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國祥:你是飯桌上那個從不“轉動轉盤”的人嗎?

今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題《被需要》,對我近日一個糾結於心的問題,彷彿戮中了要害。

一已經當了爸爸的年輕人,在一次飯局上,被家人開玩笑地調侃,說他在飯局上從不為了自己要吃什麼菜,去轉動桌面上的轉盤(特指可手動轉盤)。一言點醒夢中人,其實,他似乎很少為別人轉動過轉盤。雖然這不全代表他為人處事的態度。之所以引出這個話題,是因為當時正在討論,年輕人在有些場合要不要尊重長者或者上司。正是這個“從不轉動轉盤”的年輕人告誡比他更年輕的人,千萬別在這種場合獻殷情,小心你在團隊被人拋棄和孤離。

對“不轉動轉盤”和“不要獻殷情”,想到“代溝”,更何況涉及到了職場的上司,年輕人對此格外敏感,我不便說什麼。其實,已經是世界冠軍的馬琳在雅典奧運會期間也為比賽隊友買菜做飯,端茶送水。很多年輕人因為被人需要和喜歡,獲得高人指點、貴人相助,從而開啟好的人生與事業。而那個拒絕給帶自己實習的老師們訂個盒飯的大學生,肯定不是個受歡迎的人。

這些話,我如鯁在喉。

現在明白,前者不就是個“自身需要”問題嗎?如果是一個兒童,在飯局上不去任性為自己轉動轉盤,我們會讚賞父母的教養和孩子的習慣。但一個成年人這般“自律”,大概不值得肯定。後者不就是個“被需要”的問題嗎?被尊重,也是人的一種精神需要。長者和上司被你一概拒之,並非理性。但你就沒有為自己喜歡的人做點什麼的渴望和衝動嗎?你就不需要別人的肯定嗎?

實現自己“被需要”的價值,往往被一些低級的利弊得失的博弈,生生地給扼制住了。於是,在有些場合,年輕人就那樣困守愁城,但我相信,很多人未必那麼心安理得。一導師請授課專家吃飯,陪了一桌的研究生,個個矜持,很單純,有的還時不時看看手機,只有年長的導師為專家夾菜、續茶。一個剛剛在課堂上與專家履行了拜師禮的準研究生,被專門安排在專家身旁,給他有為徒敬師的機會,可惜未見明顯的效果。這樣缺少點生氣的場面,我寧願認為年輕人差點兒膽量。

但不可否認,有些現代年輕人,缺乏文明禮儀素養,生活中沒有清晰的價值取向,也許大體都懂,就是沒有對價值細節起而行之的追求,反而以個性、平等為由,或者是怕人說閒話,“不為自己轉動轉盤,也不為別人轉動轉盤”,以為中庸,其實偏離了文明,放棄了精神的昇華。

“親朋聚會不玩手機,不冷落他人”,看看最近很火的宿遷文明守則這些條款,普通市民的文明都升級了,你也許是學霸,你也許是專業骨幹,但你的配套軟件卻已經落伍了。

對這個問題,我與另一個年輕人有深入遞進的交流和共識:

一是年輕人在一定的場合應該對長者或上司以應有的尊敬;二是尊敬友善如果能夠自覺地覆蓋到弱者,那就超越了“會來事”,而是“會做人”了;三是人生和事業的成功不能僅僅依賴這些“軟功”,一定要有自己的“硬功”;四是一般來說,做事要遵從自己的內心,不能為取悅別人而強求自己。

現在看來,“被需要”站在了這幾個層次的雲端。作為一個文明人,不僅關注自身需要,還要能夠實現自己的“被需要”,你才能獲得別人的肯定。能深諳別人真實的“需要”,又能適時對接自己有效的“輸出”,這其中也有供給側的大學問。當你不被別人需要時,你才會成為一個孤獨者,並品味到這世上的淒涼;當別人滿足了你“被需要”的渴望時,你就會由衷地對接受幫助的人說聲:“謝謝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