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國際難題,卻拒絕國外高薪聘用,他毅然回國只為一件事!

水為生命之源。有水,才有草綠花香,才會森林繁茂、山巒疊翠;缺水,將是戈壁茫茫、沙漠無垠、山禿地荒。如今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整個地球都缺水,中國缺水,中國西部更是嚴重缺水!這個難題如何攻克?不少專家為之殫精竭慮,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原副校長、教育部西北水資源生態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曉昌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員。

解決國際難題,卻拒絕國外高薪聘用,他毅然回國只為一件事!

王曉昌,汙水處理利用專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原副校長,國際水協會(IWA)未來城市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等。被評為陝西省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等,獲中國僑界創新人才貢獻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解決國際難題,卻拒絕國外高薪聘用,他毅然回國只為一件事!

本碩連讀,東渡求學

1978年2月,王曉昌以工人身份考入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給水排水專業後,就越來越強烈地感到了水資源緊缺對西北地區造成的嚴重影響。從事水資源的開發研究,成了他揮之不去的情結1981年底,王曉昌考取了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他圍繞“水處理混凝相似理論和新型混凝技術研究”以及後續的“黃河高濁度水結團凝聚處理工藝研究”課題,在國內核心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這在當時的碩士研究生中十分少見

東渡日本,王曉昌開始了人生又一次的轉折。在北海道大學四年,他充分利用丹保憲仁研究室的一流實驗條件,以流化床混凝造粒新技術和顆粒形態學研究為主攻方向,在膠體的準穩態混凝理論、絮凝體緻密化形成理論、造粒化學與動力學條件優化理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先後發表了14篇論文,其中在國際權威刊物上連載的5篇論文

受到國際著名學者的高度評價,認為王曉昌的研究成果豐富了現代水處理混凝理論。他的博士學位論文被答辯委員會認為是“最高質量的博士論文”

從1993年到1998年,王曉昌的足跡遍及中東、非洲、東南亞、大洋洲、南美洲的十多個國家。他運用豐富的專業知識解決欠發達國家面臨的難題,又在分析國際性問題之時思索祖國的科技需求,進行知識積累。

作為一名任職於日本的國際型水環境專家,王曉昌的學術地位很快得到了確立,許多政府組織和科研機構都向他伸出了高薪聘用的橄欖枝。但王曉昌最終選擇了回國,因為祖國西部地區水資源現狀、保護、開發和再生利用的情況令他有難以言盡的感慨。他深切意識到:“我的科研主攻方向是水,中國的大西北最缺水,我的知識和能力不在自己的國家發揮作用,會後悔一輩子。”

解決國際難題,卻拒絕國外高薪聘用,他毅然回國只為一件事!

將水鑄就成了生命之火

1998年元旦,王曉昌回到了祖國。未卸下旅途的疲憊,王曉昌便緊張地投入到實驗室建設中。暫時沒有足夠的經費,他就挖掘國外的資源,從自己繼續為國際組織服務的勞動報酬中擠出三十多萬元購置儀器和設備,建立最基本的實驗研究條件。他將自己的科研主攻研究方向定位在以汙水再生利用解決西北地區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上。

在回國工作兩年後,他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提出了針對水資源再生利用問題重點立項的建議。2000年初春,國家“十五”重點科研立項研討會上,王曉昌的科研立項構思打動了基金委領導和在場的專家,“西部乾旱缺水地區水資源的再生利用研究”被納入基金的重點研究領域。2001年,他作為項目負責人,獲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經過他不懈的努力和執著的研究,終於,他將水鑄就成了生命之火,各項成就接踵而來。西安市北石橋汙水淨化中心,以高效、低耗、短流程為特點的汙水再生處理技術

,成功應用於陝西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多個地方的水環境整治和汙水再生利用規劃,為地方發展的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並先後主持了許多重大科研項目,這些科研項目都是針對我國水資源匱乏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水環境問題展開的,形成了王曉昌主攻科研方向的重要特色,也奠定了他在國內外水環境領域的重要地位

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專項中,“水汙染控制與治理”的立項標誌著黨和國家對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水環境瓶頸問題的高度重視。作為該項六個主題之一的“城市水汙染控制與水環境綜合整治研究與示範”主題專家組成員,王曉昌以自己在該領域的豐富研究經驗,在專項的規劃、論證、組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擔任該主題下“城市水汙染控制與治理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範項目的負責人,領導10個課題組在全國20個城市開展相關研究和技術示範。

解決國際難題,卻拒絕國外高薪聘用,他毅然回國只為一件事!

西安建大獲準的第一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2015年1月9日,在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王曉昌教授團隊歷時十餘年完成的“水與廢水強化處理的造粒混凝技術研發及其在西北缺水地區的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在陝、甘、寧、內蒙古等四省(區)得到了大力推廣與應用,完成了造粒混凝技術的工程裝備化,解決了極度缺水地區工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緩解了城鎮發展的供水矛盾,促進了汙染治理和環境改善,與此同時帶來了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產值的提升,取得了顯著的社會與環境效益。項目成果先後獲得2003年和2012年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實施的一項汙水再生利用工程於2012年獲得國際水協會全球項目創新獎

2015年10月,由王曉昌負責的城市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國際合作基地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這是西安建大獲準的第一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基地與國際水協會以及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荷蘭、韓國等國家的高校、科研機構緊密合作,研究涵蓋汙染水再生利用、雨水收集利用、城市水體修復與水環境改善等技術,開展面向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水環境建設領域相關工作。目前,基地已與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西安高新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解決國際難題,卻拒絕國外高薪聘用,他毅然回國只為一件事!

王曉昌教授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雄厚師資力量的生動體現。學校現有教職工2800餘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教學名師1名、全國師德標兵1名、全國優秀教師4名、全國模範教師2名、國家“萬人計劃”6名、“傑青”4名、“優青”1名、“青年千人”1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名、陝西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2名、在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12名。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陝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7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具有高級職稱人員900餘名。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現已成為國家土木建築、環境市政及材料冶金類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先後為國家建設輸送了27萬餘名德才兼備的棟樑之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