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瑋:請神容易送神難,APP賬戶的江湖規矩?

無須上升到法理層面,只從常理常情來說:既然能愉快註冊,就當能順利註銷。這就像消費者去逛個街,不能說因為沒有買東西就故意設置路障讓你迷路吧。當然,根據《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APP方有提供賬號註銷服務的義務。軟件方當然很“雞賊”:只要提供了註銷渠道,APP就不存在違規。但問題是,有的註銷渠道“躲貓貓”一樣難以察覺,有的平臺對註銷設置過多非分要求,說白了,實質上還是在阻礙用戶註銷權益的落地。

道理天知地知,行動你知我知。APP賬戶何以“請神容易送神難”呢?說白了,大概就是兩個原因:一是企業逐利。為了賬戶數據好看,從而為融資等創設漂亮的硬槓槓。這就像攤派推銷的銀行卡,又或者像鼓勵新客戶不限量的電信卡一樣。“用戶規模”是很多新行當考核KPI的關鍵。

二是罰單綿軟。依法而言,違規者“由電信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可以並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向社會公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這樣的力度和態度,對於融資動輒過億的APP企業來說,大概是可以直接忽略不計的。

談及互聯網服務,很多人喜歡談國際慣例。恰巧今年5月份,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正式生效,為保障新規的推行,歐盟還特地增設獨立監管機構——歐洲數據保護委員會。這個“條例”有很多亮點點,其中專門明確了用戶有權要求企業或機構刪除其個人數據。

這意味著用戶將可隨時刪除自己在網上的“黑歷史”。可見,不僅賬戶可以註銷,個人數據都能刪除,用戶的“被遺忘權”充分而可救濟。更叫人安心的是,違反處理個人數據的基本原則或不保護數據主體權利的,將被罰款2000萬歐元或全球營業額的4%。利劍之下,誰敢試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互聯網進入中國也有25個年頭了,中國手機用戶更是早就爆發式增長。成為“人體器官”和“生活硬件”的APP,如果繼續在註銷等數據權益上橫行霸道,不僅法治理念要思維掃地,灰黑產業恐怕更難禁絕。APP賬戶,是到了該標配“一鍵註銷”功能的時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