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盤州黨建俏爭輝 一枝獨秀別樣紅——盤州市新型黨建經驗介紹

農業產業花香拂面,旅遊產業魅力紛呈,農民幸福指數節節攀升……在生機勃發的盤州大地上,黨旗飄揚,黨徽閃耀。市委以黨建為核心,帶領全市1259個基層黨組織、30457名黨員在經濟社會提速發展、後發趕超、同步小康的征程中奮勇前進。

聯村黨委:聯出“抱團發展”新模式

2013年以前,以行政區域為單位設置黨組織的傳統模式,導致各村習慣於在本村“小圈子”裡打轉,各類發展要素難以跨行政區域、跨行業進行優化配置,不利於農村生產關係、生產模式的調整。在這種背景下,盤州市探索聯村黨委建設,在不變更行政區劃、行政建制和保障村民自治的前提下,將地域相鄰、產業相近的村和企業聯合起來組建聯村黨委,推動生產要素、優勢資源跨區域優化配置,有效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發展統籌能力。

在資源富集、地域相鄰的村(居),組建“村村(居)聯建”型聯村黨委;在農業產業園區,組建“村園聯建”型聯村黨委;依託農業龍頭企業,聯合同類產業中規模較大的村、合作社組建“產業聯建”型聯村黨委,境內有大型企業的村,組建“村企聯建”型聯村黨委,與相鄰縣組建“區域聯建型”聯村黨委,推動聯村黨建模式多元化發展,形成了“強村帶弱村、村企融合、優勢互補”的黨建格局。目前全市已組建聯村黨委28個,覆蓋110個村(含黔西南州普安縣4個村)、112個企業。

如今,盤州市在聯村黨建的成功實踐下,打開了村域“大門”、推倒了村際“圍牆”,實現了各種發展資源高效整合及有效流通,破解了強村“用地慌”“用人慌”等問題和弱村“缺票子”“缺路子”等限制,形成了區域性的大協調、大管理、大服務機制,帶動成立農村經濟實體97個、發展特色產業22.6萬畝,帶動15.1萬人聯合發展9650餘人脫貧,在脫貧攻堅、基層治理、產業發展發揮出組織引擎作用。

購買服務:買出“生機盎然”新農村

盤州市作為一個人口大縣,平均每個村幹部要服務200—1000名群眾,壓力大任務中不說,服務精準度還較低。兼之現行體制下複雜的機構設置,村一級管理崗位多達20多個,報酬低激情不足,大多處於兼職狀態,導致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難以打通。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盤州市結合基層治理需求,全面梳理、甄別購買項目,選取了人口信息採集、重點人群穩控、村容村貌整治等28項符合村(居)自治職能的輔助性管理事項和公共服務服務事項作為購買項目,並對投入到村的計劃生育工作經費、禁毒補助專款及補貼村幹部、人民調解員等18項政府投入進行進行整合共計1.2億元,市財政又新增購買資金1.4億元,共計2.6億元作為向村(居)購買服務。

為購買服務更好的落實,配套網格化管理措施,將全市劃分為5818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組幹部1—2名,共配備組幹部6044名,負責落實購買服務的具體事項。2.6億元購買服務資金投放到各村,村支書、主任報酬達到4000元/月,其他村幹部可達3000元/月,村組幹部報酬提高到2000元/月,吸引了高素質、高學歷、有幹勁的人才進入了村級隊伍,提升了服務能力和水平。

向村(居)購買服務並非片面給村居幹部漲待遇,與此相隨的是嚴苛的監督考評制度,依據28項購買內容完成一項支付一項,未達到質量標準線的取消購買資金,對連續兩個季度驗收考核不達標的,依照規定程序對相關責任人進行退出處理,破除村幹部‘鐵飯碗’思想,讓村幹部能進能出成為常態,全市共退出村幹部410人,優勝劣切實建強了村級隊伍。

“三變”改革:變出“脫貧致富”新思路

以往貧困戶脫貧無渠道,村集體發展無資金,企業發展無資源,而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沒有書本答案、沒有模仿樣本、唯一的途徑就是改革創新。2015年,六盤水市委領導調研娘娘山、巖博村、米籮等地以土地和資金入股參與合作社經營的模式,提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改革思路。同年“三變”改革在全市範圍全面推廣,盤州市藉此東風率先啟動實施,出臺盤州市“三變”改革實施意見,配套出臺支持保護、確權頒證、產權交易、融資擔保、風險防控、權益保障等機制,在盤州大地上掀起了洶湧澎湃“三變”改革浪潮。

“無物不股、無事不股、無奇不股、無資不股、無人不股。”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以“三變”促“萬變”,實施了“三變+黨建”“三變+農業”“三變+旅遊”“三變+城鎮”“三變+易扶”的全域“三變”模式,拓寬了群眾增收途徑,拓展延伸了“三變”改革內涵,同步完善了“保底分成+務工收益+經營收益+股權收益”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入股就有分成、務工就有工資、見效就有分紅,激發了村民參與發展的積極性,實現86.6萬畝土地資源變資產、1.94億元財政資金變股金、29萬戶85.15萬人變股東,其中貧困戶5.34萬戶12.04萬人,戶均增收6000元。

為將“三變”改革推向深入,盤州市按照“市級有平臺支撐、村級有實體的理念,在村一級,由村級黨組織牽頭領辦村級農民專業合作社506個,通過股權的形式,把分散的資源、資金、人力整合起來,實現農業產業規模化和集約化。在市一級,發揮5家平臺公司資金和技術優勢,以股份為紐帶,與506個村級合作社簽訂“平臺公司負責產業前端種植保障和後端的加工銷售、村級合作社負責產業中端實施管護,群眾參與產業務工獲得收益和土地入社入股”的產業合作社協議,牽頭髮展刺梨、獼猴桃、油用牡丹等8大特色產業,種植農業產業135.66萬畝,實現產業佈局村村覆蓋、貧困戶戶戶覆蓋。

黨建扶貧:扶出“支撐發展”新堡壘

今年6月,盤州市掛牌成立,盤州市戴上了縣級市和國家貧困縣“兩頂帽子”,貧困縣退出成為不能等、等不得的頭等大事,為此,盤州市以“思想建強、組織建強、隊伍建強、能力建強、機制建強”為突破口,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優勢,推動脫貧攻堅“吹糠見米”。

在思想建強方面,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推行“鄉賢黨課”“車輪黨課”“榜樣黨課”等特色黨課,將黨的好聲音傳遞到各家各戶,提振攻堅信心。在組織建強方面,市級組建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在脫貧攻堅四大戰區組建指揮部、鄉鎮組建脫貧團、村級組建脫貧攻堅工作隊,為全市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同時實施分領域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五強”村黨組織、城市黨建“五優”工程、非公黨建“五化”工程,築牢脫貧攻堅戰鬥堡壘;在隊伍建強方面,組織1.76萬名市鄉機關幹部、1414名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深入一線參與農業生產、宣傳解讀政策,結對幫扶5.34萬貧困戶12.04萬人,為基層一線脫貧攻堅注入強大的人才支撐。在機制建設方面,制定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黨建扶貧機制創新、集體經濟發展等17項重點任務清單,按月考核通報,促進黨建工作落實落地;出臺《盤州市調度督查工作制度》,建立了從市委到網格(村民組)的五級調度督查機制,按月、旬、周、日分級進行工作調度,確保人人有責任、時時有目標、事事有回應。(柳月秋 中共盤州市委組織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