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裡,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裡,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漳州版“三坊七巷”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漳州特有的文化景觀,也是前人留下的寶貴遺產。但是,由於城市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對原有的建築進行拆遷改造,甚至於整片舊街區完全消失。當一座美麗的新城日新月異,蓬勃興起時,古老的舊城正悄然退去,漸行漸遠。不久的將來,當人們回想起那昔日的風景時,只能從文字與圖片裡,才能找到那早已不在的風光。 文川裡,北與南太武、互助路交匯,東與解放路交匯,南與廈門路交匯,西與友愛路相通。區域內街巷縱橫,四通八達,宛若迷宮。

文川裡,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漳州版“三坊七巷”

雖然巷子已沒有了繁華都市的熙攘人群,而西式的民宅建築,也盡顯了這裡當年的華麗。一些民居,外牆雖已斑駁,但牆上西式的石膏浮雕仍清晰可見。

文川裡,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裡

文川裡,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裡

在街上,最顯眼的西式民居,就是掛著“石志楠眼科診所”的125號房子。房子為兩層式樣,門外白色石柱屹立,窗上、門上花紋式的浮雕精緻、生動。“這戶姓石的人家,有位很出名的祖上,為眼科醫生,人稱‘石眼科’。”文川裡的老居民告訴我們,走進診所一探,不想,如此西式風味濃烈的建築,房內竟一派中式的建築,長廊、後院、天井……如今房子的主人,是69歲的石志楠醫生。

文川裡,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裡

文川裡,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裡

附近居民告知,隨著時間的推移,門牌會有些許變化。這條“二十四間”,是典型的民屋建築,各家佔地不大,家家緊挨,門前慵懶的老貓,年輕人騎車匆匆而過,只留下了在街道上閒步的老人。

文川裡,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裡

文川裡前後遍佈著縱橫交錯呈網格狀的軟石巷道,或長或短,或寬或窄,高牆窄巷,古樸深遠。

文川裡,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裡

來到文川裡內。“利世間”廟(丁字路口處)正對面的一條巷子,“這一帶,小名為‘二十四間’,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24間厝”。現在能查看各間屋厝的門牌號,大致是從41號至60多號,但其中有些門牌難以尋見。

文川裡,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裡

文川裡,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裡

因年久失修,老民居的外牆,早已斑駁不堪。這裡的房屋,褐紅的瓦片,土灰色的牆,早已斑駁掉漆。褪色後的紅瓦青磚,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記。一排排的房屋簡單有序的排列,簷角向上輕輕翹起,既不單調,又不乏味,簡單明瞭。就像這裡的人,質樸,踏實。

文川裡,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裡

文川裡的163號,就是典型的一院門多戶的四合院式民宅,入門為院落,花草爬上老牆,邁過石坎,有天井,有人家,鄰里間多的是“你炒菜,我洗衣”,不乏閒聊的溫暖生活片段。

文川裡,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裡

文川裡,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裡

曾經的繁華,曾經的熱土,還有這裡的人情世故,文川裡,始終靜靜的存在於歷史的長河中,儘管四周被現代都市氣息的建築群圍簇,卻依然保有最初的古樸和靜謐。文川裡有的僅僅是最原始的質樸和純真,沒有被開發,保持著所處朝代原始的狀態。她存在的重要意義,不在於那幾間房屋、幾處石碑,而在於深含其中的文化底蘊。

摯愛你的質樸

懷念你的過去

保留你的現在

嘿,文川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