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奇:“對噴群”互懟,不過是為找到“朋友”

也許有人會詫異,吵架還需要建群?找罵何必如此“信息化”?其實球迷進群互噴,既不是為“壯大聲勢”,更不是為“懟贏球迷”,而是為了找到對手、找到朋友,並得到回應。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吵架若沒有對手,罵人也不痛快。生活中若有不滿,固然可以通過發朋友圈、發微博、髮狀態等等,向網絡釋放自己的怨氣。可有礙於社交關係,身邊人不會“跟著罵”,陌生人不會“隨便罵”,放出去的“豪言”往往如“稱錘落井”“石沉大海”,得不到半點回音。

即便是偶有迴音,大多是轉發狀態或微博後的“隔空對罵”,遠不如“面對面”的“即時交流”來的實在。再者,心中若有不滿,一兩句碎片化的“狀態”怎能說盡?何況,朋友圈中皆是熟人,吵架互噴又豈敢太“放肆”?到頭來,嘴邊的“千言萬語”又不得不藏在心中,等待自我化消。

其實,相較於球賽勝負、吵架輸贏,心中難以宣洩的情緒才是對大的“敵人”。對噴群提供了一個既能找到回應,又不怕影響社交形象的開放空間,自然會引動不少人的加入。

加之,在這個興趣愛好日趨多元化的時代,球迷僅僅是社交網絡中的一小撮人。隔著網絡,一些球迷難以聚到一塊,哪怕聚到一塊,面對陌生的群友,也不敢輕易發聲。正如國外一句諺語所言:“沒有哪一種友誼的基礎,比有著一個共同的敵人更穩固。”對壘分明的社交環境,既能找到可以吵架的對手,又能找到一同吐槽的朋友,加入對噴群“何樂而不為”?

不過,換一個角度看,“對噴群”的誕生雖然有趣,可未必是好事。有的人能通過吵架,發洩心中不滿;有的人能通過圍觀吵架,找到社交樂趣;還有的人卻在吵架過程中,吸收怨氣,越攢越多,最後“小怨”變成“大仇”,反而傷了自己。同時,值得警惕的是,網絡中的一些不滿,易從線上走入線下,形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事實上,球迷賽後衝突鬥毆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正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合理的宣洩是有必要的,只是吵架應控制在範圍之內,對噴群的成立與管理,也必須受到監督和控制。《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第九條明確要求:“互聯網群組建立者、管理者應當履行群組管理責任,依據法律法規、用戶協議和平臺公約,規範群組網絡行為和信息發佈,構建文明有序的網絡群體空間。”群主既然建立對噴群,就有責任確保群中言論,不會引發不必要的違法現象。而對此,執法部分的網絡監管也不能落下。

對噴群的出現是社交網絡從“離散”走向“聚合”的一種現象。對待其誕生的思考,必須全面且客觀。“對噴群”背後的社會心理,才是我們更需要關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