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大潮已退,但美國的電動滑板車正在“野蠻生長”

共享單車大潮已退,但美國的電動滑板車正在“野蠻生長”

2014財年,華為和中興分別在研發投入上高達400億元和90億元,佔比達14.2%和11%,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中國製造2025》規劃中顯示,國家希望規模以上製造業研發經費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在2025年達到1.68%。

工信部部長苗圩今年5月在《中國製造2025,邁向製造強國之路》一文中強調,我國在相當一些領域與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處於歷史最小時期,已經有能力並行跟進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但問題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如果無法深度融合,將不能有效促進製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的深刻變革。5G技術標準亟須其他行業的深度參與和協同。

從今年開始,胡厚開始在多個場合呼籲:加速5G發展,需要建立正式的跨行業溝通平臺,加強跨行業的對話和理解,對5G未來需求、應用場景和技術標準進行討論。

胡厚認為,通信行業內部圍繞5G的技術創新進展很快,但通信行業與垂直行業之間的合作,情況並不樂觀。胡厚稱,雖然通信行業在5G發展中會與其他行業溝通,瞭解需求,但這種溝通並不活躍;而其他行業對5G技術發展現狀並不瞭解,甚至對5G在自己領域的應用前景缺乏興趣。

事實上,國際通信巨頭愛立信三年前就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目前,愛立信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和汽車、礦山、城市管理部門等垂直行業聯合創新研發的機制。與此相伴,愛立信從組織架構到研發市場戰略都在發生鉅變。

中國公司也開始重視。胡厚呼籲,通信行業傳統的“煙囪式”創新模式已無法順應物聯網潮流,適應5G平臺式的技術發展要求,加大與垂直行業的合作力度,通過跨行業聯合創新,讓5G關鍵技術和標準充分反映各行業的需求。

原因有二:一是垂直行業尚未意識到5G協同研發對未來轉型發展的重要性;二是每個行業的語言不通,溝通方式不同,目前並沒有一個順暢的平臺或渠道來促成深度合作。

今年初,中國移動成立了5G聯合創新中心,目的就是要在國際標準制定機構之外,搭建一個多方都能理解和互通的平臺。

現實挑戰是,國際通信標準制定的遊戲規則依然以傳統電信運營商和大型通信設備公司來推動,新興行業公司猶如散兵遊勇,但沒有強大的財力、技術實力以及參與標準制定的決心,就很難將聲音反饋到主流渠道中。

一些投資者和分析師還表示,上述所有的目標和解決方案都在以電信行業為主導力量的標準制定框架內設想。但在網絡架構日益開放、扁平化的今天,其他行業的巨頭也同樣希望以自身為主導來設計物聯網解決方案。

這就帶來一些問題:如果很多非電信行業的公司在電信標準框架之外做成功了,或者形成了自己的標準,電信行業還能不能在一個統一開放的標準框架之下融入到新的產業革命之中?如果能,5G時代將百花齊放,大放異彩,如果不能,5G標準形成後的產業化之路,就要艱難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