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中新網6月21日電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近日公佈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覆。批覆指出,關於申請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請示收悉,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具體工作由農業農村部商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介紹,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農業農村部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國務院批覆要求,會同有關部門,精心組織,加強指導,秉承“慶祝豐收、弘揚文化、振興鄉村”的宗旨,遵循“務實、開放、共享、簡約”的原則,堅持農民主體、政府引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開展喜聞樂見的活動,展示科技強農新成果、產業發展新成就、鄉村振興新面貌。希望新聞界的朋友持續關心關注“中國農民豐收節”。

另據國際在線直播消息:韓部長稱,“中國農民豐收節”可不是一般的節日,是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也是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生動體現。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有自身體會,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長期做“三農”工作,現在農民終於有了自己的節日,我和大家一樣為億萬農民感到高興,內心也感到欣慰和自豪。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把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基於這樣幾點考慮:

從節氣上看,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秋分時節碩果累累,最能體現豐收。另外,秋分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晝夜平分,秋高氣爽,既是秋收、秋耕、秋種的重要時節,也是稻穀飄香、蟹肥菊黃、踏秋賞景的大好時節。

從區域上看,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各地收穫的時節有所不同,但多數地方都在秋季,秋收作物是大頭。所以,我們兼顧南北方把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是便於城鄉群眾、農民群眾參與,也利於展示農業的豐收成果,包括科技成果和農民的創造,具有鮮明的農事特點。

從民俗上看,我們國家有十幾個少數民族有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畲族的豐收節,藏族的望果節,彝族的火把節,大多都在下半年。在國家層面設立一個各民族共同參與、共慶豐收的節日,有利於促進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團結和發展。

我們的先人非常智慧、非常了不起,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豐六二一,下半年豐九二三。今年的秋分是9月23日,是星期天,而且連著中秋節,歡迎媒體朋友們、城鄉居民,到鄉村來望山看水憶鄉愁,與農民兄弟一起共度豐收節,共享農家樂。

一是農事節慶有傳統。我國古代就有慶五穀豐登、盼國泰民安的傳統。通過舉辦民俗表演、技能比賽、品嚐美食等活動,大家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目前有13個少數民族有慶祝豐收的節日,這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積累了經驗。

二是各地有探索。這些年,很多地方根據節慶特點和假日節點,舉辦了具有當地特色、主題鮮明、和農事有關的節慶活動,也形成了一批民俗活動、觀花賞景、採摘體驗、農業嘉年華等知名品牌,很多朋友肯定都參加過,這也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探索了路子。

三是市場有需求。現在人均GDP已經接近9000美元,休閒觀光大眾化正成為常態,廣大市民也有迴歸鄉村,參與農事體驗、品味農村情調的需求和田園夢想,這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

四是發展有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持續增收,糧食生產能力已經連續5年穩定在12000億斤水平,農業現代化在加快推進,綠色發展、農村改革、結構調整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特別是脫貧攻堅和農民增收,可以說有巨大變化,農村社會保持長期穩定。這些都為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奠定了堅實基礎。

另外,世界上也有很多國家在農產品收穫以後,會舉辦農事節日活動。比如波蘭的豐收節、美國的感恩節,葡萄牙的農業節,俄羅斯的農田日,巴西也有這種豐收之後狂歡的節日,這也為我們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提供了借鑑。

當然,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最多、民族眾多、地域遼闊,農事品類最全,所以我相信,中國農民豐收節一定會辦成世界上最有特色、最有人氣、最為豐富、最有影響的農民節日、豐收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