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古典詩詞應該採用"新韻」還是「平水韻」?

冷眼無邪


謝謝小編提問這個問題。我認為這種提法,有不卻切之處。所謂古典詩詞,不能一概而論。《古風》即古詩,古體詩,古風,產生較早,不求對仗,和用韻也較自由。有: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漢未孔融的六言詩最早。七言詩起於漢代民間歌謠。到了唐代,詩詞文化大為發展。形成了七古,七律,七絕,等。

格律詩詞正興開啟。

近代詩,格律詩,(包括:七律,五律,七絕,五絕,和排律。是必須按格律形式,押平仄,押韻。這三個基本要素。進一步要求是要對仗的。是指七律和五律,及排律。七絕和五絕是不要求對仗的。至於七律,五律,排律,要求是對仗的。至少一首詩中有一聯對仗。唐代詩人中,唯杜老先師是最講對仗的。然而一味追求對仗,有些詩詞卻出律了。但大師卻有回天之力,以補缺。盛唐時期無人可及,豈後輩之所能為之。只有敬仰而已。

唐詩三百首是從唐代2537人5000多首詩精選入編的。但不乏有不對仗,或出律之處。何況今人乎。

非君子之為害,勝於真小人。時下名家遍地,在對仗方面,爭論不休,盛氣凌人。裝腔作勢凌加於魯訊先人之上,亂點,亂雲。實乃對今朝廣大詩人的惡殺。

你不學無術,胡言亂語,其用心何其毒也。

所謂對仗,只對律詩所言。

所謂對仗,只對律詩所言!

言而,何為對仗?

唐代興盛時期,律詩蓬蓬向上。對律詩要求越來越高。以顯文人才子之才學。對律詩對仗方面,有明確規定。最高最好是工對。

再者是寬對,律詩中還有自對,和尾對。

至於寫詩用平水韻,或新韻,這是作者的自由(考試,升級,要求用什麼韻是另一會事),總之,用平水韻,選擇範圍較小,受限制。用新韻,選擇範圍較大,較寬。寫出感人肺腑,動人入脾,催人淚下,千古傳送的好詩,不在乎什麼韻!不講平仄對仗的歌詞,一樣響徹環宇!


朝進8763903127


我認為,現代人寫作古典形式的詩詞(以下統稱為“格律詩")還是採用新韻適宜

大凡從事格律詩寫作的人都知道,寫作格律詩時,除首句外,偶數句的末字一定要使用同一韻部的字,而且除少數格律詩使用過仄聲韻部字之外,大多數格律詩為平聲韻部的字,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押韻。我們在寫作格律詩時強調押韻,主要是為了讓格律詩朗朗上口,便於吟唱,有韻律感和音樂美。這一點是無可非議的。

寫作格律詩強調押韻,自然就涉及到用韻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目前格律詩寫作中存在著一種很不好的風氣,就是根本不用發展的觀點來對待用韻。而是死抱著平水韻對別人的詩指指點點,充內行,當裡手,裝專家。殊不知,這種做法恰恰證明了他們的無知,讓格律詩詩韻研究人員幾乎要笑掉大牙。

誠然,我國古代寫詩用韻大都依據專門的韻書。但這些假內行不知道這種韻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相應的修訂。最早見於隋朝的切韻,唐朝時就修改為唐韻,南宋末年江北平水人劉淵又依據唐人的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刊印了《壬子新刊禮部韻略》這部韻書,這就是著名的平水韻。可惜的是這部韻書現在已經失傳。

但即使是平水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朝代的更替,平水韻也有過修改。到清朝康熙年間,《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平水韻。但很明顯平水韻已經不完全符合當時的語音,所以又出現了《詞林正韻》這樣的韻書。

回顧詩韻的變化,我們可以知道格律詩的用韻是與時俱進的,從來沒有在哪個階段停止過更新。正因為如此,格律詩的用韻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廣為格律詩寫作者接受。今天我們見到的那些假內行不僅無知到寫作律絕不用平水韻就不準標律絕,而且惡毒到不用平韻標了律絕竟像挖了他家祖墳一般,非要罵得你狗血淋頭不可。在用韻上我雖然只是講了一些中庸的話,寫了一些中庸的文章,也被惡意圍攻。可以說我領教這種惡意謾罵已經不是一回兩回,這隻能說明他們在格律詩的用韻規則上已病入膏盲,根本無藥可救。

事實上所謂古人對格律詩要求用韻從嚴,這也只是清人王士楨挑剌的做法。實踐中古人在格律詩寫作中用韻並不嚴格,其中通押的現象普遍存在。在兩個或多個韻部裡面韻母相同的字,常見通押,如上平聲韻部的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以及八齊,上平聲韻部的三江和下平聲韻部的七陽,上平聲韻部的九佳和下平聲韻部的六麻,都有很多通押的格律詩在。這一點我們只要比較一些古代律絕就可得出這個結論。由此可見古人寫作格律詩也並不是死守規則的。

目前我國現代漢語普通話已經相當普及,完全可以說平水韻不符合現代人的發音這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問題,這樣的形勢決定了格律詩寫作的用韻必須進行調整。

當前有關格律詩用韻的調整,最早提出相關意見的是中國格律詩界的權威機構中華詩詞學會。該學會除制訂並頒發了試行的“中華新韻"(簡稱為“十四韻”)之外,還倡導“倡今知古,雙軌並行”。所謂“倡今”,是要建立以普通話為基準的新聲韻系統; “知古”,是要學習《平水韻》,繼承古典詩詞的優秀傳統;“雙軌並行”,是制定新的《中華新韻典》,與《平水韻》平行使用。從中華詩詞學會的所作所為來看,使用新韻是中華詩詞學會優先考慮的。

可以說,中華詩詞學會的“雙軌”說解放了今人寫作格律詩的束縛。按照"雙軌"說的思路,我們在寫作格律詩時,如果按平水韻找不到足夠的韻腳時,就可以放寬通押,所寫的格律詩仍然算是押平水韻;如果覺得按平水韻有困難時,也可以按普通話押韻,用不著標明什麼新韻、舊韻。應該說,當今格律詩的寫作,使用新韻勢在必行,也是格律詩用韻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格律詩的寫作中,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提議取消或廢止平水韻,因為不懂平水韻,不懂入聲字,就不可能讀懂古詩詞,這也不利於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現將相關資料根據《詞林正韻》和王力《漢語詩律學》歸納整理的可以通押的韻部附錄於下,供格律詩寫作者參考: 第一部 平聲:一東二冬;仄聲:上聲一董二腫;去聲:一送二宋 第二部 平聲:三江七陽;仄聲:上聲三講二十二養;去聲:三絳二十三漾 第三部 平聲: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仄聲:上聲四紙五尾八薺十賄(半);去聲:四寘五未八霽九泰(半)十一隊(半) 第四部 平聲:六魚七虞;仄聲:上聲六語七虞;去聲六御七遇 第五部 平聲:九佳(半)十灰(半);仄聲:上聲九蟹十賄(半);去聲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隊(半) 第六部 平聲: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仄聲:上聲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半);去聲十二震十三問十四願(半) 第七部 平聲: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刪一先;仄聲:上聲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去聲十四願(半)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 第八部 平聲:二蕭三餚四豪;仄聲:上聲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聲: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 第九部 平聲:五歌(獨用);仄聲:上聲二十哿;去聲二十一個 第十部 平聲:九佳(半)六麻;仄聲:上聲二十一馬; 去聲十卦(半)二十二禡 第十一部 平聲:八庚九青十蒸;仄聲:上聲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聲二十四敬二十五徑 第十二部 平聲:十一尤(獨用);仄聲:上聲二十五有; 去聲二十六宥 第十三部 平聲:十二侵(獨用);仄聲:上聲二十六寢;去聲二十七沁 第十四部 平聲: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仄聲:上聲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豏;去聲二十八勘二十九豔三十陷 第十五部 入聲:一屋二沃 第十六部 入聲:三覺十藥 第十七部 入聲:四質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 第十八部 入聲: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葉 第十九部 入聲:十五合十七洽

以上是我對現代人寫作古典形式的詩詞以使用新韻為宜的理由。不當之處,敬請指正,但反對惡意謾罵,抵制人身攻擊,歡迎平等的交流溝通。


壯圖山人


寫古詩用什麼韻一直有爭論。首先要了解什麼是韻。說簡單點,韻就是一個字的讀音。古韻(主要是平水韻)是依古漢語的漢字讀音為基礎的韻。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字音一定會發生改變。如果用普通話來讀,恐怕很多在古韻中同韻的字都是不押韻的。古代漢字中有入聲字,(南方方言多入聲字)。新韻將入聲字歸入漢語拼音四聲中。所以,新韻的詩更符合現代人吟誦。

重要聲明一點。有很多人覺得用平水韻寫詩高人一等。對用新韻寫詩的人嗤之以鼻。還有人說用新韻寫詩就沒了格律。我就弄不明白了,新韻古韻不同的只是字音,管平平仄仄什麼事?漢語拼音四聲分得清清楚楚,新韻同樣有平仄!字音的不同,如何成就詩詞的好壞?一首詩的好壞難道不是取決於意境?



其實不存在什麼新韻古韻之爭。新韻和古韻只是您學習古典詩詞的兩個階段。

知識點:詩用《平水韻》,詞用《詞林正韻》,元曲用《中原音韻》。老街味道




一、新韻便於入門

老街當時從新韻入手,然後轉入古韻,然後再也不用新韻了,我兒子開始寫詩,因為有人指導,起步就是用的古韻。

1.新韻好處

因為古韻需要經常查韻書,所以會麻煩一些,用普通話入門,容易很多,利於練習對仗平仄粘連的基本功。

現在中華詩詞協會推廣新韻,是為了吸引中小學生學習傳統文化。

2.新韻只是入門階段

使用新韻最多半年,儘快轉入古韻,否則欣賞和理解古人作品還是隔著一層。

站在創作者的角度學詩,您會更加理解古人用筆之妙處,提高更快。老街味道


二、新韻古韻之爭

文章開頭@老街味道說過:其實不存在什麼新韻古韻之爭。新韻和古韻詩人創作水平的兩個階段。

推崇新韻的兩種人:

1.致力於推廣詩詞文化,讓更多人喜歡詩詞的人,有點像胡適當年推廣‘’白話詩‘’和‘’白話文‘’。

2.初級階段跨不過這扇門的人

這個門其實不難,知難而上多讀多練多查韻書即可。老街初學時的作品:

迷芳澗底知春在, 問道禪門待霧開 。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

僧掃山雲堆寺角 ,燕銜螢火點香臺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箏長曲短催燭老 ,人瘦衣寬怯月來 。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

坎坷盡嘗霜雪苦 ,蹉跎空嘆呂伊才 。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為了練對仗,四聯皆對,‘’燭‘’字入聲,落韻,後來知道此處應救拗,下聯的第五字改為平聲即可。

經常發言反對新韻的人兩種

1.老手的善意提醒

偶爾提醒一下新手,不受歡迎就閉嘴不說,一般不與人爭執。

2.另一些古道熱腸的人

……


三、入門真言:詩詞用韻之別

1.寫詩可以用新韻

詩用《平水韻》,例如:東、冬不同韻,江陽不同韻元刪寒先不同韻……所以寫詩時要經常查韻書,可以用新韻過渡。

2.寫詞入門就用古韻

詞韻用《詞林正韻》,東冬在一個韻部,江陽一個韻部,元(半)刪寒先一個韻部……

幾乎和新韻差不多了,所以切記,不要在走彎路了。我的以往文章裡好更詳細的格律、押韻、救拗的介紹,有意學習詩詞的人,歡迎在老街詩詞閒話系列留言交流,有問必答,免費喲。

@老街味道

2018-2-12


老街味道


近年來詩詞界爭論最多的一個話題:寫詩用平水韻還是新韻?

很多人認為“新韻”學起來太簡單,而自學“格律”花費了大量的功夫,如果兩者地位同等了,那麼自己付出的努力就不值得了,所以勢必要讓“平水韻”高人一等。

其實,韻的基礎只是語言,用什麼韻只是決定了用如今一些方言或者用普通話來讀這首詩,更能體會到詩的韻律美感而已,對詩的意境內容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即便在古代,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隋朝的《切韻》、到北宋的《廣韻》,到南宋的平水韻,再到清代的《佩文韻府》(如今用的平水韻),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根據語言習慣變化的需求重修的韻書,也不見古人爭論過什麼不妥的。所以適合大眾的才是主流趨勢,我們要承認這一點,根據自身習慣用的語言,再考慮用什麼韻。很多用平水韻的人都只是大概知道哪些字是屬於平水韻什麼韻部,但是並不能讀起來,更別提感受其美感,這與“格律”的用意是相違背的。

以上節選自之前發過的文章,最後需要補充,平水韻適合有入聲字的方言,而新韻適合普通話,兩者沒有高低之分。


詩詞補習班


我是個詩詞愛好者,並非專業人士,所以無法從專業角度解答題主的問題,但是我卻希望從邏輯上分析一下,不知可否?

首先,寫古典詩詞為什麼要用韻呢?因為用韻的話,更能體現出詩詞的音律美,更加地適合誦讀或者吟唱;

其次,為什麼會有《平水韻》、《詞林正韻》、《中原音韻》、《中華新韻》等韻書呢?因為原來的韻書並不適合當時流行的讀音,如果繼續用舊韻的話,則既不便於傳誦,又難以讀出古韻詩詞的音美,所以就會修訂韻書。這樣作詩詞的人按照韻書創作合律的詩詞,讀詩的人可按照韻書讀出詩詞中的音美。

總而言之,韻書給漢字規定了基本的讀音,詩人們按照韻書來寫作詩詞,讀詩詞的人按照韻書規定的讀音讀出來,會覺得抑揚頓挫、宛轉悠揚,有音律美。但是不同的時期,字詞的讀音是不同的,即現在的讀音與古時讀音並不相同,如果

按照古韻書來創作詩詞,寫詩的人讀不出音韻美,讀詩的人也讀不出音韻美,那何必用古韻呢?

韻書就像是一個標準,如同國際計量大會上規定了“米”這一標準長度,並全球推廣,所以大家按照這個長度來進行量度,即便是古時就已經使用的“尺”、“寸”等長度單位,也按照現在的長度來換算。去店裡買三尺長的布料,不需要自己帶尺子,店家用他普通尺子就可以量大概一米的布料給你,如果告訴店家你要的三尺是唐朝的三尺,請按照那時的三尺來量,可能店家就會滿頭霧水了,因為確實很少人知道唐朝的三尺到底多長。就如同現在按照古韻作詩詞一般,作詩詞的人讀不出古音、看詩詞的人也讀不出古音,那麼按照古韻寫的的詩詞如何讀得出音律美?

所以從這個邏輯上,作詩詞還是應該儘量用新韻的,作詩詞的人無須頻頻查韻書,可以寫出自己讀得順、讀得美的詩詞;讀者無須查韻書,就可以讀出詩詞的音韻美,豈不兩全其美。


李說一


詩詞偶句押韻,一般平聲,也可仄聲。但吟詩詞首倡的是意境,包含引用成語典故以為仗對,起承如🐲昂首,轉應如🐲擺尾,一氣呵就。一韻貫穿。知博識廣,詩詞精華,反之,淡白少味,不引人入勝。


渤勇文福


從詩歌傳承的角度來看,應該學習古韻。學習古韻能更加深入古人的詩歌世界裡。不過古韻是有硬傷的,很多字的古讀音都失傳了。詩歌除了看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誦讀。如果用古韻而某些字卻不知道古時候怎麼讀,用現在的讀音就明顯有損音律美。

從詩歌發展的角度來說,應該提倡新韻。新韻符合現在的閱讀習慣這是天生的優勢。我並不認同只拿新韻做入門的觀點,應時代之需求新韻應該成為主流才是。當然,新韻相對來說還不夠完善,很多規定有待考察,但這不能成為否定它的理由。

就目前的古典詩歌而言,今人寫傳統詩詞會長期存在古韻與新韻共存的局面。這其實是一件好事,有對比才知道哪裡不足。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詩界最終會做出正確的抉擇。

韻書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因為語言本身不斷變化著。對待新事物應該多一份寬容,對待舊經典應該多一份敬意。兼容幷蓄、擇善從之,這才是詩界該有的正確態度。


山雨文學


我的意見是按詩的內容判斷選擇:

  • 如果寫新人、新事、具有現代氣息的詩,應該選擇新韻。比如像改革、互聯網等等題材如果入詩,用古韻就顯得極不協調。
  • 如果寫的詩懷古意境較深、引用過典故或歷史事件、用過成語、借了古詩句來重用,這樣的詩就應以平水韻為佳。
  • 如果詩的內容模稜兩可,新韻還是古韻也可自由選擇。

學院派民科


看看“中國作家網”是怎麼講的



古詩詞創作採用新韻,還是《平韻韻》的問題,是坐冷板刻苦鑽研的,不是坐一屋子人彬彬有禮聊天說天氣的。


音韻學是研究聲調及用韻變遷的學問,這只是泛指一般意義上的詩詞聲調及用韻問題,但還不能解決古典詩詞用韻的歸屬問題。古典詩詞用什麼韻,最好還是從聲律談起,否則是空耗氣力,越說越遠,越說越外行。

(略)


點擊鏈接 拓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