本有多少發展中國家等著承接中國淘汰的產業嗎?只是中國讓他們失望了,呵呵。)

同時,由於中國規模大,積累下來的相對數不大,但絕對數卻很高,使得可以有資本發展高端產業。

08年的金融危機,讓世界突然醒悟,沒有實體經濟做支撐,虛擬經濟也無法做的長久,所以美國又提出“製造業迴流”。只是,畢竟離開的太久,進行的不算順利,例如,奧巴馬就問過喬布斯,能否把蘋果的生產線搬回美國?喬布斯說,理論上可以,但需要足夠的工程師,在美國招滿足夠數量,需要半年,而在中國,只要一週。

現在,美國希望以信息化與自動化來重整美國製造業,中國又提出工業2025。未來誰能勝出,還有待觀察。


雁去無痕ty

美國製造還是很多的,主要集中在高端產業上了,集中在高端產品的核心技術上了。波音飛機、蘋果手機……許多高科技產品的核心技術(值錢的部分),由美國自己設計製造,零配件就外包,按他的設計標準給別人加工。比如1部蘋果手機,美商拿走80%利潤,日 韓(配件商)拿走15%利潤,加工組裝商只拿到5%的利潤。

美國70年代就去工業化,玩科技、設計、創意的高端,掙大頭錢。這就是看起來沒多少“美國製造”,實際上GDP還很高的原因之一。

不過,美國發現這麼玩高端,荒廢了製造業,尤其基礎製造業都沒了,美國民眾衣食住行等產品大多依靠進口。這沒有實體經濟,危機來了是不行的。所以現在又要重整製造業,增加就業,做強實體經濟。可是恢復製造業哪那麼容易?美國人享多年的高福利,誰願意再當工人?工廠也給不起工人高工資了。

加上美國金融服務業、娛樂大片遊戲(文化產業)、軍工業,特別是美元霸權吸血世界,美國的GDP很高。可是,金融服務業是虛的經濟。比如美國服務業收費大大高於中國。舉例,在等距離情況下,美國運送1張桌子可能要收費50美元,而中國可能只花20元人民幣(3美元),差價多少?而50美元服務費已統計進美國GDP。所以,服務業高費用也虛高了美國經濟。

美國現在急著要重振製造業,搞實體經濟了。可是中國已是製造業大國了,大到什麼程度了?工業總產值是美日德三國的總和!


東之水32552593

很少看到美國製造,兄弟,你是在說笑嗎?


美國的產品可說無處不在,就說大家最熟悉的吧:蘋果手機,麥當勞,必勝客,肯德基,蘋果電腦,惠普電腦,通用汽車,福特汽車,CK,微軟,英特爾,高通,波音飛機,雅詩蘭黛,百事可樂,可口可樂,沃爾瑪,安卓系統的谷歌,寶潔公司,耐克,甲骨文公司,星巴克咖啡,……這些生活中常見或常用的可都是美國品牌,像富士康這種大廠都只是為美國蘋果打工而已,理論上講,如果蘋果手機不讓富士康幫忙做,那富士康什麼都不是了,因為所有的技術都是屬於蘋果公司的,富士康不過是相當於組裝廠,這也是為什麼蘋果公司拿走世界上手機行業80%以上的利潤的原因。


還有現在鬧得沸沸揚揚的中興通訊事件,沒有美國製造的產品,營業1000多億的中興通訊馬上癱瘓處於“休克”狀態,你現在明白美國製造的厲害了。


所以說美國製造是無處不在,不止高科技產品,現在很多農產品在市場上都經常見到了,比如每年進口最多美國大豆,超市裡都可以看到很多美國水果,價格還超貴,現在都有很多公司專門做進口商品,美國的洗髮水都賣到100多兩百多一瓶,美國奶粉等等也是很多家庭的首選。

不是吹捧,不過生活中美國製造其實隨處可見,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是美國的製造而已。


國輝影視劇

美國的GDP全球第一,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數據擺在那裡。

但是美國GDP數據的構成已經告別了工業製造為主的時期,目前美國GDP的成分主要是金融、服貿和科技。所以我一直認為GDP本身不代表經濟實力,比如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是19萬多億,但是他的財政赤字(負債)是20多萬億,兩相抵消,這樣的最高GDP有什麼意義?

而且美國GDP的很大一部分是金融,懂這個的都知道,這其實是一個虛擬數據,華爾街的很大一部分經濟數據其實是全球的投機者對於美元經濟的信心,把錢放在那裡個賺取價值的。假如世界形勢出現對美國嚴重不利的局面(比如大國戰爭),他的那些靚麗的數據會一夜蒸發,變成廢紙。

科技方面美國的主要產出是軟件和軍工,還有航天航空等高科技。我們在使用美國的軟件服務時因為已經漢化的原因是不能看到明顯的“美國製造”的印記的,軍工航天就不用說了,國家都不一定買的到,我們老百姓根本就不可能接觸。航空都知道,波音系列,這也不是老百姓天天用得到的。

美國作為二戰期間的第一工業製造強國,為什麼現在在工業製造領域出現了空心化?那是因為商人逐利的本性決定的。比如開工廠需要一筆巨大的投入,但是他的年利潤率只能保持在10%——20%,獲得暴利的機會幾乎不存在。收回投資並獲利是一個漫長的投入過程。

但是在加上槓杆的金融領域投錢,有可能一夜之間翻倍甚至翻幾倍幾十倍,當然也可能相反。但是人類在利益問題上天性傾向於冒險,所以開工廠的就覺得不平衡,慢慢的轉而玩金融去了。就像前些年成都發生的P2P金融問題一樣,我是有親身感受的。很多實業老闆都在那些企管諮詢企業的忽悠下抽出資金跑去搞投資公司,一時遍地都是相互拆借的所謂投資公司,實際就是無序放貸。最後鏈條出現問題,倒了一大批企業死了一大批老闆。

美國就是一個被金融、服貿抽空了的工業製造大國,由於民生領域的製造業利潤太低,跟第三世界低廉的成本優勢比起來,毫無競爭優勢,所以美國的很多工廠就搬到了國外,變成了XX製造。一些沒有能力搬到國外的就逐步放棄了,這就形成了美國製造的空心化,也就是我們很少看到美國製造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