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wo麗質
沙俄時期,波羅的海地區享有特殊政治地位。波羅的海三國在歸屬沙俄之前,屬於瑞典王國所有。在18世紀的“大北方戰爭”中,沙俄佔領了瑞典在波羅的海東岸的省份,其中就含有後來所稱的“波羅的海三國”,戰後沙俄和瑞典簽署《尼斯塔德條約》,波羅的海東岸地區正式被割讓給沙俄。但是根據條約,這個地區的德意志貴族可以保留自治權,在財政、海關、宗教信仰(路德派新教)、語言(德語)上都保持一定獨立。換言之,在沙俄時期,波羅的海三國也享有特殊政治地位。
一戰結束後,波羅的海三國獲得了真正獨立。從19世紀末開始,民族主義情緒在波羅的海膨脹起來,並在1905年革命之後,開始要求獨立建國。十月革命後,立陶宛宣佈獨立,拉脫維亞組建了臨時政府。愛沙尼亞在1917年從沙俄政府那兒爭取到了自治權,並在一戰中被德國軍隊佔領。在這種情況下,愛沙尼亞一邊對外抵抗蘇俄、一邊對內推翻貴族力量,終於在1920年贏得了真正獨立。另外兩國同樣通過獨立戰爭在1920年獲得獨立。也正是自從三國獨立之後,才有了“波羅的海國家”(Baltic States)這個專屬稱謂。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波羅的海三國面臨蘇聯的侵略威脅。波羅的海三國被法國稱作邊境國家,是防止布爾什維克蔓延的“防疫線”。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劃分了兩國在歐洲的勢力範圍邊界,兩國在邊界兩側的擴張不會受到對方干涉。當時的波羅的海三國位於邊界的東側,意味著“布爾什維克防疫線”已經失效。
二戰開始後,蘇聯出兵佔領波羅的海三國,被納入蘇聯領土。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蘇聯紅軍也隨之自東向西進入波蘭,9月17日,蘇軍和德軍在波蘭佈列斯特會師,完成對波蘭的分割佔領(5年之後,蘇軍和英美盟軍在柏林會師,完成對德國的分割佔領),之後,在德軍橫掃西歐的同時,蘇軍也大兵壓境芬蘭,開啟蘇芬戰爭、逼迫波羅的海三國簽署相互支援條約,允許蘇聯在波羅的海沿岸建設軍事基地,進而在1940年6月徹底佔領三國,扶植親蘇聯的領導人上臺,並在嚴密監視下選舉產生了親蘇聯的“議會”。三國議會在1940年8月決定加入蘇聯,從獨立國家變成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正式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