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


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黑林村村民林治福和周紅正在騰格裡沙漠扎草方格。地處騰格裡沙漠南緣的沙坡頭,因沙丘高度超百米而得名。半個世紀以來,這裡因包蘭鐵路、麥草方格、“五帶一體”而成為中國規模化、工程化治沙的起點,並由此開始向世界輸出中國治沙技術。如今,面對中國乃至全球面臨的荒漠化威脅,置身沙坡頭的治沙力量依然在攻堅克難,為這道全球“生態難題”找尋答案。新華社記者盧鷹攝

一位工人在騰格裡沙漠從剷車上卸下麥草。新華社記者曹江濤攝

一位工人抱著麥草行走在騰格裡沙漠中。

工人在騰格裡沙漠扎草方格。

扎草方格的工人們在騰格裡沙漠裡吃午飯。



結束一天的扎草方格工作後,工人們坐著運輸麥草的剷車駛出騰格裡沙漠。

工人在騰格裡沙漠扎草方格。

中科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副站長張志山在和同事討論研究沙生植物。

中科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副站長張志山查看溫棚中的藍藻培育池。利用藍藻製造人工“結皮”是目前站里正在探索的新技術。

在寧夏中衛境內,橫穿騰格裡沙漠的包蘭鐵路。

一列火車行駛在穿越騰格裡沙漠的包蘭鐵路上。

寧夏中衛固沙林場副場長郜永貴在查看包蘭鐵路沿線的植被。

覆蓋在騰格裡沙漠上的草方格沙障。

包蘭鐵路在防護帶的保護下沿著黃河穿過騰格裡沙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